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江红:把最好的生命刻进葫芦里

2019-02-25京范儿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葫芦壁画雕刻

京范儿

地下室里的“葫芦宫殿”

那是一个冬日,我穿过幽暗的走廊,敲开马江红工作室的门。开门的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女子,脸色有些苍白,目光平和而安静。她穿着家居的休闲服,头发微微有些凌乱,这便是马江红工作中最真实的样子。地下室里不见天光,她常年伏案雕刻忘记了时间,据说最长的一次,她连着工作了4天,仅仅睡了一个小时。

房间被一张长桌几乎占满,桌上散放着书籍、画稿、笔、纸、颜料、各式雕刻工具以及几个刻了一半的葫芦。马江红带我走进右手边的一个门洞,打开灯的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感觉自己犹如身处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个葫芦的宫殿!

这是一个小小的展室,不算太大的空间竟然满满地摆了几十个比人还高的玻璃展柜,每个展柜里都矗立着一个硕大的、刻满纹饰的葫芦。这些葫芦五彩斑斓,仪态万千,如梦如幻。她创造的葫芦世界中有佛祖、菩萨、飞天、莲花、牡丹、祥云……佛国的博大与玄奥、宁静与瑰丽都凝聚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葫芦上,讲述着千年流传的故事和神界净土的绚烂与美好。

这座瑰丽的“葫芦宫殿”是马江红30多年心血的结晶,她指着其中最大的一个葫芦告诉我,雕刻它用了整整5年。

马江红的卧室就在旁边的一个小屋子里,简单的一张床铺是她工作累了休息的地方,她要日夜守护着这些葫芦。她看着那些葫芦的目光,就像望着自己的孩子。她觉得这一展室的葫芦都像是她的孩子,在创作的过程里和她、和这个宇宙静静地对话。“我是一个母亲,让这些葫芦焕发出生命!”她说。

一瞬间的灵感,竟成了一生的追求

马江红个性沉默,唯有谈到她热爱的葫芦、雕刻和壁画,才会滔滔不绝。“记得大一的时候,我第一次去敦煌就被那斑斓的色彩和巨大的画幅所震撼,那些线条活生生的会说话。”当时在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上学的马江红一下子就被敦煌壁画吸引住了,在那里流连了十几天,舍不得离去。

此后,马江红遍访中国的著名石窟,一头扎进了壁画的世界里。她经常在洞窟附近一住就是半年多,每天去临摹、研究,缠着讲解员听故事,学历史,记笔记,乐此不疲。

新疆克孜尔壁画比敦煌壁画早二百年,无论是从文化脉络上还是从艺术形式上都首屈一指,可到处是残骸,破坏严重。看到整幅的壁画被剥落、盗走,剩下的被划坏、风残,马江红心里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她带着这种灰暗的心情去了喀什大巴扎,正好看到一位老人,他怀中抱着大葫芦,在雕刻民俗生活。

“我忽然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为什么不把失去和现存的壁画雕刻在新疆特有的大葫芦上呢?”新疆这种硕大的“油葫芦”质地非常坚硬,表皮润厚,色泽柔和,适合雕刻,正常条件下可以保存千年。那时的马江红自己也没有想到,用葫芦雕刻来重现壁画的辉煌,这一瞬间的灵感与冲动,竟成为她一生的追求。

马江红先后拜新疆著名版画家薛立柱、故宫摹印传人沈伟为师,只要有助于葫芦雕刻,马江红就会不知疲倦地去学,油画、国画、唐卡、剪纸、年画……

所以,观赏马江红创作的葫芦作品,能够看到版画般的苍劲、壁画般的恢宏、年画般的多彩、唐卡般的華丽、木刻般的古拙、玉雕般的圆润、国画工笔般的精细……所有这些表现手段在马江红的手下结合得自然、默契,天衣无缝。

“北漂”岁月从41岁开始

41岁那年,马江红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家乡做一名“北漂”。她当时已是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教授,有着不错的收入和舒适的生活,可是她放弃了这一切,搬进北京的这个地下室,一住就是8年。“北京是国际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向世界的平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我想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唐卡艺术,如何以葫芦为载体进行立体雕刻。”她说。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马江红说,丈夫一开始不能理解她整天想着刻葫芦,可是当她完成了第一件葫芦作品拿给丈夫看时,“他一下子就懂了我。”

地下室里没有手机信号,不见天光,马江红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几乎所有的时间她都用来废寝忘食地创作。很多时候,安静的地下室里只有刻针在坚硬的葫芦皮上划动的沙沙声,仿佛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了,她甚至会产生错觉。

马江红说她不会轻易动手去刻,因为每一件都想做成精品,每一个葫芦都有它的故事。“在雕刻的时候,要了解它是北魏时期,还是南北朝时期的,或是唐朝的,这个壁画在讲述什么故事,这一时期以什么颜色的矿物颜料为主打色系。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带有自己的感情,进行二次创作。既要保留原始风格,又要夹杂现代的创意型的艺术思维,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新的艺术风格。”

希望有一天开个博物馆

马江红的双手,布满了累累的伤痕,那是成年累月手握刻刀留下的痕迹,指尖结满了老茧,一个指头已经变形,小指上有一道明显的伤口,是一次不小心刻针深深刺进去造成的。

但她享受着创作葫芦艺术品的每一个过程,尤其是雕刻完成之后的上色。马江红的作品中会经常出现荷花,那是她最喜欢描绘的一种植物。葫芦与纸张、布料不同,有些部位吸水很强,有些部位光滑得无法上色,矿物颜料就更不容易附着上去,需要不停地一遍又一遍地染色,然后洗色,反反复复,一件作品仅上色就需要几个月。

“反复染色、洗色之后,那种千变万化的色彩才能慢慢呈现出来,费的心力越多,细节就越完美,有时候我长久地凝视它们,会有那种美到窒息的感觉,觉得心里无限安静,所有内心的烦躁不安都被抚平,如同江流归于大海,我分不清哪里是壁画,哪里是葫芦,哪里是我。”

她用了30多年的时间,创作出70多个葫芦作品,纵使收藏家开出高价,她也一个都不舍得卖。她的作品《阿阇世王梦境灵浴图》(《龟兹系列》)被选入中学教材,并获得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大奖;她的《龟兹王》葫芦雕刻获得了2014年度中国工艺百花奖金奖,她在故宫举办了个人作品展……

2008年,葫芦雕刻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马江红很想把自己几十年来学到的一身技艺传授下去,让这门艺术得以传承发扬。如今,每逢周末和假日,有不少孩子慕名来到她的工作室,学习绘画、雕刻、篆刻,她手把手地教他们,为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而兴奋。

今年是马江红来到北京的第8个年头,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未圆的梦,“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北京开一家大点的博物馆,为这些葫芦找到一个栖身之地。”她还想带着她的作品去大英博物馆,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许多地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中国壁画的魅力。

这些葫芦可以保存千年,即使那些壁画风蚀损毁殆尽,还有这些葫芦记录它们曾经的辉煌。

摘编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葫芦壁画雕刻
“葫芦镇”上喜事多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写意葫芦
壁画上的数学
On art
帮壁画“治病”
宝葫芦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