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法”在肿瘤的身心全程“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2019-02-26陶雨晨王程燕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胃气黄帝内经身心

陶雨晨,王程燕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对于肿瘤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相关的表述,贯穿于肿瘤疾病的始终。中医治疗肿瘤讲究“带瘤生存、人瘤共生”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扶正祛邪,达到气血阴阳并调,追求人与自然、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共处。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理论,通过和气血、和脾胃、和阴阳、和情志、和人与环境五个方面解读“和法”在肿瘤的身心全程“健康”管理的应用。

1 身心全程管理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现今,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祖国医学认为[1],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清浊相干而成,从而提出了对于恶性肿瘤的中医内治法,应该采用以阴阳为纲、以和为法,以恢复人体健康的正常状态。

《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追求其统一,取得阴阳相对的动态平衡。健康,就是与气血、精神、天人的一种和谐状态。《灵枢·本脏》云:“是故气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平常矣。”“气血和”指人体气血运行和畅,“意志和”指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为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基于上述理论,可见健康的本质是“和谐”,是人与自然、生理与心理、气与血的一种和谐状态。

全程管理在我国最早见于20世纪80-90年代,从单一的疾病管理发展至今已变成了身心全程管理。就肿瘤疾病而言[2],身心全程管理贯穿于疾病诊断至康复的全过程,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从疾病治疗、体能恢复、心理康复等多方面来进行管理。中医药全程管理手段多样,以中医理论指导饮食治疗;以情志致病,同治身心失调;强调天人相应、动静结合,起居行止皆可为治;以琴瑟之音疗以身心。

2 和气血

气血和即气血充盈程度适中,二者功能相互为用,气血运行协作配合。气血的虚实盛衰是导致气血失和的首要因素[3]。“和气血”就是通过调整气血,促进其正常运行的方法。病与不病,主要决定于人体的正气足与不足[4]。《黄帝内经》云:“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恶性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的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晚期,气血耗散,生化无源,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病质、贫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因此,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应时刻注意顾护气血,保证气血运行通畅,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

3 和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血及水谷精微有赖于脾之运化输布。因此,笔者认为,脾胃的功能正常是气血和谐的基础。而且《素问·平人气象论》也提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表明了胃气的重要地位以及胃气充足是人体健康的体现,对疾病预后起着十分关键重要作用。因此,顾护脾胃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

恶性肿瘤在病机上多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由于正虚体质,加之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痰瘀虚毒交织,发为肿瘤[5]。而现代医学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射频消融等在内的治疗手段,均以杀死或者去除肿瘤组织细胞的目的,在去除邪实的同时,更进一步加重了正虚的程度,进一步耗伤人体的气血;或者由于正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产物蓄积于体内,更加重了身体负担。因此,历代医家在探索肿瘤治法上,提出了益气补血[6]、补气培本[7]等一系列治疗方法。其中以顾护胃气、从脾胃论治多见。临床中肿瘤患者经手术、放化疗、靶向药物等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后,常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如恶心呕吐、贫血乏力等以气血亏虚为主的毒副反应。因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兼顾胃气,在治疗的各个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益气健脾、补益气血,可以恢复人体正气;化疗期间的健脾和胃,可以减轻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放疗期间,不仅可以保护正常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可以增强肿瘤放疗的敏感性;晚期肿瘤患者常经各种治疗,加之恶性肿瘤本是消耗性疾病,后期常导致胃气衰败、体质下降、病情加重。一旦胃气受损,预后极差[8]。

因此,益气健脾、顾护胃气对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 和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肿瘤的发病过程中,要坚持调整阴阳,使阴阳的相对平衡得到维系,促进机体阴平阳秘,这是肿瘤治疗的根本原则之一[9]。人体的健康是由于阴阳保持平衡,当失衡时,病邪侵入人体。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掌握好阴阳平衡原则,分析患者阴阳失衡的关键所在,才能使机体获得新的平衡,促进其恢复健康。中医治病必求于本,通过调和患者自身阴阳,达到“阴阳和”则病自愈。

5 和情志

目前,心理痛苦被列为“第六大生命体征”。而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治疗的各个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10]。因此,关注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及肿瘤患者的心理治疗需要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

中医学健康观强调“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即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其内部各方面活动协调一致,人体本身(形)与神志功能(神)要处于和谐统一。这个观念,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因此,肿瘤疾病的综合治疗,不单单是针对肿瘤组织,治疗其“病”,更是要治疗患有肿瘤的“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说明《内经》主张治病需“形神兼治”,并将“治神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1]。“形神兼治”分为“调神以治形”及“治形以疗神”,因此,笔者认为,肿瘤患者的“形神兼治”,一方面,医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唤起患者积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肿瘤的信心来帮助肿瘤的全程治疗;另一方面,根据辨证论治,通过治疗患者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调节患者情绪,以安神定志。

现代研究显示,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而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心理痛苦、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患者总体生命质量改善显著[13],表明心理疏导及相关心理治疗十分重要。积极的肿瘤相关性治疗也十分重要,王咏梅等[14]观察发现: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肿瘤患者化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 和人与环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的两个基本原则,对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精神内守,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并提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上为肿瘤患者及家属提供了养护方面的全程理论指导。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因手术及放化疗治疗后,身体较虚,免疫力下降,更需要重视季节的变化,避邪以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患者可以学习一些养生保健方法,如太极拳等,治疗期间,应顺应四时调身形,不应做过度剧烈的运动。放化疗等治疗之后,要根据身体状况,做适量运动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理论,如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全面均衡、辨证饮食等对肿瘤预防有重要指导意义:肿瘤患者饮食须适量而不可过饥过饱,饮酒适度,食饮需寒温适中,防食复及保证食物的洁净;由于恶性肿瘤是消耗性疾病,因此,肿瘤患者要注意均衡饮食,保证营养等[15]。“起居无节”可以导致且促进多种疾病如肿瘤。因此,肿瘤患者需要调整生活作息及工作规律,做到起居有常[16]。不妄劳作则指肿瘤患者应该避免过度劳力、劳心、房劳。

如此,则有利于培护人体正气,增强对抗肿瘤的能力,加速患者整体恢复,以尽可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7 结语

在现代恶性肿瘤全程治疗中,参考《黄帝内经》中的“和法”理论,结合先进身心全程“健康”管理思想,需要顾护气血、脾胃、阴阳、心理治疗以及环境等因素,重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准则,遵从自然法则,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而中医药治疗非西医穷途末路后的替代方法,而是贯穿肿瘤治疗始终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辨证方法。

猜你喜欢

胃气黄帝内经身心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