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检查对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的诊断作用研究
2019-02-26梁艳
梁 艳
(武警云南省总队医院 云南 昆明 650111)
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在运动过度或运动不当人群中较为常见,主要因为运动不当或过度运动导致的肌肉挫伤、血肿、肌腱撕裂等情况[1]。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健身意识不断高,在运动中会发生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情况的几率不断提高[2]。超声技术近些年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弥补了传统超声诊断的精确性,降低图像干扰提高分辨率,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组织结构图像,提高了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的诊断率。本次研究分析对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的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加以分析,现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治疗的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患者52例,入选患者经临床症状观察、手术穿刺、超声检查等确诊,后经手术证实为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22~49岁,平均35.2岁,病史1天~6个月,平均病史3.2个月,患者均有运动史和外伤史。患者在治疗前后行高频超声进行检查,并在患者术后第2个月、第3个月进行高频超声复查。
1.2 仪器和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设定为5.0~12.0MHZ,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检查,也可采用坐位或站位进行,将患处充分暴露,探头沿着肌肉和肌腱的走向进行横纵面扫查,在施行超声扫查过程中应注意声束和肌腱应保持垂直,避免出现折射导致伪像的发生。
在检查过程中探头对肌肉进行加压,并告知患者舒缩肌肉配合,仔细观察肌腱的活动情况,并比较患侧和健侧的肌肉、肌腱部位,观察损伤的肌肉肌腱在手术前后是否存在内部回声改变,应与健侧相同部位进行比较,并确定肌腱、肌肉、韧带是否存在撕裂情况,如发生撕裂情况观察位置、距离,对患者肌肉肌腱损伤范围及程度进行比较,术后对患者肌腱断端缝合情况进行判断,参考《常见病超声诊断参考标准》对患者结果进行判断[3],肌肉撕裂伤按照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诊断。
2 结果
损伤发生部位情况:在本次研究患者中完全性跟腱断伤12例,部分跟腱断裂伤6例,伸指肌腱损伤2例,侧副韧带不完全断裂2例,腓肠肌撕裂伤10例,股四头肌肌腱连接损伤2例,肱二头肌肌肉损伤6例,股四头肌撕裂伤伴血肿形成12例。
损伤部位超声表现情况:安全性断裂患者超声影像显示为腱鞘空虚塌陷,出现低回声裂口,肌腱连续性中断,断端可回缩成瘤样结节影像,两端距离在1.2~3.5cm之间;部分跟腱断裂患者表现为肌腱纤维存在部分性中断,肌腱内可见低回声病灶影,该处肌腱结构模糊,肌腱横纵扫描可见低回声裂隙延伸到肌腱滑膜面;股四头肌肌腱连接损伤超声影像出现条状裂隙,内侧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患者可见肌腱断裂形态呈现杵样改变,肌腱断端较模糊,内部回声明显加强,影像回声明显高于病程较短的肌腱断裂患者,影像回声也高于健侧同部位肌腱。以上患者均开展手术修复治疗,手术探查结果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相同,高频超声诊断率为100%。在术后采用高频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影像结果显示缝合端局部增大且轮廓模糊,回声不均匀,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腱缝合处的回声和厚度均与健康肌腱相同,并且与周围组织分层清晰,缝合处可见条索状及点状高回声影像。
肌肉损伤30例其中Ⅰ度损伤6例,超声检查可见肌肉内细小火焰状或条纹状异常回声,受累肌肉与健侧比较明显肿胀,受累肌肉影像表现为“毛玻璃样”,应用超声探头挤压局部损伤,患者疼痛明显;Ⅱ度损伤20例,超声检查可见肌肉内纤维连续性中断,肌肉和筋膜之间的探查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血肿影像;Ⅲ度损伤4例,超声检查可见肌肉全部撕裂,肌肉失去连续性,在肌肉撕裂末端可见无回声液暗区分隔情况。
3 讨论
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在腕部、手指、跟腱、股四头肌腱位置发生。传统的CT检查多为横断面,不能提供病变部位详细损伤信息;MRI多表现软组织、关节等病变,对肌肉肌腱无明显临床优势,检查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高频超声具有无创、高分辨率、重复检查等有点,利用高频超声对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进行检查能够提供重要临床信息。进行超声检查可将患侧和健侧肌肉肌腱影像进行对比,发现差异较容易识别,肌腱断裂损伤后超声影像显示清晰可见,可对近端加强扫描。对于患处局部出现淋巴细胞浸润、水肿、充血、缺血变形等超声均会表现为低回声影[4]。肌肉损伤后超声影像特征变为肌肉局限性混合回声区或高回声区表现,根据损伤时间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超声影像图像,并且可根据肌肉损伤情况进行分级。
综上所述,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采用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具有独特的特点,能够明确损伤的范围、部位、血肿程度情况,判断肌肉肌腱粘连、断裂的发生部位,为术后观察和康复训练提供资料,可作为闭合性肌肉肌腱损伤和预后疗效评价的辅助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