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阳维脉之维络观

2019-02-25曾梦杰许栋涵李佳馨寇吉友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甲乙少阳头痛

曾梦杰,许栋涵,李佳馨,寇吉友

(1.澳门科技大学 中医药学院,澳门999078;2.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未病科,广东 珠海519000)

由于历代医著均对阳维脉记载不详,古文献散失、无专门穴位、交会穴少、起源、循行存在较大分歧等原因,同时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很多医家在使用交会穴时仅作足三阳经以及督脉使用,并未关注到阳维脉特别作用。通过归纳总结古代阳维脉相关文献。结合近现代阳维脉相关理论研究、交会穴临床疗效以及定位,充实阳维脉经络理论,为临床医生针灸辨证组方提供更为广泛的思路。

1 阳维脉理论研究

在现存可查阅文献中,其名最早见诸于《素问·刺腰痛篇》中:“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廿八难》中:“阳维起于诸阳会也。”明确指出阳维属奇经八脉之说,阳维维络于身,满溢不能环流灌溢诸经者也。《难经·廿九难》则第一次提出阳脉的病症叙述:“阳维维于阳,……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脉经》卷二:“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后世针灸医书在阳维脉功效病症方面大多遵从《内经》《难经》之言。

2 阳维脉交会穴研究及定位

《内经》《难经》仅有“阳维”“阴维”的概念,有名而无循行记载。上世纪初,黄竹斋在《难经会通》一书中直接提出:“诸阳之会,谓金门穴,在足外踝骨下陷中。”从而确认为金门穴是阳维脉的起点。阳维脉的交会穴来自手足三阳和督脉,故而其交会穴应在功效上具备维络之特点。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历代对阳维脉交会穴情况记载不一样,《针灸甲乙经》记载有28个,《圣济》《发挥》《聚英》为24个,《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为32个,不尽一致。

现相关经络腧穴学科课本亦遵从阳维脉起于金门穴,以及《奇经八脉考》之阳维脉循行。阳维脉交会腧穴有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2.1 金门穴

足太阳,阳维之会,别名关梁,梁关。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甲乙经》:“阳维所别属”,尸厥暴死、霍乱转筋。《医宗金鉴》:癫狂,羊痫风。主治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症、痹证、癫痫、小儿惊风。近现代研究能治疗腰腿部疾病:腰间盘突出,风湿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泌尿系统疾病:淋证;痛症:头痛,腰痛,下肢痹痛,外踝痛[1]。为足太阳之郄穴,阳维脉所别属之门,太阳经至此,临于垂末,将与少阴之气交接,印证了金门穴可以通过阳维“维络”治疗抽搐惊风之病。

2.2 阳交穴

少阳、阳维之会,别名阳穴,足髎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后缘。

出自《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胻不收。现代研究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直接验证了“阳维为病苦寒热”这句话,也说明了阳交维络之特点。

2.3 臑俞穴

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交会穴。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

《甲乙经》: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肩臂酸,臑俞主之。《针灸大成》: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颈痛。现代医学研究臑俞穴温针灸治跟痛症[2],(火卒)刺臑俞穴治疗肩周炎[3],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推导其为小肠经维络三阳经之穴位。

2.4 天髎穴

少阳、阳维之会。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甲乙经》:身热汗不出,胸中热满,天髎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肘痛引颈项急。《针灸大成》:主胸中烦闷,肩臂酸痛,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颈项急,寒热。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头风散配合天髎穴注射疗法治偏头痛[4]。同时主治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落枕,冈上肌肌腱炎,三焦经系周围一身经络,印证了阳维维络的特点。

2.5 肩井穴

三阳、阳维之会。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现代医学研究应用捏肩井穴治疗鼻衄[5];挑治肩井穴的方法治疗麦粒肿[6];肩井穴刮痧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及时效性观察[7]。《百症赋》云:“肩井乳痈而极效。”《千金方》中载:“又灸疝,随年壮,针肩井。”《通玄指要赋》有“必肩井除两臂之难任”之言。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阳维为病苦寒热”,肩井穴作为阳维维络的大穴由此可知。

2.6 头维穴

阳明,少阳与阳维之会。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甲乙经》: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头维主之。头为诸阳之会,阳维主一身阳气;后世医家及近现代临床研究也大多承袭上述主治,应用神庭、头维穴治疗顽症[8]。头维穴单穴针刺放血治疗经前期偏头痛[9]。其中《备急千金要方》: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玉龙歌》: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胃经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与其他经脉相比,胃经输送头部的气血物质要多,而本穴又为胃经气血上供头部的出口,所以头维之维络功效不言而喻。

2.7 本神穴

少阳、阳维之会。本神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三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甲乙经》: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主之。《备急千金要方》:本神、颅息,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前顶、囟会、天柱,主小儿惊痫。后世很多医家都是根据古文献做的研究。针灸治疗失眠症[10];针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11],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神气,上合于头。脑者,神之根本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证明本神也是阳维维络的一个重要穴位。

2.8 阳白穴

少阳、阳维之会。阳白穴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阳白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经》,《甲乙经》: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备急千金要方》:主目瞳子痛痒,远视,昏夜无所见。临床上显示阳白穴处疼痛治疗[12],治疗头面部疾病,如头痛、头晕、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目赤流泪等重视应用阳白穴[13]。《针灸大成》:主瞳子痒痛,目上视,远视,昏夜无见,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温。《类经图翼》: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4]。阳为阴之对,白指光明,前额为阳,穴在前额眉上方,有明目之功,头为诸阳之会,阳维维阳,说明阳白为维络之重要穴位。

2.9 头临泣穴

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近现代基本上是根据文献研究,针刺头临泣治疗急性腰扭伤[15]。参考《甲乙经》记载头临泣穴与内脏和阴阳支别的联系,以及其功效与胆经、膀胱经以及督脉之相关性,头临泣穴之维络功效不言而喻。

2.10 目窗穴

少阳、阳维之会。目窗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2.11 正营穴

少阳、阳维之会穴,正营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甲乙经》云:上齿龋痛,恶风寒,正营主之,治之以刺灸。《针灸大成》: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现代临床除多按照此条原文运用正营穴外,针刺双侧正营穴和前神聪透悬厘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痛阈的观察[17],其中《黄帝内经素问》:“营主血,目得血则明。”其主治亦大多为阳之病,谓之具备维络功能也有一定的意义。

2.12 承灵穴

少阳、阳维之会,承灵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甲乙经》云: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灵主之,治之以刺灸。《类经图翼》:主治脑风头痛,恶风,鼻窒不通。现代临床中承灵用于治疗感冒、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脑为神灵之室,头顶骨古称天灵盖。其用法符合《灵枢》相关足少阳之病症,暗合阳维脉之病。

2.13 脑空穴

少阳、阳维之会,脑空穴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针灸甲乙经》: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空主之。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鼻管疽,发为立厉,脑空主之,治之刺灸。《类经图翼》:主治脑风头痛不可忍,项强不得顾,目瞑鼻衄耳聋。现代研究显示针刺结合艾灸脑空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眼针配脑空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19],其主治亦大多为阳之病,可以说具备阳维维络功能。

2.14 风池穴

少阳、阳维之会,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15 风府穴

太阳、督脉、阳维的交会穴,别名本穴、鬼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治之以刺灸法。《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现代临床研究中,因为风府穴内应肺系,外通气窍为气息出入之要塞,在治疗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亦多为医家采用。风府穴治疗中风吞咽障碍[22],针刺风府穴操作不当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23],风府穴妙用治打鼾[24]。也多为临床医生采用,起维持阴阳平衡之用,其治疗中风,癫狂,痴呆,暗合阳维脉之病。

2.16 哑门穴

阳维脉、督脉之会穴,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甲乙经》云:不可灸,灸之令人喑。《甲乙经》:项强,刺喑门。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治之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近现代临床研究也大多利用哑门穴治疗颈型颈椎病[25],脑卒中失语[26],治疗中风后遗症[27],哑门穴治疗伤科并发症呃逆[28],哑门穴治癫痫[29],治疗失眠[30],选择刺灸哑门穴能够促进濡养头面之孔窍,其维络之特点显而易见。

3 结语

阳维脉之交会穴均位于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上,其除具有治疗手足三阳经病症及人体外、阳之病痛,在理疗阴经疾病方面亦有明显效果,体现了维脉沟通、平衡阴阳之功效,突出了阳阴维脉维络,维护诸阳经之功能特点,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阳维脉极其交会穴的功能特点,指导取穴,达到治疗维护阴阳平衡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甲乙少阳头痛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减肥
会变身的烦恼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