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伐利亚州学校评估体系探析
2019-02-25黄崇岭
黄崇岭
摘 要: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学校教育政策一直将质量保障作为重要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好的教育水准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给予学校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制定相应的标准。随着学校拥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州文教部对学校是否实现标准加大了评估力度。德国学校没有升学率的考核指标,也不进行排名,因而评估作为监控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巴伐利亚州实施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外部评估通过外部人员对办学条件的考察和学校工作的分析找出学校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对学校做出总体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内部评估由学校组织,通过对校内某些具体措施进行有效性检测,尤其是整改外部评估所提出的不足,从而和外部评估相互作用,实现学校可持续的质量保障和提升。文章对巴伐利亚州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的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国 基础教育 质量保障 评估体系
一、评估的必要性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学校教育政策一直将质量保障作为重要目标,统一的课程大纲和结业考试为的是保障所有学校达到均衡的高质量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好的教育水准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给予学校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制定相应的标准。随着学校拥有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州文教部对学校是否实现标准加大了评估力度。
巴伐利亚州自2003-2004学年开始进行外部评估试点,2005-2006学年全面展开外部评估。州文教部特别指出,外部评估是质量保障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部人员对办学条件的考察和学校工作的分析找出学校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对学校做出总体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与此同时,内部评估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内部评估由学校组织,通过对校内某些具体措施进行有效性检测,尤其是整改外部评估所提出的不足,从而和外部评估相互作用,实现学校可持续的质量保障和提升。
二、外部评估
(一)标准和原则
巴伐利亚州的外部评估追求公正,目的在于促使被评估的学校能够接受相关建议并改善其今后的工作,因此评估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
其一,外部评估要给出被评估学校一个客观的、以教育工作为导向的评价,“好学校”和“好课堂”的特征必须明确定义并告知参与各方。
其二,外部評估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也不受评估者个人观点的干扰,对学校和课堂质量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的标准。
其三,外部评估要注重事实,采用的社会学评估方法(标准化问卷、文件分析、标准化观测和定性采访)须得到多年实践检验。
其四,评估方法和工具公开透明,并将其告知所有与评估有关的人员,如学生、家长等。
其五,评估结果必须来自客观事实,学校形象和外界评论对评估没有影响。
其六,评估完成后形成表述明确、有约束力的目标和行动协议,作为学校质量发展和保障的重要举措。
其七,评估小组不给出指示,只提出建议。评估结束后由学校监督委员会负责指导学校的质量发展。
外部评估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其一,回避原则:评估方和被评估方在整个过程中坦诚相待,评估方尊重被评估方,所有与被评估学校的任何一位成员有特殊关系的评估员都必须回避。
其二,保密原则:评估针对的是学校整体而非其中的任何一位成员,评估报告中关于学校领导工作的部分不向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公开。所有评估人员必须签署保密协议。[1]
(二)主要内容和方法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机构,授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应对此复杂性,按照教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认知,评估必须反映如下4个领域和16个分领域的内容(见表1)。其中“框架条件”和“学校工作成果”只采用描述性的评价方法,作为学校反思的依据。“学校过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设有评价标准,给予“明显优势”“优势”“不足”“明显不足”的评价。
评估者针对每条标准都会给出相应的要求,只有被评估者满足了这些要求,才能被评为“优势”。例如,“学校身份感的促进”标准有3点具体要求:学校有促进集体存在感的活动,学校有统一的对外形象,学校给予每一个人参与学校生活的机会。评估者需要根据这3点要求收集特定的支撑数据,从而做出判定。[2]
(三)评估人员
评估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3人是教育界专业人士,1人是社会人士。教育界人士来自相同类型的学校,有多年的执教和管理经验,如校长、学校发展督导、师范生指导教师等。社会人士通常由企业界人士或家长构成,他们应在各自领域的质量保障方面有充分的经验,通过他们的参与把外界对一所“好学校”的期望带到评估中。此外,评估人员必须具备如下知识:了解教育政策,了解评估是一种社会学方法,了解“好学校”的指标,了解如何定义“好课堂”和“有效教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保密能力。学校监督委员会向学校质量评估委员会提名评估人员,质量评估委员会和教师进修学院分别对评估人员进行2周的培训,合格后方可履职。[3]
(四)评估过程
巴伐利亚的外部评估由学校监督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质量评估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按照《巴伐利亚州教育和课程法》(BayEUG),所有公立学校均有义务参加评估。据此,学校监督委员会可以指定参加评估的学校,质量评估委员会也可以通过随机的方法抽取被评估的学校,各学校也可以主动报名参加评估。评估的主要流程和形式如表2、表3所示。
评估结束后,评估委员会在一周内完成评估报告,并通过会议的形式向所有参与评估的人员提交报告。如果学校对某些内容持保留意见,可以自行提出申辩或说明,这部分内容也将写入报告。最终校长和评估小组组长在终版报告上签名,校长的签名并不表示他对所有内容的认可,仅仅是对整个程序进行确认。
评估报告不是学校排名的依据,它只是学校内部制定发展措施的基础,因此除部分内容可用于特殊需要之外,评估报告不允许公开。除学校和学校监督委员会可以留存评估报告外,学校质量委员会可以加工和汇总各校的评估报告,形成巴伐利亚州的教育报告。至此,评估过程结束。收到评估报告后,学校各方讨论评估结果,分析建议,制定改进目标,最终由校方和学校监督委员会共同制定有约束力的目标和行动协议,并明确时间图。学校将中短期目标记录到发展规划中,并定期更新与补充。在执行相应措施之后,学校需要成立自己的内部评估小组,以审核所执行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内部评估是学校对自身目标、规划和执行力的重新审核。[4]
三、内部评估
(一)评估内容
前文所述的外部评估的4个领域及16个分领域,同样是内部评估的关注点。但内部评估可以根据各学校的特点,由学校自己确定评估重点,不必面面俱到。[5]
(二)评估过程
行之有效的内部评估有以下7个步骤。
1.现状分析
评估正式开始前,学校首先要对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如果评估想了解学校的强项和弱项,则需要分析学校的整体状况;如果评估想了解外部评估后学校的整改措施是否有效,或者学校为自身确定的发展重点是否合适,则需要对特定的领域进行细致分析。
2.目标制定
目标制定必须精确,因为它直接影响指标确定环节,加之“事件目标”和“时间目标”环环相扣,因此从一开始各方就应协调一致。
3.指标确定
指标分为观测指标和测量指标,它是判断目标是否实现的工具。确定指标时校内各方要对目标实现的“度”形成共识。
4.措施规划
在进行措施规划时首先要考虑措施的意义何在,哪些重要的人员会被涉及。之后制定每个环节的任务和时间图,并确定责任人。
5.措施实施
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实时的、系统性的控制,对此校领导有责任进行协调。
6.目标检测
在评估的最终环节要检测所采取的措施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7.新目标
如果需要,评估完成后还应针对下一步工作制定新的目標。[6]
(三)评估方法与工具
各校采取的内部评估方法没有定式,可以借鉴巴伐利亚州学校质量和教育研究所网上推荐的各种工具,也可以自己量身定做,但必须遵循以下3个原则。第一,可信度。测量工具只有精确才可信。第二,伦理标准。必须遵循保密原则;评估追求学校的长期发展,不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第三,可操作性。内部评估不是科学研究,测量工具应追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4种。第一,数据分析。用作数据分析的资料包括学生成绩、升学数据、留级率、辍学率等。第二,标准化问卷。封闭式的标准化问卷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在一定周期内重复使用,用于检测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第三,结构性观测。结构性观测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按照既定的指标和观测点考察对象的交互行为,特别适合对课堂的观测。如果只是想了解课堂的基本状况,课堂观测表可以使用外部评估用表;如果想了解课堂的某些特定部分,就需要单独制定观测指标。结构性观测的缺点是观测指标的制定比较费时,但这又是不可缺少的,为提高效率,听课和被听课人员可以共同商定观测指标,这样在分析数据时可以避免误会。第四,系统性反思。系统性反思可以看成是一种最简单的评估,常见的形式如教学日志、自我反思,它尤其适合年轻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小组反思,大家共同探讨哪些问题是个性的,哪些问题是共性的。[7]
四、结语
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构成了巴伐利亚州学校质量保障的两块基石,是各学校改善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于评估的各项质量标准建立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实践表明,它为巴伐利亚州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值得信赖的方向。
注释:
①学校所在区域,如市区或乡村。
②如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比例。
③课程内容能否目标明确地、相关联地传授给学生。
④如全职、半职和兼职教师的比例。
⑤指对发展中的挑战是否有规划。
⑥指学校如何利用现有信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对课程进行反馈以及调整成绩要求。
⑦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所有人员在内的满意度。
⑧指学校提供的各种可能性的特征。
⑨指对心理和生理有障碍的学生的融合。
⑩一共旁听18节课,评估组可以任意选择,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范围内二次选择。
?輥?輯?訛采访以小组访谈的形式与校长、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各类人士进行,每次采访对象不少于3人(除和校长的访谈外)。
参考文献:
[1][2][3][4]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Unterricht und Kultus. Externe Evaluation an Bayerns Schulen[R]. München: Druckerei Jagusch GmbH, 2010.
[5][6][7]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Unterricht und Kultus. Interne Evaluation an Bayerns Schulen[R]. München: Druckerei Jagusch GmbH, 2010.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