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健忘在向我们袭来

2019-02-26申金贤

醒狮国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髓海五脏瘀血

申金贤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健忘的人。健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中青年人患健忘的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医认为健忘是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属神志病的范畴,与五脏虚损、情志失调、痰瘀互结等密切关系,临床病情多迁延难愈或进行性加重发展为痴呆。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健忘与衰老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智能将会明显下降,这是人体机能生理性衰退的表现之一。然而,部分健忘却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症状,可能发展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甚至转化为痴呆,因此需要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我们祖国医学对健忘一症早就有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最出现“善忘”“喜忘”等病名记载。《肘后方》载“治人心孔昏塞多忘喜误方”,提出“多忘”的病名并开立相应的方药来治疗。《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好忘”,并立开心散等方来治疗本病。最早出现“健忘”一词的是《太平圣惠方》,其后诸代医家均以“健忘”作为病名,并沿用至今。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次对健忘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尽心力思量不来”“常常喜忘,谓之健忘”。“喜忘”即经常遗忘,“常常喜忘”则更甚,且尽心力思量不来,阐明健忘是一种经常性的遗忘。戴思恭首次将健忘与先天愚傻进行鉴别:“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故以此为病名”,“非此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指出健忘不同于先天愚傻,为后天诸因素所致,只要调理得当,药达其所,即可好转。陈士铎在《辨证录》对健忘和呆病进行描述:“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忽忽如有所失”“对人说话随说随忘,人迷其言杳不记忆,如从前并不道及”等。而痴呆者“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积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终日闭门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有时睡数日而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己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与之食则厌薄而不吞,不与食则吞而若快”。使健忘的概念更为详尽而充实,同时与呆病进行详细的鉴别。

临床上我们发现中老老年健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如伴随人体正常老龄化而出现的症状,主要以主诉健忘或抱怨记忆减退,但客观记忆测验在正常范围。并不是全部体验都忘记,之后能在某种提示下记起,程度较轻,无记忆以外的脑功能障碍。患者往往对此有自知力,不会恶化,对生活不会构成障碍,属生理性健忘范畴,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多不进行处理。如果指记忆力显著低下,近事遗忘,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患者往往没有自知力,而是随着疾病进展,病情逐渐恶化,出现记忆障碍(即时记忆和远期记忆均丧失)、失语、失认、失用、执行功能障碍及其继发出现的行为异常和精神症状等。常常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中医认为健忘其病位在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神机之用。人至中年,脏腑功能减退,年高阴气自半,肝肾亏虚,肾中精气不足,不能生髓,髓海空虚。如《灵枢·海论》篇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谓“髓海”,即指大脑。汪昂《本草备要·辛夷》有“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善忘者,脑渐空也。”说明人的记忆由脑所主,脑髓充盛对于认知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佩琴《类证治裁,健忘》指出“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明确指出了记忆与脑的关系。

健忘虽然其病位在脑,但是与其他五脏关系也相当密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不一。《内经》对健忘的认识较为全面,是后人发展的渊源。隋唐时期认为五劳六极均可致健忘,在脏为心肾虚衰,在气血精津液为精血亏虚。两宋时期认为心虚、肾虚、心劳、精极、血极、脉极皆令人健忘,而心虚为主要因素。同时强调脾虚致忘,气血生化不足,累及于心,脾虚意舍不精,心虚神功不职,故多有心脾两虚。明清时期认为智慧生于心肾之交,心血涸、肾水竭均可致健忘。

临床上我们发现因情志所伤,痰瘀致忘的也很常见。《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记载了有关情志失调所致的健忘。七情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心理状态。而当七情超过人体可承受的心理程度时,就有可能导致健忘的产生。如陈士铎在《辨证录》中:“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可见人体正常情绪的宣泄主要依赖于肝之疏泄,虽脑为髓海,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常伴有肝血的亏损,或木旺克土,五脏失养,清阳不升:或肝气郁结,化生痰浊瘀血,阻塞脉络;或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头目不清,为健忘。《伤寒论》中“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的记载。明确提出瘀血可致健忘。《石室密录》中记述“痰气最盛,呆气最深”,认为健忘因痰致病,痰盛而发健忘。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痰饮积久,阻碍气机升降,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血;瘀积日久,津液不行,聚而为痰。此正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说:“痰水之壅,瘀血使然”。总之,“痰”与“瘀”的出现,进而发展为痰瘀互结,酿生浊毒,阻滞脉络脑窍,清窍受邪所扰而失灵,出现健忘甚至痴呆的表现。

针对上述引起健忘的原因,中医在论治上也各有侧重。一是五脏论治,重在肝肾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健忘的基本病机,而肝肾同源,肾为五脏六腑之本,肝木尤需肾水的滋涵,才不致上亢、化风,所以补肾重于养肝,具体用药选用滋肾为主,常佐以平肝之品,如天麻、钩藤、珍珠母之类。兼以养肝的制首乌、枸杞子、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山萸肉等,此类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且药性平和,善收缓功。张景岳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所以临床上在平補五脏的同时,需重视补益肝肾之阴,又不忽视温肾助的应用。

二是针对痰瘀致忘的病因,中医采用痰瘀同治,行血为先的方法。“痰不化则窍不开,瘀不除则神明不能自主”。痰浊、瘀血均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而产生的,痰浊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可以化生痰浊,两者可互相影响、转化,以致加重病情。老年健忘患者瘀血的产生与痰浊有关。因为痰与浊阴之邪,具黏滞、重着之性,留伏遏阻脉道之中,滞涩不散影响气血的运行,痰阻气滞,导致血瘀。因此在临床上化痰开窍的同时,需重视活血化瘀,旨在使久留之瘀血速去,使脉络通畅。如川芎、三七、丹参、赤芍、水蛭、葛根、土鳖等药物扩张脑动脉,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兼以化痰开窍,临证时根据辨证,灵活运用各类药物。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髓海五脏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失眠与五脏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