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状态辨识为核心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探析
2019-02-25陈姝婷
陈姝婷,王 洋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事业提升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指出要将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1],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尚不完备的情况,如何有效防治老年病、慢性病、多发病,降低其发生率,改善预后,对于个人、家庭、国家医疗体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状态辨识为核心的“整体、动态、个性化”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维护某些特定患病人群的健康有积极作用。
1 把握状态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
根据《说文解字》释义:“状,犬形也。”“態(态),意态也。”意指先有客观的“状”,才有主观的“(意)态”。健康状态是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生命特征的总称,体现的是人体的状态和态势。中医强调从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因此,把握健康状态是维护健康的核心。李灿东教授[2]提出状态是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亦是中医辨证诊断的核心,基于辨证论治的基础,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体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病、已病、病后四个层次;状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实时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因此不同的人、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等,其状态都有所差别,此之谓状态可变;此外,立足于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五行相生相克,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经络之间相互贯通,因此人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针对不同的状态,可提供不同的调整方案,此之谓状态可辨;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和,调整状态的过程就是调整阴阳,恢复自和的过程,未病之人维护阴阳平衡,欲病之人干预阴阳偏颇的状态,已病之人“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促使“阴平阳秘”,病后之人“以平为期”,此之谓状态可调。
中医健康管理是在把握健康状态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以人为核心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实时、动态、全方位构建起的自助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模式[3]。
2 “整体、动态、个性化”的中医健康管理
2.1 大数据背景下的状态辨识方法
2008年《Nature》杂志首次提出“big data”的概念[4],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价值巨大”“速度快时效高”的特点[5],基于此,运用包含云计算、人工神经网络、可穿戴设备、舌诊仪、脉诊仪在内的信息采集技术,以定量参数、定性参数、定量与定性参数相结合的方式对疾病的信息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采集、归纳、存储,并以此对整体状态进行描述,实现四诊信息融合、数据相关性分析,其基础是辨别表征参数,关键是辨别状态要素,目的是确定状态名称[6]。
2.2 状态要素的确定
状态要素的辨识主要包含程度、部位和性质。程度是对机体偏离自和幅度的概括,中医经典中所描述的大多以主观感觉为主,如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对女子的描述“女子多郁”,并无客观规范化的轻、中、重的程度划分,可参考辨证要素积分方式,实现对证素的诊断,说明状态的偏颇程度。其次是对部位的确定,除了传统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这些反映机体内外的表征参数外,还要结合个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本质是对疾病演变趋势的判断,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含义相同。状态的性质是对特定条件下状态的阴阳相争的态势和特点进行概括,包括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寒热虚实类型、环境的寒热暑湿等辨证依据。
2.3 个性化的状态调整
由于状态反映的是人体的生命过程,因此在一定的时空观中,可通过辨识征象掌握一定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疾病进行干预和调节,使之延缓病程、改善预后。
2.3.1 状态有象,固本培元 状态有象是指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可通过状态表象,察色诊脉,能审阴阳,分清浊,从而见病知源。在现代社会,大多女性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女性应顺应自然,起居有度,调畅情志,强身健体,形成规律科学的生活方式,抵御外邪,避免不良因素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正如曹庭栋在其著《老老恒言》所言:“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另外,医生应该重视对患者病史的详细询问,对于有家族病史及手术史等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干预和诊治,达到未病先防、保养生息的目的,实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达到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协调的健康状态,此为预防的关键。
2.3.2 状态应时,防微杜渐 状态应时是指人体的运行状态随着时间运行而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针对已经出现的征兆及我们所预测的发展态势,分期辨治,采取措施,积极防治,防微杜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程。以卵巢早衰为例,其发病之初常有月经不规则的症状,此后逐渐发展为闭经、不孕,同时伴有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烦躁易怒等围绝经期症状,其临床表现多,多有兼证夹杂,如果仅以月经不调论治易延误病情,所以要求医生细心诊察,结合现代先进的检验技术,发挥中医四诊合参的优势,“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相关脏腑功能的进一步下降。传统医学认为肾气盛衰决定女性月经变化,有临床研究表明分期辨治卵巢早衰相较于长期稳定的治疗方案具有更确切的疗效[7],可于经后期服用滋补肾精药物如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经间期服用活血补血药物如赤芍、当归、鸡血藤,经前期采用疏肝理气如柴胡、香附等。
2.3.3 状态有律,预后可期 状态有律指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规律性的变化,正如传统医学将女子七岁、男子八岁定义为一个周期,并论述了其每一个周期的生理特征及状态表现。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掌握主动权,以改善预后。比如女性在围绝经期中后期,常因雌激素降低而造成的骨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远期并发症[6],这些症状将大大增加女性的心理负担与医疗负担,对预后不利,因此如若发现疾病苗头,应积极辨证施治,防止疾病带来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2.3.4 状态可调,巩固疗效 状态可变,故状态可调。通过“调整阴阳”的总原则,促使“阴阳自和”“阴平阳秘”。在疾病初愈后一段时间,仍要通过“五辨”,即辨症、辨证、辨机、辨人、辨病相结合调治,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以维护身心健康。疾病初愈阶段,机体的机能与疾病状态明显不同,疾病的症状虽然消失,但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与健康状态尚有差别,因此要注重调理方能渐趋康复。“病加于小愈,故病后之谨慎当十倍于病前”,在病后,可适当予以药物干预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摄,劳逸结合,生活有度,起居有常,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
2.4 状态参辨的中医健康管理疗效评价
构建状态调整的疗效评价体系是实现对患病人群特定而全面的动态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中医健康管理的评价应该是患者和医生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包括中医干预措施作用后疾病的生物学变化或结局、证候的转归变化、以患者主观感觉为主的患者报告结局(PRO)以及医生在理论指导下对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评判的医生报告结局(CRO)。首先,根据“状态可分、状态可辨、状态可调”的原理对患病人群干预前后的状态进行规范、客观、量化的评估,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前期调查后,制定出可以真正反映人体实时状态的评价量表。其次,改变传统的“以研究目的为导向”的评价方法,转为“以状态辨识为导向”的体现中医思维的构建方式。最后,基于中医缺乏客观化的疗效评价标准的问题,应从循证医学出发,通过采集三观(宏观、中观、微观)参数,测量时间节点,以此来辨别表征参数,判断状态要素,确定状态名称,提出不同的中医诊疗方案,调整健康状态。
3 结语
疾病往往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乃“阴阳失衡”所致,通过对“状态”的准确把握,防治结合、内外兼顾、身心并重,来实现“阴阳自和”“形与神俱”“天人合一”[8],从关注“人的病”向关注“病的人”转化,从“治疗疾病”向“维护健康”转化是中医健康管理的目的。状态辨识既是健康管理模式中数据的采集来源,又指导着未来可调控的方案制定,是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环节[9]。在状态辨识的基础上实现中医健康管理的体系架构,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合理分配,此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可行的健康服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