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能力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2019-02-26刘晓珂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阐释了汉语语言能力,并通过实例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展现汉语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作用、地位和影响,充分证实了汉语能力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笔者总结了提升汉语能力的有效方法以供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的学习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语言能力;翻译;文化;翻译硕士
【作者简介】刘晓珂(1991.12-),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与笔译。
一、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形式和发展的产物。戴炜栋教授提到“语言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习俗规范传播的主要手段。它为人们提供了与另一种文化的其他成员和思维方式互动的手段”(戴炜栋,1989)。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从广义上讲,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象征性表象,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 刘润清, 1989)。
另一方面,语言深深地植根在文化当中。作为文化内涵的有形载体,反之,语言的形成也是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奈达认为“文化对词语和习语含义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如果在没有仔细考虑其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几乎不能充分理解其深刻含义”(奈达,1993)。至此,学习语言而没有理解透彻其文化就像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语言学习者也不能够完全掌握这门语言。
目前,在翻译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方向。一是包含交际理论的翻译理论;二是翻译是从语言转换到文化的一个过程。结合这两个方向,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还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情感等的工具,因此没有任何两种语言在社交层面所代表的含义是相似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也代表着相应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语言是整个文化的根基,也直接反映了文化现象。语言的变革也直接可以追溯到文化领域的改变。“语言既是文化的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至此,文化不会背离语言而单独存在,同样,语言也只有在反应文化现象的时候有意义”(郭建中,1998)。因此译员要澄清语言和文化之前的关系,才能對翻译活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综上可见,汉语这门语言不仅仅包括其发音、汉字、词性和语法等,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所谓的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汉语语言能力,从笔译层次上讲是指正确的书写、正确的句子逻辑,正确的使用词语、成语等;从口译的层次上讲是指简洁准确的口语表达,语言表达习惯,汉语语言及其知识功底,能让译员在现场利用其宽广的知识面对源语的转换出口成章。
二、汉语语言能力在翻译中的应用
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汉语语言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以英译汉为例,如果翻译出来的是英式汉语,翻译腔十足,对于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就会一头雾水。这样的现象经常发生在笔译和口译的实践当中,所以对于翻译专业的学习者来说,平时注重相关汉语知识的积累,加强自身的汉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例一:
源语:As a father, he is responsible.
译文一:作为一个父亲,他很负责。
译文二: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好父亲。
分析:译文一的翻译从意义上讲是没有错的,但是译者忽略和违背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很明显译语为“英式汉语”,翻译腔十足。“当作、作为”在翻译时不一定要把这个词翻出来,要先想想这句话若换用中文说出来,是否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如果译者的汉语语言能力匮乏,并在汉语语言组织和转换上不够灵活,即使再简单的句子,译员也会翻出这样低级的错误。而译文二明显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准确,并给予读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二:
源语:The audiences gave good reactions to the speaker last night.
译文一:昨晚听众对演讲者做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译文二:昨晚听众对演讲者反应十分热烈。
分析:目前,中文当中经常出现弱动词,像“进行”“作出”,当然在英译汉中,press(压)这个词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中文中的弱动词转变为施加压力也就是apply pressure,这里的apply(施加)就是弱动词。汉语中弱动词为意思比较笼统的动词,如果被滥用,许多动词将会慢慢被分解成繁琐的短语,失去动词本身的力量。通过比较译文一和二,很明显译文二比译文一更简洁,完整。译文一的动词分解成为了复杂且繁碎的短语,从而失去了汉语中动词表达的力量。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言能力在翻译中的应用。译员应该有较强的汉语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是翻译质量的保障。如果译员汉语语言能力不足,在翻译中很容易遇到困难,导致译文翻译腔严重,不容易被读者理解,达不到翻译效果。
三、翻译硕士班学员汉语语言能力的问卷调查概述及总结
理论来源于实践,为了充分证明汉语语言能力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本节笔者对华东交通大学15至16级翻译硕士班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分别从下列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翻译专业硕士生需不需要有熟练的汉语语言能力?
2.翻译专业硕士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应该具有的汉语语言能力?
3.对于汉语语言能力的整体认知和汉语语言能力的缺陷?
4.关于汉语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的学生有哪些困难?
5.翻译专业硕士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数据反映,翻译专业硕士的学生经常面临许多窘境,例如在翻译时想不出合适的汉语惯用词汇。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英文学习,有些同学还是达不到熟练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程度。另一方面,翻译硕士学生对汉语知识和文化的掌握程度还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在翻译中的盲区。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硕士生很容易在翻译中出现一些错误,在语言表达方面缺乏简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熲教授认为:“译员必须有坚实的工作语言功底,包括良好源语(母语)能力和目的语能力。”本文笔者收集的问卷调查与柴明熲教授的理念相吻合。
刘伟*: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语言转换工作,所以扎实的英语和汉语语言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英语的学习非但没有很明显的进步,汉语语言能力还落后了。虽然我们在日常交流并没有很大问题,但是每次涉及到翻译或高级语言翻译工作的时候,现有的汉语能力往往是不够用的。我认为不仅我的汉语语言能力在下降,而且所有外语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都在下降。比如在书写当中出现很多错别字,句子缺乏逻辑感,不够简洁等。
张春*:汉语语言能力是翻译硕士生能够从事翻译实践所必备的武器,如果忽略汉语语言能力的学习,将不能胜任任何的翻译实践和工作。汉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的时候我脑子里甚至想不来那个字怎么写。我个人的汉语能力在逐渐下降,经常在书写中出现错别字,尤其是以前背过的诗句现在也都忘记了。
邓露*:如果汉语语言能力较弱的话,不管英语有多好,在翻译过程中都会碰到困难和障碍。比如口译,汉语语言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将不能够清晰的传达演讲者的意思。因为在正式或者官方的场合,汉语的应用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本身我的汉语语言能力就不好,仅仅停留在日常沟通的水平,提笔忘字,读错字,理解错意思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成语的概念和应用也比较模糊。
王瑞*:作为翻译专业的硕士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教师或者翻译工作者,都需要处理好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因此必须提升汉语语言能力,而且应该加深对汉语本体文化的认知。我的汉语语言能力很差,普通话也不标准,除此之外,这些年一直忽略了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
苏雪*:如果汉语语言功底匮乏,翻译的译文就容易受到英文句式的影响,产出的译文翻译腔不但很浓,也缺乏了汉语语言的惯用规则。汉语水平一般,有时候对古文和谚语有理解障碍。另外我自己写出的汉语文章缺乏逻辑和流利感。
查甜*:仅仅拥有英语语言能力是不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选词障碍。即使是汉译英,如果不理解汉语的真实含义,译员是没有办法将其转换成英文的。汉语语言能力较弱,翻译实践过程中即使理解了源语文章的意思,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汉语语言将其译出。
四、汉语语言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汉语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在课上要加大对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课下也要注重汉语语言能力和本体文化的积累;不仅要从语言文字方面加大学习和练习力度,还要训练并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正如杨士焯提到: “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演练,更是写作活动的深入。写作能力增强了,翻译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 杨士焯,2012) 。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注重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加大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读物和“汉语新闻”的阅读量是提升汉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2.增加汉语课程在翻译专业硕士课程中所占比重。将翻译硕士专业中的举办的各种比赛转换为双语比赛,如听英文写汉字听写大赛,双语演讲比赛,双语辩论赛等。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也应该避免全英教学,采用双语教学。翻译作业也应向汉语写作方面有所偏向。
3.课堂测评机制应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对译文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加以润色是提升汉语语言能力在翻译中应用的高效方法。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员应该不断对译文进行分析和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等,这样不仅锻炼了译员的汉语语言能力,还加强了译员对源语文章的理解,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汉语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结语
当前翻译专业硕士生的汉语语言功底薄弱,并日渐忽略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与积累,本文通过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硕士专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汉语语言能力的缺陷主要在于:1.汉语书写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提笔忘字等现象。2.汉语译文中出现大量的逻辑错误、无衔接和关联词,不够简洁明了,表意不清晰。3.汉语译文的句子组织及逻辑结构和英语源语的一样。4.汉语语言所含语调平淡,译文无任何感情色彩,四字词运用较少。5.由于缺少对源语的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外译不够准确充实,给读者造成模糊的印象。
因此改善此现象就像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刻不容缓。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加强对现代及未来外语、翻译硕士等相关专业学习者在汉语语言能力和本体文化知识的学习观念。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戴炜栋.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15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89:3.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中國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