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杂病验案二则
2019-02-26杨晨王林
杨 晨 王 林
1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6级研究生,天津市 30007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七味白术散,原名为白术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所撰《小儿药证直诀》,“白术散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苦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七味白术散由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加葛根、藿香、木香而成。四君子汤为补气之基础方,甘温补益脾胃之气,其中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止泻,葛根解表,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木香为三焦气分之要药,调气醒脾和胃[1]。诸药合用,融补、运、升、降为一体,数法合于其中,健脾益气,和胃生津,补无气机壅塞之弊,泻无伐伤正气之害。全方中正平和,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在儿科应用广泛,《幼科发挥》中认为“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吾师王林从事儿科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多种疾病,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稍有心得,现举验案二则,如下。
1 案1
张某,男,5岁。2018年9月11日初诊。患儿汗出过多1年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微寒怕风,手足心热,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现症见:自汗,偶有盗汗,汗出遍及全身,神疲,夜寐欠安,手足心热,纳少,食欲不振,时有腹痛,大便不成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中医诊断:汗证,证属肺脾气虚,营卫失调,治以健脾补肺,调和营卫。予七味白术散加减,方药: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山药10g、木香10g、麦冬10g、炒薏苡仁15g、黄芪10g、桂枝6g、浮小麦10g、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9月17日二诊,患儿药后汗出较前减少,仍有夜间盗汗,饭后以及运动后汗出明显,手足心热,纳食较前增加,腹痛缓解,大便成形,1日1行。上方去桂枝,加酸枣仁10g。继服7剂,9月25日三诊,患儿汗出明显较少,夜寐安,纳可,大便正常,嘱其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汗为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景岳全书·盗汗》中提到:“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其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清阳发越,故较成人易出汗[2]。但若处于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患儿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则为病理性多汗。小儿汗证的发生多责之于体虚。《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诸汗论》云:“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虚也。荣卫相随,通行经络,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该患儿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责之于肺脾气虚,外邪侵袭,反复感冒,继而又损及肺脾。汗出过多,遍及全身,神疲,食欲不振,为脾胃虚弱,气化失司,腠理不密,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又见夜寐欠安,手足心热,为肺脾气虚,营卫不和之上兼有阴虚火热之象,与其先天禀赋不足及调护失宜皆有密切关系。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甘温健脾益气,黄芪、桂枝、浮小麦益气固表止汗,麦冬养阴润肺,薏苡仁、木香调气醒脾和胃,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服药后患儿诸症悉减,考虑其手足心热,夜寐欠安,加酸枣仁配伍原方麦冬,浮小麦以养阴敛汗除烦。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阴平阳秘,营卫调和,达到标本兼治效果。
2 案2
王某,女,7岁,2018年7月12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糜烂反复发作4个月余。4个月前患儿于饱食后次日出现舌面及颊内多发溃疡,色红疼痛,伴咽痛拒食,间断服用多种维生素以及外用药物,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舌体、颊内多发溃疡,周围色淡红,疼痛,口角流涎,神疲,纳差,食欲不振,大便溏,1日2行。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口疮,证属脾胃虚弱,治以健脾和胃。予七味白术散加减,方药: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木香6g、甘草6g、葛根10g、黄芪6g、陈皮10g、当归5g、山药10g。共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7月17日二诊:溃疡周围颜色变淡,面积缩小,未见新发溃疡,食欲可,纳食较前增加,大便1日1行,舌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加炒薏苡仁15g、焦山楂10g、继予5剂。7月21日三诊:舌面及颊内溃疡基本痊愈,无口角流涎,纳食可,大便成形,嘱其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配合均衡膳食,荤素搭配。后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记载:“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为口疮”。口疮是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口腔疾病[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心主舌,……在窍为舌。脾主口,……在窍为口”。《外科正宗》中云:“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心火妄动而发口疮。”患儿得病初期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食积郁而化热,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症见溃疡色红,疼痛较甚。急性发作后期溃疡迁延不愈,则责之脾胃虚弱。《续名医类案》中云:“脾胃虚衰之火,被逼上炎,则为口疮”。《疡医大全》中亦有记载:“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阳虚口疮”。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气血阴阳亏虚,“脾常不足”,“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脾失健运,兼有宿食积热,上熏口舌,故见溃疡反复发作,纳差,便溏。故治疗应以益气健脾和胃为主,方中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健脾益气,木香行中焦之气机,调气以醒脾胃,陈皮健脾燥湿,葛根升阳明之清气,振脾胃之阳气,当归补血活血敛疮,山药益气补脾,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后考虑其病程较长,中气不足,故建运中州,加薏苡仁健脾化湿,焦山楂消食和胃。全方消补兼施,以补脾、运脾、醒脾为法,补而不滞,共奏益气健脾和胃之效,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