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珠还泪”神话是人参姑娘报恩故事的置换变形
2019-02-27赵翌男吉林师范大学
□赵翌男 吉林师范大学
“绛珠还泪”神话是对宝黛爱情注定无果的一种神话性预示,木石前盟是对宝黛爱情的神话性阐释,所以木石前盟是对“绛珠还泪”神话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都是对宝黛爱情诠释的一种象征符号,对宝黛爱情主题的诠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曹雪芹是基于何种文化因素构思出绛珠还泪这一神话?他想借这一神话构思来表达什么意图?要想理解曹雪芹创造“绛珠还泪”神话的意图,就必须要植根于作者所处的满族历史文化之中,挖掘其深层次的最古老的原型,而解读绛珠仙草意象对把握“绛珠还泪”神话把握至关重要。
陈景河在《绛珠草·人参·林黛玉》一文中认为,绛珠仙草就是人参,开篇就论述了绛珠草生长环境的灵河就是东北的松花江,认为绛珠仙草与人参有某种关系。之后,陈景河从绛珠草的稀有尊贵的地位、喜阴湿的生存环境及绛珠仙草的形状等与人参的地位、生存环境和发展初期的形态具有某些相似性来论述,认为绛珠仙草就是人参。如果绛珠仙草与人参有某种关联,那么“绛珠还泪”神话是否与东北的人参姑娘故事有某种联系呢?
弗莱认为,我们不仅能找到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某种原型结构,而且可以找到这部文学作品与原型结构的某种隐喻的联系,他还认为“所有文学中都存在神话原型,文学是对神话原型的模仿[1]”。
文学作品不仅对神话进行模仿,也有可能对民间故事、童话及前人所创造的经典作品进行创造和再加工。作者所创造的作品一定是源于自己最熟悉的、最喜爱的文化或作品,而曹雪芹自幼生活在满族的大家庭中,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人参姑娘民间故事作为早期满族文化的一部分,曹雪芹必然会吸收借鉴其优秀的部分,升华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从而诠释出对于人参姑娘报恩故事的内在理解,所以,曹雪芹创造的“绛珠还泪”神话是对人参姑娘报恩故事的一种创新式的诠释。首先,“绛珠还泪”神话与人参姑娘报恩故事有着相同的原型结构。“绛珠还泪”讲述的是神瑛侍者用圣水救了即将枯萎的绛珠仙草,并对它日月灌溉,使其幻化成人形,绛珠仙草得知神瑛侍者下凡投胎后跟随他下凡报恩,投胎为林黛玉,用自己的眼泪报答已投胎为贾宝玉的神瑛侍者的故事。满族民间关于人参姑娘的故事很多,这里着重选取关于人参姑娘报恩的故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参姑娘偶然帮助了穷小伙儿,穷小伙为了报恩帮助人参姑娘达成心愿,如《姊妹参》《孙全护参王》《找媳妇》等;另一类是穷小伙儿偶然救了处于危难时刻的人参姑娘,人参姑娘为了报答恩情以身相许,并且给穷小伙儿带来物质财富,如《人参姑娘》叙述的是一个家徒四壁但肯吃苦的小伙子宝诚借高利贷葬父母,为了还钱不得不去深山采人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不但救了三苗参,还用自己的眼泪感动了三苗参并与其回家,而三苗参化为姑娘与宝诚结婚,带来了米参和面参,让宝诚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县官知道了这件事后想借此向皇帝邀功,抓住了人参姑娘和面参、米参,人参姑娘使了一个小计策,使皇帝大怒,杀了县官,人参姑娘又回到了宝诚的身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再如,《棒槌姑娘》是讲一个穷小伙儿救了被人追逐的棒槌姑娘,棒槌姑娘感念他的善心而为他疗伤并且嫁给了他;《参姑》主要讲述石意在深山里挖参,偶然间救了被毒虫困了很久的参姑,参姑为了报恩嫁给他并带他走上了富足的生活;《牛倌和三丫》讲述了牛倌在偶然的机会下救了被老虎追赶的人参姑娘三丫,三丫为了报恩嫁给了牛倌,并且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在牛倌对爱妻三丫的坚持下,历尽千苦,终于救回了三丫。这些故事基本的结构都是人参姑娘变形、人参姑娘遇难、穷小伙儿搭救、报恩结婚、婚后遇灾、获得圆满;而“绛珠还泪”神话的故事结构是绛珠草遇难、神瑛侍者搭救、绛珠草变形、报恩还泪、爱情遇灾、生死两隔。虽然两个故事在顺序和内容上有些变化,但形式上是大体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具有相似的原型结构,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有恩情,女主人公为了报恩而追随男主人公,而且二者在女性人物的选择上具有一致性,都与植物有关。作者对原型的创造与加工,是“激活了原型的同时打破了人们心目中已有的由原型带来的完美愿望[2]”。也就是说,作者打破了原有原型创造了一个新的原型,因此,我们可以说,“绛珠还泪”神话是在人参姑娘报恩的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报恩方式不同
在民间故事中,人参姑娘的报恩方式是让男主人公的生活丰衣足食,属于物质性报恩,而“绛珠还泪”神话是用还泪的方式来报答别人的恩情,属于无功利性的报恩。无功利性“主要是从物质的、实用的角度来说的,它是指在艺术世界里,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无法达成实际目的,无法从艺术中获得实际的东西,譬如事物的有用性,经济、政治甚至情感的物化结果[3]”。虽然是无用的,却是最真挚的,属于精神层面,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付出的纯粹的爱情,也恰恰是封建社会最缺少的精神支撑。曹雪芹用真挚的报恩方式让动物报恩的神话原型的内涵更加丰富,用纯洁的方式表达了对物欲横流社会、唯利是图现象的控诉,将汤显祖的“至情论”——“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报恩缘由不同
人参姑娘是记得恩情并主动去报恩,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报恩。曹雪芹所创造的报恩者是忘记前世的恩情,是发自内心来付出的,这与满族文化中的一种“天命观”有联系。何为天命观呢?明代女真人认为“从个人命运到帝数,皆由天命而定[4]”。曹雪芹在创造“绛珠还泪”神话的时候受此影响,也向我们表明了无论是人间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是仙界的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他们都是天命所归,注定不能在一起,同时映射出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都会受到摧残。因此,曹雪芹创造的“绛珠还泪”神话对满族民间故事人参姑娘进行了模仿,但其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想法融入其中,虽然大体结构一致,却有着独特的内涵。
人参姑娘报恩故事和“绛珠还泪”神话都是对女神报恩神话原型的置换变形,那么这一类的原型神话又源于哪种古老的思想或者文化呢?有可能与中国源远流长、历史厚重的女神文化有关系。要想了解女神文化,首先要了解何谓“女神”?女神“指的是一切具有神性,或与神性相关,以女性为参照的神灵[5]”。人参姑娘可以借用自己的神力帮助穷小伙儿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其本身带有神性;绛珠仙草是在天上的仙草幻化为绛珠仙子,是与神性有关的女性,由此可见,人参姑娘与绛珠仙草都是女神,所以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女神信仰的观点也是有依据的。虽然二者都是女神,但还是有细微差距的,从学者李霞把《山海经》中的女神分为了女儿神和母亲神两类来看,绛珠仙草应该属于女儿神,人参姑娘属于母亲神。因为作为母亲神的女娲、西王母等几乎没有爱情故事,他们都是无性的,只是生殖女神的一种代替;而女儿神虽然神衹小、地位低,但他们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与自由婚姻,如娥皇、女英听到自己丈夫的死讯后毅然殉情。我们从女性的角色扮演、从母亲神到女儿神的发展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女神信仰主题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从女神生殖的崇拜主题发展到女神对爱情和自由婚姻的追求的主题上,使女神的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作者之所以会创造这样的女神形象,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人参姑娘是满族民间故事,创作于满族初期,那时候满族人处于边关,性格豪放,并没有受到礼教文化的熏陶,但后来由于汉族“礼教”的传入,使满族文化在思想上趋于保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满族文化的主流部分,女性依附男性而生存,而男性与女性结婚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且认为男性对女性产生爱恋是不道德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曹雪芹借自己手中的笔创造了“绛珠还泪”神话,表达了对爱情与婚姻自由、性与美的追求。
结 语
“绛珠还泪”神话是满族民间人参姑娘报恩故事的一种置换变形,而二者都是在女神报恩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女神报恩神话源于自古有之的女神文化,曹雪芹借“绛珠还泪”神话表达了在男女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女性应该勇于打破旧俗,追求个性解放,从而深化了《红楼梦》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主题,进而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能超脱于现实的伦理道德局限,张扬个性,勇敢追求幸福的美好期盼。
为了维护读者利益,凡出现印刷、装订差错,本刊承印单位廊坊市蓝海德彩印有限公司一律予以调换。
Langfang Lan Haide Printing Services Co.,LTD undertaking presswork will replace reader a new one if any fault found in press and b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