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教学的“整合”之道

2019-02-25厉行威李泉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语文课程整合

厉行威 李泉

2017年12月29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在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

但时隔八个月,2018年8月15日,教育部又印发了一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具体明确了不同年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分别在2019、2020、2021、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众所周知,诸多省市2018级学生将实施“新高考”,而“新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新课程”。现在“新课程”推迟上马,“新高考”却已准备就绪,且会按部就班地执行,势必出现以“老教材”实施“新课标”应对“新高考”的现实困境。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加强理论研究,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领悟其变和不变的原理及应用;不能坐等“新教材”出炉,加强实践探索,以“老教材”实施“新课标”(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下同)的尝试,以图既有效应对“新高考”,又在实践中逐步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同时也为使用“新教材”积淀实践经验。

用“老教材”实施“新课标”的一个关键,在于运用“整合”策略,实行“主题教学”。为什么?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等等。由此可见,“整合”既是学习任务群的突出特征,也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这一认知也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老师的诸多阐述中得到印证。王宁老师说:“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以及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她还说:“‘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有利于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对上述政策、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以“象与意”为主题,运用“整合”策略进行设计和教学尝试,整体设计如下表所示。

诗歌单元“象与意”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框架

附录:学生作业节选

这一“整合”策略实施的逻辑过程是: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发掘单元课文内容或形式的突出特点以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和课文,选取相关“拓展资源”支持主题教学,教师设计、介入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最终达成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与发展。如下图所示:

“新课标”,“老教材”,我们究竟可以有怎样的尝试与探索?正如上述设计所示,运用“整合”策略实施“主题”教学,鲜明体现了“课程实施的整合”特质,能有效落实“新课标任务群”整合学习内容、资源、情境、方法的理念,实现了由单篇课文和“散点课堂”到集群阅读、综合实践、“结构课堂”以及课内外联动和一体化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亦即实现了由“课文、课堂”教学向“主题、学科”教学的超越,使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到了课程育人的层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效应,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提升和發展。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猜你喜欢

新教材语文课程整合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