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R、CT、MRI在老年非暴力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影像对比研究

2019-02-26陈名辉李佩辑江雪莲吴修冬杨开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压缩性骨骼椎体

陈名辉,李佩辑,江雪莲,秦 澜,吴修冬,杨开发

(大竹县人民医院 四川 达州 635100)

椎体压缩性骨折在老年人中较常见,主要是因患者年龄增长后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在外界有害应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骨折[1]。该类型骨折可分为暴力致伤型和非暴力致伤型,其中非暴力型主要是因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所引起,患者出现症状时骨折程度通常较轻,影像学检查的检出难度较大,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延误治疗[2]。本文应用DR、CT与MRI对老年非暴力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检查,观察对比其检出率以及影像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9年1月所接诊的60例老年非暴力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0岁;存在腰、背、腿部等部位疼痛,伴随腰背部活动限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无暴力外伤史;患者和家属知晓研究,并愿意参与其中。排除标准:伴随恶性肿瘤、骨结核等疾病者;有DR、CT、MRI检查禁忌症者。纳入患者共有女性32例,男性28例;年龄60~78岁,平均(67.31±2.31)岁;症状发生时间:1~12天,平均(6.04±1.10)天;骨折部位:23例胸椎,29例腰椎。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DR、CT与MRI检查。DR检查:采用东芝公司的TOSHIBA型DR检查系统,行正面和侧面椎体摄像,正面参数:80kV,320mA,0.280mAs;侧面参数:85kV,400mA,0.125mAs。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的Bright speed CT机,参数:电流115mA,电压120kV,床速18.8mm/rot,螺距0.938,FOV 35cm,矩阵512×512,范围T12-S1,探测器准直器宽度1.25mm,旋转1周用时1s。获取原始数据并行三维重建,获取图像,常规层厚5mm,薄层1.25mm。MRI检查:采用GE公司的Singa HDi-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选择脊柱阵列线圈,OSagT1FSE扫描参数:TE:MinFull,TR:580ms;OSagT2frFSE参数:TE:102ms,TR:2500ms;OAx T2 FSE 参数:TE:120ms,TR:2400ms;OSag STIR 参数:TE:50ms,TR:3000ms。扫描时采取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所有检查均由两名专业影像学医师选取3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阅片,经讨论获得统一图像分析结果。观察三种方式单一使用以及联合使用的骨折检出情况,并比较其费用。联合检查时,任意一种检查方式结果为阳性则可判断病情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20.0软件分析,以χ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一检查:MRI共检出57例(95.00%),费用约为847元;CT检出45例(75.00%),费用约为500元;DR检出43例(71.67%),费用约为150或180元。MRI对于老年非暴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检出率高于CT与DR检查,DR检查费用低于MRI与CT,差异显著(P<0.05)。

联合检查结果:MRI结合CT共检出60例(100.00%);MRI结合DR共检出59例(98.33%);CT结合DR共检出53例(88.33%)。MRI联合CT费用约1347元,MRI联合DR费用约997或1027元,CT联合DR费用650或680元。

3 讨论

非暴力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发生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中,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重,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其发生率逐年上升[3]。有研究发现,在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够在初诊时得到确诊,误诊、漏诊发生率高,给临床疗效与患者预后带来影响[4]。

此次研究所用DR、CT与MRI均属骨折常用检查方式,临床应用率高,且各有优势。本文结果中,MRI对于非暴力压缩性骨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R与CT,而采用联合检查的方式进行判断后,患者的检出率均得到明显增高,其中MRI与CT或DR联合检查均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检出率分别为100.00%、98.33%。可见,在该疾病的诊断中,联合MRI与CT或DR检查的方式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但临床应用时也应充分考虑实用性,本文结果可见,DR检查费用显著低于CT和MRI,可见采用DR与MRI联合的方式可获得较理想检查效果的同时也能降低治疗费用,在常规诊疗中更有应用价值。MRI检查是一种无疼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对于椎体骨骼的分辨率较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反映骨骼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给病情的判断增添有力依据,尤其对于轻度骨折有高敏感性[5]。轻度骨折患者由于骨骼变形不明显,无法在CT、DR图像中显现,但其骨骼损伤可给周围软组织造成刺激,出现水肿、出血情况,可在MRI信号中得到反馈,进而判断存在骨折。压缩性骨折在MRI中的影像表现为:T1WI序列扫描可见髓腔与骨皮质呈现边缘模糊的低信号,形状不规则,可为条状或片状;T2WI序列扫描则在髓腔与骨皮质部位出现局部低信号,周围可围绕软组织水肿形成的高信号带。而MRI的缺陷则体现在其价格较高,且对于骨折线、骨骼位移情况的敏感性差,影响诊断准确性。CT则是临床应用率最高的一种检查方式,其价格低廉,对骨骼具有高分辨率,可较清晰地显示脊柱椎体情况,观察椎体移位、变形、碎骨片等细节与骨折线走向。若见CT图像中,患者椎体处出现双边征,或见骨皮质断裂、变薄,或于边缘见小骨折片,或观察骨小梁见其纹理稀疏、变少、中断则可判断为压缩性骨折。但CT检查的缺陷在于对早期症状轻微,且骨折线不明显的患者检出率低,漏诊较多。DR检查的图像清晰度较高,则可观察骨折位置、范围等,且能观察椎体曲度,从而评估压缩程度,但图像有重叠性,对于椎体的移位和改变较不敏感。压缩性骨折在DR图像中主要呈现侧面楔形征,可见骨皮质断裂、塌陷,其下松质骨致密。

总而言之,DR、CT与MRI均可作为老年非暴力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检查方式,联合使用可获得更好的诊断效果,其中MRI与DR检查的敏感性较高,且费用低,是较实用的检查方案,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压缩性骨骼椎体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骨骼和肌肉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健康宣教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