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2019-02-25顾成
顾 成
广西北流市沙垌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北流537416
仔猪副伤寒是新生仔猪的高发传染病,它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下痢、腹痛和脱水等[1]。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发病后死亡率很高。据临床调研发现,仔猪副伤寒常发于1~4月龄的仔猪,此时期仔猪的抗病能力有限,患病后治愈困难,给养猪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养殖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探索,钻研此病的发病根源,寻找科学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促进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增加养殖产业收入。
1 流行病学
仔猪副伤寒即猪沙门氏菌病(Swinesal salmonello,SiS),主要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几个成员感染后所导致的高发传染病[1]。该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型: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结肠炎型),其发病特征以腹泻、肠炎为主。此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易感动物为人类、各种畜禽,年龄无限制,均可感染,尤其幼龄动物最易感染,1~4 月龄的仔猪具有高发特征。病猪和携带病原菌的健康猪为主要传染源,肠道中含有大量病原菌,排出途径多样,如粪尿、乳液、胎衣羊水等。此病发病没有季节性,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性,尤其下雨气候潮湿时最易感染此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若在仔猪养殖过程中存在圈舍脏乱、粪尿未能及时处理、长时间无消毒、通风差、温度湿度不适宜、饲料饮水污染严重等饲养管理问题均可诱发此病。另外,各种应激因素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发展,如天气骤变、手术等。
2 临床症状
由于仔猪断奶前后体质弱以及应激反应,最易引发仔猪副伤寒病的发生,尤其2~4 月龄的仔猪,表现为仔猪体温高热不退,41~42 ℃,精神萎靡,无食欲饮欲,拒食趴卧,反应缓慢,病期短,死亡率高。通常在集约化规模养殖场,仔猪副伤寒病多发类型为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发病特征与肠型猪瘟病类似,体温升高,仔猪畏寒,精神状态不佳,不愿活动,食欲下降,粪便水样,机体生长缓慢等,并继发多种其他疾病,如溃疡、结膜炎等。患病仔猪双眼由于分泌大量粘液,从而导致眼睛睁开困难,眼角膜出现浑浊,仔猪视力下降;仔猪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排出绿色水样粪便,伴有血液,恶臭至极[2]。患病仔猪会不间断的连续发病,最终以营养不良、严重脱水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猪胴体消瘦,肝脏肿胀,体积增大2~3 倍,带有灰白色的坏死斑点,其大小为针尖或米粒一般,切面油瘀,肝小叶充血甚至坏死;胆囊肿大,胆汁黑色或棕色,性状粘稠,胆汁淤滞程度不一;肺部扩大出血,气管内存有大量纤维素;脾脏变深蓝色,肿胀血腥,坏死坚硬;淋巴结肿胀,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肠系膜呈现光亮,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边缘充血,切面多汁。肠充血出血和坏死,十二指肠缩小而空虚,存有大量气体,肠黏膜大量脱落,回盲腔的黏膜上附着糠状物,剥离后出现溃疡。
4 诊 断
仔猪副伤寒病可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想要确诊此病,还需进行指标检验和化验。
5 防治措施
1)药物治疗。对发病仔猪应及时隔离治疗,肌肉注射地塞米松3 mL 和庆大霉素40 万单位,1 次/d,持续治疗5 d[3];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0 mL和25%的氟哌酸5 mL,1 次/d,持续治疗3 d,治疗效果良好。中药治疗可以选择白头翁9 g,白芍6 g,黄连、柴胡各5 g,共研细末,煎水灌喂,1 剂/d,连服3 d。针对慢性病例,可用白头翁60 g,炙甘草、白芍、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连20 g,共研细末,煎水喂给10 kg左右的断奶仔猪,1 剂/d,连用1 周,治疗效果良好。
2)免疫预防。7 日龄左右进行仔猪首次免疫,首先使用适量冷开水稀释疫苗,然后混合到少量颗粒饲料中,搅拌均匀,仔猪自由采食,需要确保每头仔猪都可采食到含有疫苗的饲料。对于部分体质虚弱、瘦弱无力、采食困难的仔猪,可肌肉注射用20%氢氧化铝胶液2~5 倍稀释的猪副伤寒疫苗。
3)加强饲养管理。养殖人员须采用5%来苏儿或20%石灰乳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4]。仔猪圈舍应配备预防贼风侵袭和舍内保温保暖的设备,以防冬季给断奶后的仔猪带来不利。在炎热的夏季中,饲养人员应积极降低猪舍温度,可以采用水帘喷雾等方式。仔猪断奶后不能突然更换饲料,应该循序渐进,努力避免各种应激因素。适当使用抗生素,配合腹腔补液,避免继发其他疾病。仔猪饲养过程中,应该定期地对圈舍进行驱虫,及时处理断奶仔猪的粪便,提高断奶仔猪机体抗病能力,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