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禽流感的诊断与防治
2019-02-25张丽燕
张丽燕
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梅河口135000
禽流感又称鸡瘟,是家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是鸡常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全世界流行;变异的病毒对人也有致病性,危害较大。急性感染鸡表现突然死亡,严重的死亡率接近100%,慢性感染鸡会长期带毒,生产性能下降,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本病一般情况下只在家禽或鸟类动物间传播,但当病毒变异,毒力增强后,还能跨物种感染人,造成人畜共患。1997年香港禽流感导致人死亡的事件,是有史以来人类受H5 亚型流感病毒直接攻击的首次案例,从那以后,世界各国科学家开始普遍关注流感病毒,也促使人类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其进行研究。禽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以飞沫传播为主,病毒接触健康鸡的呼吸道粘膜后,可在局部快速增殖,最终引发病毒血症而扩散至全身[2]。病鸡和隐形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自然康复的鸡体内也会携带一段时间的病原,从而对周围鸡造成潜在威胁。本病虽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春季和秋季发病率最高,一是由于这2 个季节候鸟大规模南北迁徙,将病毒大面积传播。二是这2 个季节气温突变,机体免疫力容易出现暂时性的下降,造成本病多发。
1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感染后3~5 d 即可表现出症状,感染鸡体温快速上升,可达42 ℃左右,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鸡冠和肉髯有坏死性病灶。头颈部位水肿,眼睑肿大,视力下降,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粪便不成形,呈现黄绿色,腿部皮下出现水肿、出血和变色。嗉囊变软,将病鸡倒提后,嗉囊中可流出酸臭样的液体。急性病例可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即可死亡,临死前表现神经症状,如走路不稳,原地打转,倒走,头颈弯曲,角弓反张等。慢性病例多能持续数日,期间机体不断消瘦,羽毛干燥无光泽,采食量不断下降,独卧一角,最终衰竭而死。
2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胸部、腿部肌肉有出血点,腺胃乳头出血严重,肌胃角质层下也有出血,胃内容物呈黄绿色,为胆汁逆流所致。十二指肠后半段的中间位置,空肠卵黄蒂后3 cm 处,回肠前1/3 段处和回肠盲肠接口处的淋巴扁桃体明显鼓起,发炎出血,严重的表现坏死。喉头、气管和心肌表面有针尖样出血点。部分鸡心包膜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中枢神经系统眼观正常,镜检后可发现有弥散性脑炎,能见到大量的血管套,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坏死区周围有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3 诊 断
根据感染鸡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变能对本病进行初诊,但确诊还需实验室辅助诊断。PCR 法和血清学方法是该病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PCR法是利用流感病毒核酸特异性引物对病料进行核酸扩增,如果结果为阳性,则代表鸡群有感染。血清学方法主要为抗体检测和ELISA 法,抗体检测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在96 孔板中加入红细胞泥、流感病毒抗原和倍比稀释的血清或卵黄,混合均匀后于37 ℃条件下孵育5~15 min,取出后通过判断红细胞在孔底的凝集情况,如果效价在14 以上,则可判定有病毒感染。ELISA 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酶联吸附作用检测组织病料中的病原或抗体情况,进而作出感染判断。如果鸡群从未进行过流感疫苗的免疫,但在检测时有高含量的抗体出现,也表明鸡群曾感染过流感病毒。
4 预防与治疗
对鸡群进行科学免疫,加强鸡场的管理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3]。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临床很容易出现免疫失败,建议鸡群在免疫后的7~10 d 对抗体进行检测,雏鸡、青年鸡、种鸡等可采集血液,检测血清抗体,产蛋鸡由于采血过程会对鸡产生应激,影响产蛋率,故建议通过检测卵黄抗体来替代。一般情况下,免疫后抗体滴度在8~13 之间都为正常,如果低于7时,建议补免。春季和秋季是候鸟北归和南飞的重要季节,大规模的鸟群迁移会将病毒传播,有条件的鸡场可在鸡场周边设置驱鸟器,减少本病的发生。定期对场内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发现疑似病例时能够第一时间上报并处理。加强场内消毒和鸡舍通风,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降低鸡与鸡之间的接触频率,减小发病率。
目前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能够治疗本病,如果是普通型流感,建议尝试采用中药治疗,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吞噬感染病毒,虽然治疗效果慢,但大多预后良好。常见的中药有清瘟败毒口服液、黄芪多糖可溶性粉、桉薄溶液等,为了降低机体出血带来的影响,饮水中可加入维生素C 配合治疗,可显著缩短疗程。如果鸡群发生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则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疫情,鸡群不予治疗,全场直接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政府部门必须组织对疫区内的所有可疑鸡只进行扑杀,禁止相关人员随意进出疫区,直至疫区警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