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准确性分析
2019-02-26唐璞
唐 璞
(常州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冠脉临界病变是指在治疗心血管病中,冠脉造影发现的直径狭窄50%~70%的病变[1],是发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定过程。在临床中,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早发现和判断血管直径的狭窄程度是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质量的关键所在[2]。因此,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9年07月收集的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患者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冠脉CTA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现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选取2015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CAG扫描检查确诊为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的患者中,筛选出其中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占比60.00%(24/40),女性患者占比40.00%(16/40);患者的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61.59±3.60)岁;前降支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各占一半例数,各20例。本研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书。
纳入标准:CAG直径测量冠脉的血管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
排除标准:碘过敏者;肾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CAG:采用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FD20)进行诊断,注射对比剂50ml碘克沙醇(显苏),在Seldinger技术下实施桡动脉穿刺,并选用合适的冠脉造影导管,确认导管位置合适后,分别实施左右冠脉造影,在血管左右前斜位投影上取45度角及头脚轴状位投影,观察冠脉分支的病变数量、狭窄程度,并给予准确判断,最后计算出狭窄率。
CTA:采用64排西门子CT扫描仪进行诊断,检查前,指导患者呼吸训练,取仰卧位,连接心电图导联线,控制心率低于每分钟80次。检查定位上界为气管隆突下1cm,下界为心脏膈面下1.5cm,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优维显,流速控制5.0~5.5ml/s,总剂量控制70~90ml。在处理原始数据后,给予多平面图像重建,并将获得的图像数据输入图像重建工作站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CAG诊断结果(敏感性为92.50%,特异性为90.00%)作为判断依据,结果显示CTA诊断的敏感性为90.00%(36/40),特异性为87.50%(35/40),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临床中具有风险性大、病情不稳定等特点,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一种急症,在冠心病发生率上占比50%。有研究指出,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可能与冠脉临界病变有关。所以,予以冠脉临界病变准确判断,可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将冠脉临界病变定义为经CAG诊断出的血管狭窄程度一般为50%~70%的病变。有研究发现,30%左右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见,及早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随着近年来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CTA在影像学技术诊断中应用广泛。临床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有CAG、血管内超声等,其中CAG是判断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金标准”,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创伤性较大,风险性高[3]。近年来,CTA在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越来越广泛,可以对其进行筛选、诊断以及动态观察,能够清晰显示出多支血管以及血管病变的情况,同时进行多角度数据采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4]。CTA采取的是多平面重组技术,可用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血管的情况,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准确性[5]。
在本次研究中,将CAG诊断结果作为判断依据,结果显示CTA诊断的敏感性(90.00%)和特异性(87.50%)与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临床诊断冠脉临界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方面,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临床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应用冠脉CTA诊断可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