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守望 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2019-02-26陈宇舟刘翠霞
陈宇舟 刘翠霞
胶济铁路的成功修建把山东内地引向了广阔市场,改变了沿线城市的社会风貌。潍坊、淄博等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开始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胶济铁路还改变了山东的传统交通格局,构成了以胶济铁路为主干,腹地中心与海港城市共生的“济南——青岛双核结构”,青岛逐渐发展成为山东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提起济南的老火车站,老济南人一定会如数家珍的说出济南、北关、黄台等老车站。但如果再问胶济铁路济南站和津浦铁路济南站分别在哪里,估计会有不少人一头雾水了。
其实在老济南,曾经有两座老火车站,一座是津浦铁路济南站,已于1992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新火车站。
另一座是胶济铁路济南站,在津浦铁路济南站以南200多米处,经一路纬三路路口北侧。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至今保存完好,像一位耄耋老人守望着一座城市的风雨变迁。
老济南两座对立的火车站,是中德双方相互较劲的产物
1904年举行胶济铁路通车典礼的济南东站,并不是现在的大明湖站,而是1917年更名的黄台站。而与之对应的济南西站,是一座低矮的平房,位于纬七路北口,规模较小,只有几间朴素低矮的平房。
德国山东铁路公司之所以最初没有在济南建设一座像青岛站那样规模的大型车站,是计划未来胶济线与津浦线在济南共建一座中央车站,并为此购买了一处长1850米、宽300米的大面积土地。
1908年,由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津浦铁路正式开工,而且包括济南在内的北段建设,聘请的正是德国方面的铁路工程人员,中德共用的大型济南火车站呼之欲出。
但是,津浦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民众维护路权的呼声高涨,中方为了有效控制路权,毅然放弃了共建车站这一节省费用的方案,坚持在济南另行修建了津浦铁路济南站,在中国政府看来政治目的要远远大于经济利益。
1911年,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气势宏伟,造型精美,一下成为济南的新地标,让胶济铁路济南站相形见绌。这座津浦铁路济南站,就是被大家熟知的济南老火车站,站房是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造的典型德式车站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登上过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
为了与中方抗衡,德方决定扩建胶济铁路济南西站。1914年正式开工,扩建选址故意改在了津浦铁路济南站正南面200多米处,“一”字形设计意在挡住对方的风头,而且还把五组德国象征荣耀的铁十字勋章图案,镶嵌在新建车站入口大厅的地面上,如今在胶济铁路博物馆序厅依然清晰可见。
令德国更没有料到的是,这座胶济铁路济南新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宣战,进攻青岛的同时,沿胶济铁路攻陷济南,占领了尚未完工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从德国手中接手改造完成。
两个敌对国家在第三国接续完成一座车站的建设,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极其罕见。同样罕见的“奇观”还有,这两座大型车站相距如此之近,客车却各行其道,互不相通,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极其罕见的个例。
两座火车站并存使用,成为近代济南的一大景观
1915年,胶济铁路济南新站剪彩正式投入使用,两座德式火车站并存使用的独特场景,成为近代济南万象更新的一大景观。但令乘客尴尬的是,从青岛通过胶济铁路到济南后,必须出站,步行到津浦铁路济南站,才能坐上北上或者南下的列车。
在济南,胶济和津浦两条铁路的货运,通过过轨线还是相互连通的。不仅如此,两条铁路还分别在黄台桥、泺口修建了货运车站,实现了黄河、小清河、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在济南的交汇,连接起了山东水运和铁路两大运输系统,从而使济南成为山东内地市场系统的核心。山东西部和山西、河南等省的土货,都先集中到济南,再通过胶济铁路运到青岛,出口到欧美等地;进口的洋货也反向通过这一通道在济南集中后,再散布到周边省份。
在一篇《胶济铁路济南站史迹剪影》的文稿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从柱廊阁楼的主入口走进一楼大厅,人流穿梭,等待进站上车的旅客疏导有序。时间尚早,持普通票的旅客会坐到大厅东侧一排排坚实厚重的连椅上候车,个别旅客乱坐乱放、衣着不整引发的吵闹和抱怨声偶尔会飘进耳朵。高价票的旅客不会在这里停留,大厅往东可以到贵宾候车区,这里视线通透,高大宽敞。还可以到西侧的胶济铁路饭店享用地道的西餐,那里有全景式的落地长窗,凭借窗上彩色拼花玻璃的透射,房间愈发显得柔和舒适。衣着整洁的服务生们穿梭往来,远离楼下喧嚣和嘈杂的贵妇名媛们,或到南北两侧一间间装饰豪华的餐厅和小包厢内私语;或向南举步迈出厅外,在由爱奥尼克精美石柱高挑的二层平台上远眺商埠,沐浴阳光。还有些刚到济南的客商,会到车站专设的商务区。这栋米色墙面的三层建筑虽然就是站房的一部分,但设有单独的入口,方便而幽静。或在一層商铺购物、旅馆住宿,或使用车站在二三层单独保留的一批专用客房。各色人流在这里省去了辗转候车、购物、住宿的疲劳和麻烦,度过了一段感受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的美好时光。”
老站西餐厅,引领着吃牛排、喝啤酒的近代文明新风
随着胶济铁路开通,近代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吃西式牛排、喝青岛啤酒也成为一种新风尚,济南出现了像石泰岩饭店、胶济铁路饭店等30余家西餐厅。胶济车站最初建成的时候,分成了两大部分,东部是候车区,进站上车;西部是经营区,住宿餐饮,互不相通,各有入口。胶济铁路饭店就坐落在胶济铁路济南站主楼的西侧,是一家济南知名的西餐厅,胡适等文化名人曾经来此用餐。饭店当年的广告用语是这样写的:“器具陈设,富丽堂皇;水汀浴室,各备其长;中西大菜,选择精良;侍役招待,勤慎周详”,联系电话236,这些也成为西式饭店的特色。
西餐菜蔬有烤牛肉、牛排、火腿蛋、咖喱鸡、牛奶布丁、番茄汤、玫瑰冻、咖啡多士茶等。20世纪30年代的西餐价格一汤三菜、面包、咖啡、鲜果从一元至一元二角,点心每份一角至二角,皮酒每瓶三角五分至三角八分,波兰地酒每瓶一元五角,甜汽水一角八分等。胶济铁路饭店的价目表显示,房间从二元五角至六元、西餐早点洋一元、午餐洋一元二角五分、晚餐洋一元五角。
西餐早点要一块银元,具体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相关记录,1912年在北京,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1914年在上海,一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也可以供5个人去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1931年在广州,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那胶济铁路员工的收入水平如何呢?根据1931年《胶济月刊》记载,普通小站的司事,就是一般工作人员,月薪最低25元,小站站长月薪100元左右,路局工程司月薪能到350至400元。
两站并立20年后,原津浦铁路济南站被拆除
济南两站并立的状态一直持续了20多年。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后,为了侵华需要,将铁路原来的线路管理模式改成了区域管理模式,将这两座济南站合二为一。至1940年改造完成,从此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唯一的济南站,而胶济铁路济南站则被改建成了铁路办公用房,在原来的大门、窗户、楼梯、走廊、喷水池等处大肆改造,胶济铁路博物馆就展出了当年日本改造这座建筑时的一楼平面图纸,可以看到司令室、运转科、配车科等字样,与现在的建筑格局对照,也有不小的变化。
胶济铁路济南站发挥车站功能,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并不美好,甚至还有些悲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很快沦陷,为了迟滞日军南下,中国守军破坏了津浦铁路,仍然滞留在北平的梁实秋、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只能取道天津,乘船至烟台或青岛后,沿胶济铁路到济南,再转津浦铁路南下逃亡。当时在这一非常时期,胶济铁路成为南下逃往的“生命线”。事后,学者们回忆这段逃亡的经历,留下这样的描述:“火车沿胶济线行驶,不时有日机掠过。每当这时,列车便紧急停车,并发出警报,旅客急忙跑到铁路两旁的地里隐蔽,等敌机远去再返回。如此反复多次,车到济南,已是半夜时分。”“一到济南,風声甚紧,形势大变,商店闭门,哄传日本鬼子就要来,我们都要逃走啦!大批人争着逃难,谁也不知走向何处是好。”“在月台上苦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晚上9 点,才换乘南下的火车。一路险象环生,在苏鲁交界处的利国车站曾遇日机空袭。此后一路飘零,先汉口,后长沙,再昆明,流亡大半个中国。”
1949年建国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曾长期作为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使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底扩建成为胶济铁路博物馆。而并站后的原津浦铁路济南站,因车站扩建,于1992年拆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因一座大钟邂逅,两座老站不负百年的对视与守望
根据当年维护老站大钟的铁路职工回忆,济南老火车站钟楼共有九层,最下面一层是售票厅,最上面的第九层是大钟表盘部分,大钟的主体构造分布在第二至八层。大钟表盘直径130厘米,时针长64厘米,分针长80厘米,没有保护层,需要定期维修保养。大钟有两个各10公斤的铁砣,一周七天每天下降一层楼,每周六早上9:30正好下降到第二层设定的最低位置。大钟的维护人员沿着盘旋的木梯,把铁砣从第二层搬到第八层,放到从底下手摇上来的机芯砣托板上,完成上弦工作。大钟机芯上有一个漆着金粉的猫头鹰木质钟摆。我们从大钟维护人员那里遗憾地得知,大钟原设计并没有发音装置,那“遥远的钟声”也许仅仅存在于人们美好的追忆中。
1992年津浦铁路济南站拆除后,包括钟表在内的钟楼构件不知所踪。前几年筹建胶济铁路博物馆的时候,工作人员几经辗转周折,终于寻找到了大钟四面钟盘及部分大钟残件。在原胶济铁路济南站的三层阁楼上,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题展区,名字就叫“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津浦铁路济南站的大钟也终于在这里安顿下来,两座老站百年后竟然以这种方式邂逅,并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守望着过去,眺望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