APP下载

系列Ag-Ln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能

2019-02-27陈飞霏胡晓双迟玉贤

无机化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敏化羧基配位

王 岩 陈飞霏 胡晓双 赵 然 迟玉贤 金 晶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连 116029)

0 引 言

d-f杂核金属配位聚合物具有多变可控的空间结构[1-6],并且在磁学、荧光、吸附和催化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7-19]。尤其是具有特征发射的Ln(Ⅲ)离子的存在,使d-f配位聚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然而,Ln(Ⅲ)离子自身吸收效率较低,发光强度较弱,限制其应用。敏化Ln(Ⅲ)特征发光的方法之一,是在体系中同时引入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并且过渡金属离子的参与还可以丰富配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20-23]。含有4d10价电子构型的Ag(Ⅰ)离子配合物往往具有特定的金属-配体发光能力和新颖的晶体结构,因而Ag-Ln杂核发光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受到人们的关注[24]。对于Ag-Ln配位聚合物的合成,配体的选择至关重要,具有刚性平面共轭结构的氮杂环羧酸配体,不但含有氮原子活性结构并且具有多样的羧基配位模式。如吡嗪羧酸类和吡啶羧酸类配体,羧酸根和邻位的N原子可以螯合Ln(Ⅲ)离子,而间位或对位的N原子可以与软碱过渡金属离子配位[25-29]。因此,本文选用具有 N,O 多配位点的吡嗪-2-羧酸、3,5-吡啶二羧酸为主要配体合成了2个系列,共9种Ag-Ln配位聚合物。同时对它们的IR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及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测定并表征,重点研究它们的发光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Ln(NO3)3·6H2O是由相应的氧化物(99.5%)与过量HNO3反应制得,其他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Bruker Smart ApexⅡ X射线单晶衍射仪 (德国Bruker公司),FT/IR-48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JASCO公司),V-570型UV-Vis-NIR分光计 (日本JASCO公司),PE-240C元素分析仪测定 (美国PE公司),FP-6500型荧光光谱仪 (日本JASCO公司),F900型可见近红外荧光光谱仪(英国Edinburgh公司)。

1.2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

配位聚合物1的合成:将0.09 g(0.5 mmol)AgNO3溶于 8 mL H2O。 将 0.06 g(1 mmol)吡嗪-2-羧酸溶于1 mL 1.0 mol·L-1NaOH溶液和8 mL水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下滴加到AgNO3水溶液中,产生少量白色沉淀,得混合溶液A。将0.05 g(0.5 mmol)草酸溶解于5 mL H2O,缓慢滴加到溶液A中,白色沉淀增加,溶液pH=2,用1 mol·L-1NaOH溶液调至pH=5得溶液B。 将0.22 g(0.5 mmol)Pr(NO3)3·6H2O溶于8 mL H2O,得浅绿色溶液,并将其加入上述溶液 B中(pH 值变为 4),用 1 mol·L-1NaOH 溶液调至pH=5。将混浊液转移到溶剂热合成反应釜,恒温130℃。4 d后停止加热,冷却晶化3 d,过滤,得到淡绿色晶体1。元素分析按C12H8N4O9PrAg计算值(%):C 23.98,H 1.34,N 9.32;实测值(%):C 23.85,H 1.32,N 9.41。 IR(KBr,cm-1):3 429(νO-H),3 124(νAr-H),2 853(νC-H),1 685、1 523(νas-COO),1 611、1 468(νC=C,C=N),1 397、1 308(νs-COO),1 289(νC-N),1 171~1 035(νC-C,C-O),859~733(δAr-H),538、518、485(νAg-O,Ag-N),453、381(νPr-O)。

配位聚合物2~4的合成方法与1相同,只是Pr(NO3)3·6H2O 被相应的Ln(NO3)3·6H2O 替代。配位聚合物2为淡紫色晶体,元素分析按C12H8N4O9NdAg 计算值(%):C 23.85,H 1.34,N 9.27;实测值(%):C 23.90,H 1.26,N 9.20。 IR(KBr,cm-1):3 433(νO-H),3 125(νAr-H),2 853(νC-H),1 684、1 523(νas-COO),1 613、1 454(νC=C,C=N),1 398、1 309(νs-COO),1 289(νC-N),1 171~1 036(νC-C,C-O),858~733(δAr-H),528、514、482(νAg-O,Ag-N),453、386(νNd-O)。3为淡黄色晶体,元素分析按C12H8N4O9SmAg 计算值(%):C 23.61,H 1.32,N 9.18;实测值(%):C 23.56,H 1.43,N 9.07。IR(KBr,cm-1):3 434(νO-H),3127(νAr-H),2852(νC-H),1686、1524(νas-COO),1612、1 454(νC=C,C=N),1 398、1 310(νs-COO),1 289(νC-N),1 171~1 036(νC-C,C-O),858 ~733(δAr-H),529、504、482(νAg-O,Ag-N),454、388(νSm-O)。 4 为无色晶体,元素分析按 C12H8N4O9EuAg 计算值(%):C 23.55,H 1.32,N 9.16;实测值(%):C23.61,H 1.30,N9.04。IR(KBr,cm-1):3431(νO-H),3127(νAr-H),2853(νC-H),1686、1524(νas-COO),1613、1454(νC=C,C=N),1 398、1 311(νs-COO),1 289(νC-N),1 171~1 036(νC-C,C-O),858 ~733 (δAr-H),525、516、483(νAg-O,Ag-N),455、392(νEu-O)。

配位聚合物5的合成:将0.08 g(0.5 mmol)3,5-吡啶二羧酸溶于3 mL H2O和2 mL NaOH(1 mol·L-1)的混合溶液,得无色溶液A。将0.23 g(0.5 mmol)Pr(NO3)3·6H2O溶于8 mL H2O,缓慢滴入溶液A中,得绿色溶液;将含0.04 g(0.5 mmol)草酸的5 mL水溶液,缓慢加入上述混合溶液,用冰醋酸调溶液pH=5。再将 5 mL AgNO3(0.08 g,0.5 mmol)水溶液加入,搅拌 25 min,滴加 NaOH 溶液(1 mol·L-1)调 pH=4。将最终的混合溶液转入反应釜中,恒温130℃,4 d后停止加热,冷却晶化3 d过滤,析出绿色块状晶体5。元素分析按C9H5NO9PrAg计算值(%):C 20.79,H 0.97,N 2.69;实测值(%):C 20.76,H 0.98,N 2.70。IR(KBr,cm-1):3 437(νO-H),3 183(νAr-H),1 607(νas-COO),1 578、1 447(νC=C,C=N),1 396(νs-COO),1 288(νC-N),1 186~1062(νC-C,C-O),859~678(δAr-H),576、511(νAg-O,Ag-N),431(νPr-O)。

配位聚合物6~9的合成方法与5相同,只是Pr(NO3)3·6H2O 被相应的 Ln(NO3)3·6H2O 代替。 6为紫色块状晶体,元素分析按C9H5NO9NdAg计算值(%):C 20.66,H 0.97,N 2.68;实测值(%):C 20.58,H 0.96,N 2.71。 IR(KBr,cm-1):3 423(νO-H),3 154(νAr-H),1614(νas-COO),1578、1440(νC=C,C=N),1396(νs-COO),1295(νC-N),1 164~1 026(νC-C,C-O),830~678(δAr-H),576、510(νAg-O,Ag-N),432(νNd-O)。7为无色晶体,元素分析按C15H11N2O12SmAg 计算值 (%):C 26.91,H 1.66,N 4.19; 实测值(%):C 26.82,H 1.58,N 4.06。IR(KBr,cm-1):3 427(νO-H),3 113(νAr-H),1 609(νas-COO),1 558,1 449,1 404(νC=C,C=N),1 361(νs-COO),1 301(νC-N),1 178~1 040(νC-C,C-O),945~662(δAr-H),572、521(νAg-O,Ag-N),434(νSm-O)。8 为无色晶体,元素分析按 C15H11N2O12DyAg计算值 (%):C 26.43,H 1.63,N 4.11;实测值(%):C 26.52,H 1.59,N 4.02。 IR(KBr,cm-1):3 430(νO-H),3 118(νAr-H),1 607(νas-COO),1 563,1447,1404(νC=C,C=N),1363(νs-COO),1295(νC-N),1171~1036(νC-C,C-O),946~663(δAr-H),576、525(νAg-O,Ag-N),430(νDy-O)。 9为无色晶体,元素分析按C15H11N2O12HoAg计算值(%):C 26.33,H 1.62,N 4.10;实测值(%):C 26.44,H 1.59,N 4.03。 IR(KBr,cm-1):3 436(νO-H),3 118(νAr-H),1 614(νas-COO),1 563,1 447,1 404(νC=C,C=N),1 360(νs-COO),1 295(νC-N),1 171~1 077(νC-C,C-O),946~663(δAr-H),576、518(νAg-O,Ag-N),431(νHo-O)。

1.3 晶体结构的测定

在293 K下,选取9种配位聚合物的单晶体,在Bruker SMART APEXⅡCCD X射线单晶仪上收集衍射数据,以 Mo Kα 射线(λ=0.071 073 nm)作为辐射源,采用ω扫描方式。全部衍射数据经Lp因子和经验吸收校正。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程序修正,全部计算和绘图采用SHELXTL-97 程序完成[30],所有非氢原子用各向异性表征,主要晶体学数据列于表1和2。

CCDC:1817276,1;1817247,2;1817248,3;1817249,4;1817251,5;1817255,6;1817269,7;1817280,8;1817285,9。

表1 配位聚合物1~4的晶体学数据Table 1 Crystal data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1~4

表 2 配位聚合物5~9的晶体学数据Table 2 Crystal data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5~9

2 结果与讨论

2.1 晶体结构描述

配位聚合物 1~4 是同构的,以{[PrAg(2-pzc)2(ox)]·H2O}n(1)为例说明。在1中,2-pzc-有2种配位模式(Supporting Information,图 S1),一种是 2-pzc-的 N1原子和其邻位羧基的1个氧原子(O1)与Pr(Ⅲ)离子螯合,而该羧基的另一个氧原子(O2)与相邻不对称单元的Pr(Ⅲ)离子配位,同时对位的N2原子与Ag(Ⅰ)离子配位,将Pr(Ⅲ)和Ag(Ⅰ)连接起来。Pr(Ⅲ)为9配位,4 个 O 原子(O5,O6,O7,O8)来自 2 个 ox2-,N1、O1和N3、O3分别来自于2个2-pzc-,剩下1个O2原子来自于另一个2-pzc-。Ag(Ⅰ)离子为三配位,2个N原子和1个O原子来自3个不同的2-pzc-,构成平面三角形构型(图1)。2-pzc-的第二种配位模式为N3原子与其邻位的一个羧基O原子(O3)与Pr(Ⅲ)离子螯合,另一个羧基O原子(O4)和N4原子分别与相邻不对称单元中的2个Ag(Ⅰ)离子配位,将3个不对称单元连接起来并无限延伸,在ac面上形成2D层状结构(图2)。同时,草酸根以μ4-双螯合四齿的方式将相邻层的Pr(Ⅲ)离子沿b方向进一步连接,形成3D网状结构(图3)。

图1 配位聚合物1中Pr(Ⅲ)和Ag(Ⅰ)离子的配位环境Fig.1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of Pr(Ⅲ) and Ag(Ⅰ) ions in coordination polymer 1

图2 配位聚合物在ac面上的2D层Fig.2 Two dimensional layer in ac plane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1

图3 配位聚合物1的3D网状结构Fig.3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1

配位聚合物5和6是同构的,均属单斜晶系,C2/c 空间群,以[PrAg(3,5-PDA)(ox)(H2O)]n(5)为例说明。5的不对称单元包括1个Ag(Ⅰ),1个Pr(Ⅲ),1个3,5-PDA2-,1 个 ox2-和 1 个配位水分子。 Pr(Ⅲ)离子是九配位,4个 O原子分别来自 3个不同的 3,5-PDA2-,4个O原子来自2个ox2-,还有1个O原子来自配位水。Ag(Ⅰ)离子是三配位,2个O原子源于2个ox2-,1个N原子来自于3,5-PDA2-(图4)。在5中,3,5-PDA2-的一个羧基(O1,O2)与 Pr(Ⅲ)离子螯合,另一个羧基(O3,O4)以桥联双齿配位方式连接相邻不对称单元中的2个Pr(Ⅲ)离子,吡啶N1原子与Ag(Ⅰ)配位,沿b方向连成1D双Ag-Pr链结构(图5)。同时每个ox2-以桥联四齿的配位方式与2个Pr(Ⅲ)和2个Ag(Ⅰ)离子配位,并沿a,c两个方向延伸,连成稳定3D网络结构(图6)。

图4 配位聚合物5中Pr(Ⅲ)和Ag(Ⅰ)离子的配位环境Fig.4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of Pr(Ⅲ) and Ag(Ⅰ) ions in coordination polymer 5

配位聚合物7~9是同构的,均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此处只对{SmAg(3,5-PDA)(3,5-HPDA)(ox)0.5(H2O)2}n(7)的结构作描述。7的不对称单元包括1个Ag(Ⅰ),1 个 Sm(Ⅲ)离子,1 个 3,5-PDA2-,1 个未完全脱质子的3,5-HPDA-,0.5个ox2-和2个配位水分子。Sm(Ⅲ)离子是八配位,4个O原子分别来自2个3,5-PDA2-和 2 个 3,5-HPDA-,2 个 O 原子来自 ox2-,剩下2个O原子来自于配位水分子(图7)。Ag(Ⅰ)离子是三配位,与2个吡啶N原子配位,同时与相邻不对称单元的Ag(Ⅰ)形成Ag-Ag键,键长为0.324 4(6)nm,低于2个Ag(Ⅰ)离子的范德华半径之和0.344 nm[31],说明 Ag-Ag 键合理,文献中也有关于 Ag-Ag键的报导,键长在0.272 49(10)~0.333 8(2)nm之间[32-37]。 在配位聚合物 7 中,3,5-HPDA-的 1 个羧基O原子(O5)与Sm(Ⅲ)配位,N2原子与相邻不对称单元中的Ag(Ⅰ)配位,将相邻不对称单元沿c方向连成1D链状结构,而Ag-Ag键的存在又将相邻的1D链连成沿c方向的1D双链结构。3,5-PDA2-的N1和1个羧基氧原子(O1)将同一单元中的Sm(Ⅲ)和Ag(Ⅰ)离子连接,另一个羧基氧原子(O4)与相邻双链中的Sm(Ⅲ)离子配位,将这些1D双链连接起来,在bc面上形成 2D 层状结构(图 8),同时该 3,5-PDA2-的 1个羧基O原子(O2)与相邻层的Sm(Ⅲ)离子配位,并且ox2-以双螯合四齿的方式将相邻层中的Sm(Ⅲ)离子再次连接,形成稳定的3D网络结构(图9)。

图5 配位聚合物5沿b方向的1D链状结构Fig.5 One dimensional chain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5 along b direction

图6 配位聚合物5的3D网络结构Fig.6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5

图7 配位聚合物7中Sm(Ⅲ)和Ag(Ⅰ)离子的配位环境Fig.7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of Sm(Ⅲ) and Ag(Ⅰ)ions in coordination polymer 7

图8 配位聚合物7在bc面的2D层状结构Fig.8 Two dimensional layer in bc plane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7

图9 配位聚合物7的3D网络结构Fig.9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of coordination polymer 7

2.2 光物理性质研究

2.2.1 配位聚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

室温下,测定9种配位聚合物晶体粉末的UVVis-NIR吸收光谱 (图S22~S30),均表现出配体和Ag-配体部分(d-block)的π→π*跃迁强吸收带。因Eu(Ⅲ)的f→f*是禁阻跃迁的,所以除4外,其余配位聚合物还表现出相应Ln(Ⅲ)离子的特征吸收,与理论吸收相比,部分吸收带发生位移现象,相关指认列于表3。

2.2.2 配位聚合物的发光性能

室温下,测定配位聚合物晶体粉末在可见(Vis)和近红外(NIR)区的荧光光谱,它们表现出相应Ln(Ⅲ)离子的特征发射,相关指认见表4。

表3 配位聚合物1~9的UV-Vis-NIR光谱指认Table 3 Assignments for UV-Vis-NIR spectra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1~9

表4 配位聚合物1~9的Vis-NIR发射光谱指认Table 4 Assignments for Vis-NIR emission spectra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1~9

以λEx=357 nm为激发波长,配位聚合物1在NIR区呈现出Pr(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图10)。其中886和986 nm处的发射带分别归属为Pr(Ⅲ)的1D2→3F2和1D2→3F3跃迁,与理论值(855和970 nm)对比,发生明显的红移现象。这在它的UV-Vis-NIR吸收光谱中可以得到佐证:1的3H4→3F3和3H4→3F2的跃迁吸收带位于1 564和1 948 nm处,与理论值(1 588和2 039 nm)对比发生蓝移,说明3F3,3F2能级能量升高,当激发态电子从1D2能级返回到3F3和3F2能级时,能量差减小,则相应发射带向长波方向移动。此外,1在可见区表现出Pr(Ⅲ)离子的几个弱的特征发射(图 S31),分别指认为3PJ→3H4(J=2,1,0)跃迁发射,并且d-block发光不明显,说明其吸收的能量多用来敏化Pr(Ⅲ)离子发光。

图10 配位聚合物1的NIR发射光谱Fig.10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1

以λEx=336 nm为激发波长,配位聚合物5同样在889和987 nm处呈现Pr(Ⅲ)离子的NIR发射带(图11),并且与理论发射相比也出现明显红移,在它的吸收光谱中亦有体现。此外,在λEx=336 nm激发下,5在Vis区也表现出与1相似的Pr(Ⅲ)的3个较弱的特征发射(图S32)。

图11 配位聚合物5的NIR发射光谱Fig.11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5

在λEx=403 nm激发下,配位聚合物2呈现出Nd(Ⅲ)的3个明显的NIR发射带(图 12),即 888 nm(4F3/2→4I9/2),1 060 nm(4F3/2→4I11/2),1 336 nm(4F3/2→4I13/2),与理论发射(899,1 081和1 379 nm)相比蓝移。这在2的UV-Vis-NIR吸收光谱得到佐证,864 nm(4I9/2→4F3/2)处的吸收带比理论吸收899 nm向短波长方向移动,说明4F3/2能级升高。当激发态电子从4F3/2能级返回4I9/2,4I11/2和4I13/2能级时,能级差增大,相应发射带蓝移。此外,以λEx=341 nm为激发波长,2在350~500 nm范围内呈现 d-block很弱的发光(图S33),配体2-pzc-的发光猝灭,说明d-block将能量传递给Nd(Ⅲ),有效敏化其特征发光。

图12 配位聚合物2的NIR发射光谱Fig.12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2

在λEx=524 nm激发下,配位聚合物6表现出Nd(Ⅲ)离子3个明显的NIR特征发射带(图13)。与2类似,和理论发射相比蓝移,可从它的UV-Vis-NIR光谱得到佐证。在λEx=338 nm激发下,6在Vis区表现出d-block的宽带发射很弱但没有完全猝灭 (图S34),说明d-block的激发态能量多被用于敏化Nd(Ⅲ)的特征发射。

图13 配位聚合物6的NIR发射光谱Fig.13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6

以λEx=465 nm为激发波长,配位聚合物3呈现Sm(Ⅲ)离子在NIR区的特征发射(图14),即4G5/2→6F3/2(936 nm),4G5/2→6F5/2(992 nm),4G5/2→6F7/2(1 158 nm)和4G5/2→6F9/2(1 280 nm)。在3的UV-Vis-NIR吸收光谱中,6H5/2→6FJ(J=3/2,5/2,7/2,9/2)跃迁吸收发生蓝移,说明6FJ(J=3/2,5/2,7/2,9/2)能级升高,当激发态电子从发射能级4G5/2回到6FJ(J=3/2,5/2,7/2)能级时,能量差减小,相应发射带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即红移。另外,以λEx=405 nm为激发波长,3在可见区出现Sm(Ⅲ)的特征发射(图15),分别为4G5/2→6H5/2(563 nm),4G5/2→6H7/2(597 nm),4G5/2→6H9/2(644 nm)和4G5/2→6H11/2(705 nm)跃迁。

图14 配位聚合物3的NIR发射光谱Fig.14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3

图15 配位聚合物3的Vis发射光谱Fig.15 Vis emission spectrum of 3

与3类似,以λEx=376 nm为激发波长,配位聚合物7在NIR区呈现Sm(Ⅲ)离子的4个源于4G5/2→6FJ/2跃迁(J=9,7,5,3)的发射带(图 16),并且与理论发射带相比亦红移,且相应的吸收带蓝移。另外,在λEx=404 nm激发下,7也表现出Sm(Ⅲ)的3个可见发射(图17),且d-block的发光很弱,说明其将能量传递到Sm(Ⅲ)离子,用以敏化其特征发光。

图16 配位聚合物7的NIR发射光谱Fig.16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7

图17 配位聚合物7的Vis发射光谱Fig.17 Vis emission spectrum of 7

比较上述6种配位聚合物的NIR发射光谱,可以明显看出1~3的发光较强,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结构方面,配位聚合物1~3中,Ln(Ⅲ)离子没有与H2O分子直接配位,而5~7中,有2个H2O分子与Ln(Ⅲ)配位,直接配位水分子的高频O-H振动会导致非辐射跃迁的能量转移,消耗d-block的能量[38-42];二是能量转移,从吸收光谱可知配位聚合物1~3的Ag-2-pzc-部分的最大吸收波长约在350 nm,而5~7的Ag-3,5-PDA2-的最长吸收带约为300 nm,说明前者的激发态能量低,与Pr(Ⅲ)、Nd(Ⅲ)、Sm(Ⅲ)的发射能级更接近(图18),会减少从d-block到f-block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损失,使敏化更有效。

在λEx=464 nm激发下,配位聚合物4在594、618、653和694 nm处呈现出Eu(Ⅲ)离子的4个特征发射(图 19),分别指认为5D0→7FJ(J=1,2,3,4)跃迁。另外,d-block的发光完全猝灭,表明其吸收的能量转移给Eu(Ⅲ)离子,有效敏化其发光。

图18 配位聚合物1~9及Ag-配体的能级Fig.18 Energy levels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1~9 and Ag-ligand

图19 配位聚合物4的Vis发射光谱Fig.19 Vis emission spectrum of 4

以λEx=352 nm为激发波长,配位聚合物8可发射橙色光,Dy(Ⅲ)离子在574和483 nm处的2个发射带分别指认为4F9/2→6H13/2和4F9/2→6H15/2跃迁(图20)。然而,360~450 nm的宽带发射为d-block的发光,并未完全猝灭,说明配体只是将部分能量传递给了Dy(Ⅲ)离子。这可能是因为Dy(Ⅲ)的发射能级与Ag-3,5-PDA2-的最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大,不利于d→f的能量传递。

图20 配位聚合物8的Vis发射光谱Fig.20 Vis emission spectrum of 8

当λEx=371 nm时,配位聚合物9在NIR区的2个特征发射带 (图21)分别为Ho(Ⅲ)离子的5I5→5I8(886 nm)和5I6→5I8(987 nm)跃迁,与理论值(902 和1 172 nm)相比明显蓝移。从9的UV-Vis-NIR吸收光谱中可以看出,5I8→5I5(889 nm)和5I8→5I6(1 147 nm)吸收带较理论值(902,1 172 nm)蓝移,说明 9中,Ho(Ⅲ)离子的5I5和5I6能级能量升高,与基态5I8能级的能量差增大,相应的发射带蓝移。并且5I6和5I5能级较低,与Ag-3,5-PDA2-的激发态能级差较大,不利于d→f的能量传递。并且在Vis区,Ag-3,5-PDA2-部分的LLCT发射仍旧存在,还有Ho(Ⅲ)的2个极弱的特征发射,即5D4→5I4(464 nm)和5D4→5I5(426 nm)跃迁(图S32),能量分散,不利于其近红外发光。

图21 配位聚合物9的NIR发射光谱Fig.21 NIR emission spectrum of 9

3 结 论

以吡嗪-2-羧酸和3,5-吡啶二羧酸为主配体,草酸为协同配体,合成2个系列Ag-Ln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结构,它们均是由配位键构筑的3D网络结构。光物理性能研究表明:(1)所有配位聚合物均表现出相应Ln(Ⅲ)离子的特征发射,这主要得益于d-block的敏化作用;(2)在Ln-Ag杂核配位聚合物中,晶体场和Ag(Ⅰ)离子4d轨道的共同作用使体系内部能级被调谐,因此Ln(Ⅲ)的NIR发射带呈现明显的位移,同时在其UV-Vis-NIR吸收光谱中也有所体现,二者可以互相佐证;(3)2种配体的加入对Ln(Ⅲ)离子的发光均起到敏化作用,但效果不同,Ag-2-pzc的激发态能量低,更有利于Ln(Ⅲ)的敏化,因此选择合适的配体对于提高敏化效率,增强发光强度有重要意义;(4)配位水分子的OH高频振动会与Ln(Ⅲ)离子的电子能级耦合,产生非辐射跃迁去活作用,猝灭发光,因此选择合适的非水溶剂和小分子有机配体,阻止水分子参与配位,可大大增强配位聚合物的发光。

Supporting information isavailableat http://www.wjhxxb.cn

猜你喜欢

敏化羧基配位
一种高阻燃改性羧基丁腈再生橡胶
不同含羧基有机酸改性尿素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
浅析不锈钢晶间腐蚀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前处理对锦纶化学镀银的影响
“敏化”阅读味蕾 品赏新鲜词句
1,2,3-三唑二羧酸镉(II)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理论研究》
羧基化聚乙烯基萘纳米微球的制备和应用
配位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