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幼有所育”的步子迈得再大些
2019-02-26彭佳景
彭佳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的美好蓝图,其中就包括一项“七个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其中的“幼有所育”,无论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本期本刊推出《5个百分点的攻坚战———长沙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纪实》一文,深入报道了长沙市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啃下学前教育这块“硬骨头”的成功探索,为实现“幼有所育”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实现“幼有所育”,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諧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成为大家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发展学前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二孩政策落地、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长沙市放出的财政补贴、减免租金、综合奖补、购买服务等一系列“大招”,是长沙市委市政府“以人民期待为出发点,以人民受益为着力点,以人民满意为归宿点”发展教育的生动实践,更是长沙市委市政府回应民生诉求,直面民生痛点的责任与担当。
实现“幼有所育”,要有敢闯能拼的坚定意志。在党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把解决“幼有所育”问题,实现好入园、入好园,比作教育领域的一块“硬骨头”。在二孩时代,这块“硬骨头”更难啃,更要敢碰“硬钉子”、敢啃“硬骨头”,而不是“光喊嗓子、不甩膀子”。长沙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行动是一场触动利益的改革,每一次博弈打的都是“硬仗”。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学前教育牵涉面广,要改革就需要加强统筹的力度。正如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卢鸿鸣所言,幼有所育“光靠教育部门是无法完成的,而在化解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担当,也是做不出来的。”长沙市经验可贵之处就在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纲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统筹力度,彰显出动真碰硬的勇气和决心。
实现“幼有所育”,要有质量保障的坚实底线。幼有所育,既是一个公平概念,也是一个质量概念。作为质量概念,“幼有所育”指向的是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内容的品质和水准。从整个教育体系看,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普遍性资源供给不足、教师数量短缺、工资待遇偏低、幼儿园运转比较困难、质量参差不齐等。长沙市打好组合拳,把好学前教育的质量关。一方面通过建立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蓄水池”,补齐教师“缺口”,另一方面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了保教水平,真正实现了“降价不降质”。
幼有所育是一种态度,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期盼;幼有所育是一种回应,表明了党和政府直面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幼有所育更是一个承诺,体现了党和政府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决心和努力。学前教育关系着每个孩子教育的开端,更是迈入教育强国新征程的重要起点。我们期待,“幼有所育”的步子迈得再大些、再快些,真正让祖国的每个小花苞都在阳光下绽开最美的笑颜,真正让百姓对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拥有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