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技能课的思辨能力培养构建
2019-02-26梁悦周云翊
梁悦 周云翊
【摘要】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作用日益重要,既是一项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又是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有待提高的能力,在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同等重要的英语课堂中,可以借助西方课程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媒介素养培养方法和体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综合的整体课程设计来提升促进思辨能力在英语技能课上的培养和构建。
【关键词】思辨能力;媒介素养;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梁悦,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二语习得;周云翊,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一般课题《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英语思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EIJYB2017-030)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云南财经大学青年项目《英语影视教学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影响》(项目编号2016B09)阶段性成果。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概念在西方追溯救援,在我国原译为“批判性思维”,后调整并普遍采纳为“思辨能力”,更贴合该词组的核心意义,也符合中文语境中的准确理解。近二十年,国内外对思辨能力的定义和内涵都出现不同的解释,但核心概念和意义却始终维持不变,即是超越基本获取和记忆信息的积极过程,同时具备识别、合理地思考构建整体思维的多层因素。它是一个积极的主动输出过程。而思辨能力的具体能力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相比较机械记忆,思辨能力更能体现成熟思维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其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孙有中曾论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需要从“识记”、“理解”的基础层级提升至“应用、分析、评价”的高度。
在国外,尤以美国为代表,思辨能力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一直不断探索教育体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思辨能力的普遍适用性,是否能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整合出适用的教学方式,课程考核的标准基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课程研讨的表现,是否展示出思辨式阅读、写作、演讲等综合能力。但同时不能回避的现象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英語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并没有相对应的针对此类学生群体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思辨能力是文化概念,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不便于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学者Jin和Cortazzi针对中国学生学习习惯指出:中国学生不熟悉国外的学术习惯,不了解在讨论学术问题时需要表达具备思辨式的回应。如果有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展现思辨能力。在美国、英国,对思辨能力培养有所融入的课程领域多出现于大众传媒课程中,如新闻、影视剧等。由此可见,国外思辨能力培养体系中并不能直接照搬过来运用到中国大学生通用英语课程中去,能一定能有所借鉴进行有效的融合。
国内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关注自上世纪末至今,逐渐从提出思辨能力、增强其重要性,进而到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大部分关注此能力的多为外语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课程,大多数课程教学关注的是语言技能提升,如结构文本意义,掌握语言特征或语言技巧,造成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多重视语言语义层面的能力。究其原因,首先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其次,讲解和运用思辨能力需要占用课堂时间,难以保证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双重教学,最后,教师自身也缺乏教授思辨能力的教学指导,最终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最佳体现。
从最初的对“思辨能力的缺席”的担忧到提出教学方案,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思辨能力模型的构建、思辨能力的检验量具、英语教学改革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三个重要方面。在目前宏观环境下,英语教学也应当是多样化、立体化的,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在综合环境的复杂情况下进行。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不仅限于英语语言水平的提升,在基础常规综合英语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英语思辨(Critical Thinking)》这一门课程,课程采用美国原版书籍《Critical Thinking 第10版》(Brooke Noel Moore, Richard Parker编著),以思辨能力究竟为何,如何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思辨能力,最终运用思辨能力积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宏观的指导目标。具体学习内容包括:1.思辨能力;2.两类推理方法;3.清晰的思路、思辨性写作;4.可信度;5.常见修辞技巧;6.常见谬误。授课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保留书籍核心内容,配合相应的课后练习,实现对知识的讲解,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在每周两学时的 线下课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完成对重点难点的教学,将线上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应用,让学生有更多有效时间参与到教学中,因为思维训练和英语学习这两个目标同时并存,所以需要任课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最终学习结果的评定。目前在英语教学中着力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还存在改进和探讨,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英语技能的具体要求采取多样的方式,其中通过借用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和方式,对思辨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培养提高都有启发和理论指导。
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发挥和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英语思辨课程关注的重点。语言技能的发展和对语言意识的认识可以同时并存,因为对于语言特征的分析和围绕文本进行思辨式的阅读都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欧美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对思辨能力培养融入某一课程或融入某一领域的研究都具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常见的课程以大众传媒课、大众传播类课程为范例,探讨怎样通过大众传播学习内容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一直关注如何以思辨能力促进媒介素养能力的发展。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媒介语言,对语言学习的阅读与写作都提出了思辨式的学习要求,对思辨式阅读的要求是仔细思考、分析语言的应用目的、文章的语体特征、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潜在的意图,而对思辨式写作的要求则是用不同的形式写作达到不同的目的,影响不同的读者。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语言技能的两个方面,同时又与思维思辨能力密切相关,思辨能力能促进和启发写作,辅助在阅读时保持清晰的思路,为反思、分析、评估提供了依据和渠道。
借助西方课程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方式,国内学校也可借鉴其中的核心思路,通过英语学习的载体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通过对云南财经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思辨》课程后授课情况的分析,逐步总结出三个方面,结合语言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方式。
首先是对媒体英语的思辨性分析和解读。媒体英语的具体素材包括英语报纸新闻、网络新闻、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特别强调广播、电视、网络与影印文本之间的分析和比较。媒体英语素材包含的内容并非学生的亲身经历,而是经过媒体网络综合加工构建而成的信息,这一根本的特性结合教师的引导,能推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媒体制作这样内容的目的和需求,已经内容背后反映出怎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可采用授课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分别阅读和分析纸质媒体、网络新闻、电视广播新闻对同一特定事件的报道,首先从语言学习层面学习素材中的语言和文体特征,解决英语语言方面的问题,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材中思辨能力的基本原则,思考媒体是如何为大众提供信息,给人带来娱乐,促使读者产生相应的预期行为。由此,学生能通过媒体接触的信息来深入探索媒介的传播如何影响日常生活,从政治形象的建立到推销商品的模式,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必要的推理技巧和论证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分析、评估相关的观点,对所面对的媒体素材进行有效的评价,最终达到思辨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语言和思辨能力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对新闻语言的语言学习便于理解新闻的字面意义,可作为对听力、阅读素材的支持和补充,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可以建立在对新闻材料的深入分析上,对学生提出谁制作这样的信息,目标受众是那些群体,谁能从中受益、这样的信息与读者有何关系,在这类价值观的背后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技巧,是否有另一种的理解,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如何判定等一系列的引导式启发式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仅包括英语语言特征的分析,也关注到媒体新闻内容的分析和评估。
其次,在影视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媒介素养培养方法和体系。影视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多年英语教学领域所承认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方法之一,因为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和为提高媒介素养的搭建的平台。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观者创造出一个综合应用的语言场景,对提高学生语言水平有直接的影响。以英语听力口语学习为例,利用影视素材进行听力练习,可拓展到语言解读和口语交际范畴,增强对影视作品的全面理解。媒介素养是指人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最重要的是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在影视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介素养的特色,能借助其核心概念和主要框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逐步达到培养思辨能力的效果。媒介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分解、分析、解构的能力,与培养思辨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备思辨能力的人,而且单纯地接受或者抗拒的观众。美国宾州大学教授萨姆里提出对影视作品进行思辨式解读的方法包括对人物、社会和文化的描述,从构建出的形象理解所倡导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否有特定符号和形象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媒介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奎宁里斯克根据社会文化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用于真实课堂的操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按此可形成一套对英语语言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最后,对于思辨能力真正的提升关键在于运用。案例分析是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所学能否为所用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了解思辨能力的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同时,可适当加入真实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探讨和分析,让学生实际感受到教材中的方法是对真实事件起到有效指导的作用,思辨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有实践意义,能帮助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对于实际问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能促进学生对思辨能力的运用。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模式也可促进学生间对英语语言的运用,锻炼其沟通表达的技能,对于英语基础水平较好的班级也可采取辩论的方式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思维导图也在课堂中被经常使用,它通常可以作为整理、分析、梳理、重构过程的重要体现方式,将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转变到主动分析、评估和创造信息,也将思维过程用可视化的方法表现出來,便于教师的评估和反馈。
对于英语思辨能力的教学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仍然有很大探索空间的领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尝试已有的模式,如文本分析,媒介素养培养,思辨式阅读和写作等具体可执行的过程,能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有目的有预期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善如[J]. 中国外语,2011(3):49-58
[2]Jin,L.&Cortazzi;,M.Changing Practices in Chinese Cultures of Learning[J].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2006(3):19-20.
[3]Wallace,C.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J].New York, NY:Palgrave Macmilla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