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技能、重人文、创特色 服务丝路医学教育
——以西安交大来华西医留学生临床教学改革为例

2019-02-25兰雪萍侯樊兴柏宏亮孙怡华康晓薇宋玉霞赵安平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医学

李 雁,兰雪萍,侯樊兴,柏宏亮,孙怡华,康晓薇,张 明,宋玉霞,张 华,赵安平,刘 昌

(西安交通大学:A.第一附属医院;B.国际教育学院;C.医学部人才培养处,陕西 西安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是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学历教育项目的高校,自1995年开始招收医学留学生,采用全程英文授课,23年来已累计培养来自52个生源国家的留学生共2 239名。在长期的来华西医留学生教学实践与改革中,依托综合性大学理、工、经、管、文的学科齐全优势,传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尚医德、精医术”的医学教育办学传统,形成了“起步早、宽基础、重实践、体系全、师资强、评价高,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在2013年教育部组织的“来华留学生医学学历教育项目(简称MBBS项目)建设与进展情况”检查中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和表扬。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尚德尚医、求是求新、为生命之光”的办学理念,围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可信赖的卓越医生”这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医学学科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服务需要,以“强技能,重人文,创特色”为宗旨积极进行留学生临床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强化医学留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培养,注重人文关怀教育、职业素养养成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高了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和医学留学生培养质量,树立了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品牌。同时,借助来华留学生教育项目这一平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国际教育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1 聚焦岗位胜任力,重视综合能力培养

我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具有崇高医德、广博知识、扎实技能、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卓越医生。在来华西医留学生教育中,我们贯彻这一思路,精心设计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训练、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等方式,将留学生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程。

1.1 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以国际医学教育基本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参照《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遵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修订培养方案,增加了社区卫生实践、早期接触临床和临床技能培训等环节,全程贯穿汉语教育、人文课程和心理学课程,试行临床实习准入制度以及在毕业考试中引入以标准化病人(SP)为载体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体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和医患关系两大主题,不仅关注医学留学生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其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1]。

同时配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列改革。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3],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团队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问题、案例为基础,不仅注重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更关注留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部分课程试点进行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实验课程均采用小组教学。临床教学以小组床旁教学及讨论式教学为主,融入案例讨论教学,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2 注重临床能力,强化实践训练

临床医学具有实践性强特点,“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有利于医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加快角色转变,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既往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和语言沟通对留学生临床教学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4]。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基础医学学习阶段:针对留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交流的特点[5],在基础医学课程中安排了“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学习(PBL)”,使留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临床情境和相关知识,利于培养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邀请外科学和影像学科教师参与人体解剖学教学,临床病理学教师参与基础病理学教学,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的融通,密切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临床医学学习阶段:以《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为突破口,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根,以“两结合”(理论结合实践;床旁教学、门诊见习结合虚拟教学、模拟教学)为法,不断加强留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以《诊断学》教学为例,将体格检查的理论讲授与查体训练有机融合在一起;床旁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问引导、理论讲解、操作示范,使留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学习以病人为中心的诊治过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零距离,对培养留学生的临床能力和职业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虚拟模拟设备进行示教与练习,增加留学生技能训练动手机会。

临床实习阶段:兼顾留学生生源国疾病谱,制定出符合留学生自身特点的毕业实习计划和实施细则,注重形成性评价,具体举措有:定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案例教学和院级双语病例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病例查阅资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并进行小结,加强留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其应用临床诊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前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的技能培训,规范留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流程并提升其熟练度;考虑到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有限,在与病人沟通以及阅读医疗文件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安排英语基础较好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中国学生同留学生一对一结对实习,提高留学生临床实习的参与度,保障效果;开展临床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激发留学生学习动力;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以内科专业临床基本技能操作项目——胸腔穿刺术训练为例,为了有助于留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我们利用“虚拟综合穿刺智能训练系统”和胸腔穿刺模拟人,建立了“虚拟-模拟-床旁递进式胸腔穿刺培训模式”。第一步,借助“虚拟综合穿刺智能训练系统”使留学生在操作界面上通过病例选择可实施穿刺术的病例(帮助留学生学习和掌握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然后在屏幕上按步骤完成操作。通过该系统留学生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局部的三维解剖、穿刺针的行进过程以及出现并发症时病人的表现等在模拟人和真人身上无法看到和感受到的情况,学习操作流程;第二步,利用模拟人和临床真实的操作用品,让留学生感受穿刺点定位、消毒铺巾、麻醉穿刺和抽出积液的过程,并要求留学生要像对待真实病人一样与模拟病人进行交流、沟通。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留学生已经掌握了胸腔穿刺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有助于其实习时在带教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完成真实病人的操作,最终逐步掌握胸腔穿刺术。

1.3 重视形成性评价,引导自主学习

在留学生临床教学中,注重发挥考试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加强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以考促学,引导留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

改革评价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的推广与应用。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结合,注重教与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和改进。形成性评价既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优化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在临床课堂教学中,借助雨课堂网络平台,教师可随时获得在线反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自身教学效果,实现了“数据驱动的教学”与“科学教学”,也有效改善了既往留学生课堂教学中“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的不良现象。应用形成性评价等过程评价手段还可以引导留学生重视平时积累,检查学习过程,审视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留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客观、真实地评价医学留学生毕业时的临床能力,毕业考试采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评估其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交流能力,通过方可毕业。

2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临床医学的学科特点彰显了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精神塑造的重要性。留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差异,医学人文教育更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针对目前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存在课时总量偏低、系统性不强、合格师资匮乏、缺少针对性设计和重视程度不足等突出问题[6],我校不仅开设了《医学导论》《医学人文与实践》以及《医患沟通学》等相关课程,还依托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省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开设了《医学人文》在线课程。

同时,通过定期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以及医学生宣誓仪式、实验动物祭奠等活动,将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渗透到学习、实践和考评的多个环节,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强化了留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身教胜于言传”,在临床教学、见习和实习中,带教医师始终以优良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对患者的关爱引导和感染每一位留学生树立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

3 善用古城历史底蕴,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留学生教学已成为我们展示国家软实力,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以来华西医留学生教育为平台,向来自全球五十余个国家的莘莘学子充分展示古城西安的历史积淀、厚重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建设成果,也是我们目前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

3.1 加强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提

通过汉语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留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用语,获得在华独立生存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助于留学生掌握医学汉语,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以及毕业后在华深造或工作奠定了语言基础[5]。我校于2008年正式实施六年制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将进入医学基础课程前的汉语课程学习由半年扩展为一年,汉语教学贯穿5年专业学习全程。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汉语》和《中国概况》作为必修课程,还将书法、太极、中国画、中国菜等作为特色选修课程,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汉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口语会话能力的训练,通过汉语演讲比赛、汉字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针对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教学特点,鼓励教师参与编写《实用医学汉语》及《体验汉语口语教程》等系列教材,满足医学学历留学生汉语教学需要。我校汉语教学成效显著,例如,巴基斯坦籍医学留学生比拉尔在第五届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总决赛中荣获第十三名的好成绩。

3.2 组织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

为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我校组织了西安名胜游览征文、中国传统文化大赛、汉语角、中文演讲比赛、汉语歌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课余生活,传播历史文化,增强师生感情。国际教育学院每年组织全体新生参加汉语教学实践活动,并要求留学生返校后用中文写出体会。留学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既有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南京、苏州),又有自然风景胜地(桂林、昆明),还有体现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硕果的大都市(上海),他们用真诚的笔墨写下了诸多感人肺腑、令人赞叹的美丽篇章。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留学生对中国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留学生热爱中国、热爱母校的情怀。

4 加强毕业随访调研,服务丝路医学教育

毕业生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留学生教育质量更具国际影响,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毕业留学生的跟踪随访和调研工作,二十三年来我校毕业的绝大多数医学留学生得到了生源国家及第三国卫生部门的认可,逐步树立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品牌。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全部获得了本国的医师执照,尼泊尔籍留学生约96%获得本国医师执照,10多名留学生已经在生源国医院担任科室主任等职务,成为医院的骨干医生。博士生 Umar Ali学成回国后,与导师一起成功地实施了巴基斯坦第一例肝胆移植手术,当地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还有20多名留学生毕业后获得英、美等国家医师执照并在第三国顺利执业。毛里求斯博士留学生Arvindsing Ramchurn在JournaloftheNeurologicalSiences发表文章(影响因子2.353)。此外有12名留学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Asmitananda Thakur被邀请参加第八届上海国际呼吸病暨ATS国际会议并做大会发言。

来自巴基斯坦的海帝·比拉尔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在陕北名城神木市担任市医院的儿科医生,成为全国首位入职县级医院的外籍医生。这位博士毕业的“洋医生”2007年来到中国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会操着一口流利的“陕北口音”普通话接诊、查房,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乐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Bilal Haider Shamsi,意思就是“中巴友谊比喜马拉雅山高,比太平洋深,比蜜还甜”。“我想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救治更多孩子,为中巴友谊多做一些事。”——比拉尔的心声真实体现了西安交大培养的国际医生奉献医学、不畏艰苦的职业情怀。

5 结语

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践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将迎来进一步的国际化浪潮,未来将有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7],医学专业已成为除汉语言外留学生选择最多的专业[8]。西安交通大学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留学生教学积淀,也将在来华西医留学生教育中承担重任,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强技能,重人文,创特色”为宗旨积极进行留学生临床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全面提升医学留学生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更多合格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