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探索
2019-02-25龚旖纯武洁姝林小芳汪之顼谭亚楠
刘 璐,丁 叶,仝 娜,龚旖纯,武洁姝,林小芳,汪之顼,谭亚楠,徐 进
(南京医科大学:A.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B.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C.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该门专业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它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学科。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预防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突显。因此,为社会输送专业认同感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是当今高等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不充分,普遍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大多数高校预防医学生源来自于高考专业调剂,对预防医学专业认同感不高,这不仅对他们今后学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更对社会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设置了障碍。因此,寻找分析预防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并积极探索提升策略和措施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当前低年级预防医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供兄弟院校酌情参考。
1 专业认同感定义
专业认同是指本科生承认自己是本专业学生以及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的身份,接受、认可所学专业价值,对专业各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并希望自己成为与本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2-4]。因此,专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水平、专业认识、心理健康、创新能力和社会使命感[5]。
2 预防医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分析
多项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认同感总体偏低,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6-10]:①社会上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较为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②由于高考失利,录取时被迫调剂到预防医学专业而并非出于主观选择,由此导致学习信心不足,缺乏深入学习的热情和动力。③医学院校中临床、护理等专业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预防医学所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较少等因素,容易使低年级学生在内心形成预防医学不被重视的观念,并且这样的氛围容易在学生群体中蔓延而产生较为广泛的不利影响。④受学制、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预防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课程被压缩在大学最后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导致学生对本领域的了解时间不足,学习不够深入,在低年级阶段对预防医学专业缺少感性认识,不利于建立对该专业情感上的认同和与该专业相符合的价值取向。⑤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授课常照本宣科缺乏创新,课程模式仍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结构基础上,没有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兴趣下降,专业认同感降低。⑥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度与学习倦怠性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即学习倦怠性越高,专业认同度越低。由于上述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学习倦怠使得部分学生没能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很难充分发挥学习效率,由此恶性循环使得学习变成了一项繁重的任务,专业认同感急剧降低[11]。
3 提升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措施
3.1 加强社会宣传,增强全员认识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二胎政策全面放开,预防医学工作范围已从传统的五大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放射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扩展到妇幼人群健康、慢性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全球健康、药物临床试验等多项领域,工作阵地也已逐渐从原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展到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然而,公众对预防医学的认识还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免疫接种层面,对其认可度仍旧有待提高。因此,通过新媒体宣传、社区健康宣教、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向更多的群众传播预防医学的使命和职责,增加社会群众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与认可,提高预防医学在人们心中的专业地位,将非常有助于提高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率,增加新入学学生对预防医学的专业认同感,为我国预防医学事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2 重视入学教育,树立专业信心
作为承担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主体单位的院系,应该充分认识新生专业认同感低的现实,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专业宣讲,结合实例,尽量运用图片、视频、新闻等多种新媒体手段,生动全面地向学生介绍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今后的就业前景,使本科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改变原有的对预防医学专业的粗浅认识。同时,可邀请预防医学领域杰出人才或校友走进本科生群体,发挥榜样效应,使学生认识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从本科生入校起,就注重树立对预防医学的专业认同感,坚定今后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信心。
3.3 建立专业社团,发挥学生潜力
高校中的专业类学生社团以其特有的思想性、自主性、知识性和团队性,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发展专业认同、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尽早接触社会的“第二课堂”,亦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12-13]。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在预防医学专业课教师和学工办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已成立以艾滋病防控为核心的“红丝带同伴教育协会”、以促进妇幼人群健康为核心的“人初·康健”社团、以宣讲合理膳食为核心的“食·尚”社团、以促进环境卫生为核心的“青源”社团、以控烟为核心的“TCA”控烟社团。我院低年级本科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了解、熟悉了预防医学所关注的各领域;此外,以上专业社团也吸引了临床、护理、口腔等全校多个专业学生参加,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尚未发表结果),通过参加专业类学生社团,显著增强了我院低年级预防医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亦提高了其他专业同学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认识,是预防医学专业丰富而生动的展示平台,成为了学生展示风采树立自信的重要窗口。
3.4 凝聚多方合力,提升专业兴趣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升预防医学专业认同感,不是仅靠几次入学教育、宣讲或几堂课就能轻易实现,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对专业产生认同感,这必须通过长期的铺垫和积累。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强化顶层设计、合理统筹,大力推广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性学生社团,考察对口就业单位等相关措施,凝聚各方的力量,从细处着手,增加低年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此外,针对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偏晚的特点,可积极进行体系调整,在低年级开设《公共卫生发展简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公共卫生学概论》等课程,增加低年级学生对预防医学的感性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
3.5 改革教学模式,对接社会需求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14]。因此,合格的预防人才不仅需要夯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具备实地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教学手段由传统的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转变为Problem-based Learning(PBL)、Case-based Learning(CBL),预防医学本科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分析,逐步熟知“人群观”“三级预防”“环境与健康”等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增强预防医学的专业认同。此外,亦可开设“预防医学技能培训”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实践操作的同时,模拟今后的工作场景,增加对专业的了解。
总之,提升预防医学学生专业认同感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关键,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制约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的症结所在,并意识到专业认同感在学生长期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应对,顶层设计,创新理念,多方合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同时进行改革,提升预防事业人员的专业自信,培养能够更加积极投身预防医学事业的高素质学生,为“健康中国2030”输送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