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承上启下主干课程作用∗
2019-02-26丁伯平李先伟黄帧桧汪五三
丁伯平 李先伟 黄帧桧 汪五三 熊 莺 王 娟
皖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安徽省芜湖市 241002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为药物与机体,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与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理学的学科特点:不同于其他药学学科(药物化学等),以机体为对象,以生理、生化、病理学为基础;为医药院校基础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更是医学和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在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安排在完成基础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等后大三第一学期,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内外妇儿之间学习,具有承上启下主干课程的作用。我校药理学科为重点学科,承担学校各专业的药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目前药理学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团队,我们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利用学校本科审核评估的契机,加强药理学课程群平台的建设,深化药理学教学改革;利用药理学重点学科的优势条件,就如何在药理学教学中发挥承上启下主干课程作用,为推进药理学教育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药理学教师与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1 教师方面
药理学是医药院校重要基础桥梁课程,是以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教学的重点主要围绕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作为一名药理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医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了解临床学科知识的进展,才能在药理学教学中融会贯通、将医药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承上启下,真正发挥主干课程作用。
1.1 认真备课,尤其多关注学科的新观点、新进展[2]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理论为72学时,其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的《药理学》 (杨宝峰主编) 第8版,预防、口腔、麻醉、药学等非临床专业,《药理学》理论为54学时,选用的教材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供预防、口腔、麻醉、药学等专业的《药理学》 (杨解人等主编)。首先,要针对不同专业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透彻地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充分理解教材的精髓后,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背景的差异要考虑如何让其易于接受药理学授课内容。对于药理学部分章节内容枯燥、概念抽象的特点,尤其是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比较复杂作用原理时,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在充分消化理解难点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事例进行解释。尽可能使用多媒体展示药物作用机制的流线图与比较表等形式,解决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另外可用比喻、趣味口诀记忆法,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接受。研读教材时,要注意发现不同教材一些内容提法是否一致,对于某些争议性或不妥之处,讲解时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也可提供一些网络查询方法供学生课后进一步验证,对于明确错误应及时给予校正,以免误导学生。
1.2 注重药理学实验课 药理学的发展是以其他生命科学和化学等知识为基础,以科学实验为手段,因此药理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科学。药理学研究水平从整体、器官、组织到细胞分子水平的发展,与实验技术与实验方法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在药理学理论教学同时配合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可使学生对于一些空洞的知识,找到有依有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部分年轻教师对药理学实验课不很重视,实验教学时敷衍了事,不能与理论知识联系进行讲解,实验教学未能与课堂理论教学产生互补作用。在药理学教学安排上要求与实验课协同一致,教学部门与带教教师要从思想与行动上重视药理学实验教学,推动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不断改进。
1.3 改变传统的 “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以“教”为主体,学生“学”则为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围绕“书本”为中心。但事实上,高等教育中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主动参与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过程,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制约了其主动性学习的发挥。其后果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能力,尤其是缺乏创新性。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锻炼其创新能力。
1.4 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背景与知识结构,建立ITA(Inte-grated training approach)教学法[3],即综合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新教学模式[4],利用微课与多媒体教学等新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药理学理论知识与主动分析解决临床或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能力。依学生专业不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与专业知识的联系,调动学习积极性[5]。对于医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指导思想,通过启发互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从受启发转变为互动进而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交叉渗透,加强知识的连贯性。
1.5 引入与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内容,提升药理学教学[6]水平 药理学知识必须建立在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上,学习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由于我校药学及相关药物制剂与制药工程类等专业成立较晚,其课程设置以化学课程为主,前期缺乏系统医学基础知识,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等基础医学学科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药理学知识较临床专业困难。如何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讲授药理学基本理论,并且帮助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联系将来工作实际问题,为毕业后经常面对的临床药物治疗与新药开发及其实践提供指导与有力帮助,是教学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3]。为了弥补学生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匮乏的缺点,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微生物与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以增加学生对药理学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抗菌药物等章节时,补充一点微生物有关细菌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细菌的结构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与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而熟悉抗菌药物的分类,同时也为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讲授抗心律失常药这一章节时,适当的引入了生理学中心肌的电生理基础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先通过心肌的正常电生理过程再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进而从生理机制角度熟练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同时学生也容易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而电生理基础的学习,也为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强心苷不良反应学习奠定了基础,方便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联系记忆。
2 学生方面
为了更好的学习药理学,教师在教学同时,要注意引导临床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与方式上,根据不同的章节与自身的学习条件等,合理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自身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学会学习,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2.1 巩固基础医学知识,构建联系式学习模式 药理学学习必须在熟练掌握基本医学知识条件下,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药理学同时,一定要联系已学习的知识,理解性掌握药理学的知识。
2.2 课上探究式学习模式[7]为主的教学模式 针对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大三药理学教学中可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采用课前设置问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疾病的资料,分组讨论交流到课堂拓展并总结。学生在查阅资料同时,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更开阔了知识面,同时了解了相关疾病的临床知识,在学习时可以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少数难度较大的章节,如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可在学习结束后结合一个综合性案例,以课上探究式学习模式配合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以调动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点,提升学习能力。
2.3 课下自主学习模式[8]为主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我们选定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等部分章节为自学内容,配合药理学网络课程平台,将教学目的与内容、课程主要要点、课件与教案讲稿以及复习题、自测题等信息在网上发布,学生通过进入网络课程平台来弥补自学与课堂学习的不足,扩展知识,并能复习每章内容,同时进行实时自测评估,检验并巩固学习效果。
药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更是一门医学桥梁学科。药理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医与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医学院校药理学一般皆为重点学科,在教学安排上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突出了其在医药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在药理学教与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发挥药理学的承上启下主干课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