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研究*
2019-02-25濮润董丽娟唐尚锋敖翼孙燕荣
濮润,董丽娟,唐尚锋,敖翼,孙燕荣
(1.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北京 100039;2.沈阳药科大学,沈阳 110016;3.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30074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非凡的成就,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已从1978年72.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9 826亿元,增加400多倍。“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提出“鼓励研制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推动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在此背景下,优化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将有助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根据科技部生物中心《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调研报告》,我国目前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的园区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聚集地,从数量上看,生物医药园区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和广东,以及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的研究进展,笔者对我国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现状、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现状
1.1区域产业分工的历史演进 区域产业分工理论来源于国际分工理论[1],区域产业分工的进化经历了三个阶段[2-3]:第一阶段是产业间分工,代表理论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核心内容在于“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另一个则是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不同要素禀赋和商品的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第二阶段是产业内分工,代表理论为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通过建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解释企业对外出口与直接投资行为,进一步建立并拓展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以解释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对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进行理论创新;第三个阶段是产业链分工,代表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明价值创造均是由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发送等活动集构成的。一般认为城市群内产业间、产业内和产业链的分工往往同时存在[3]。
1.2我国区域产业分工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区域产业分工的文献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初[4],聚焦于我国区域产业分工现状与问题、区域产业分工的原则及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合理化途径。该研究认为比较利益原则和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原则是区域产业分工的两条基本原则,推动区域产业分工的根本途径在于较充分的产业竞争,也离不开合理的区域补偿,不仅可按计划调节区域分工,也可防止区域分割。
楼晓黎[5]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基础,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与区域间相互作用规律融为一体,构建地域梯级分工模型,并探讨地域梯级分工格局与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机制。随着地域梯级分工地位的提升,表现在产业链条层次上是由生产环节向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的转移。牟丽明[6]关注到产业同构问题,分析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域分工指数和区位熵这三个指标对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分工程度进行,并指出应当大力培育地方性城市群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以逐步提升分工地位。李靖[7]对新型产业分工的类型、特征与效应、新型产业分工形成的动力机制等进行系统论述,提议应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引导建立新型产业分工,促进区域功能专业化,并通过跨区域沟通与协作,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李姝[8]介绍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三种模式:垂直式合作模式、水平式合作模式、混合式合作模式,并认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形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力因素,区域产业分工格局是在市场自发性调节和政府引导性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政府干预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行为和规制行为等。随后,产业转移引起关注[9]。
王琳[10]认为影响区域产业分工演化的内生因素包括技术与创新、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外生因素包括要素禀赋、区位条件与区际关系、政府作用等,并将其作用机制归纳为内生变量通过区域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外生变量通过要素禀赋的流动与配置实现区域产业分工的演化。
1.3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实证研究现状 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实证研究,主要分为这样几类:对经济带或经济圈、省内(省间)的产业分工、城市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特定产业的区域分工、与区域产业分工相关的关系研究等。以经济带或经济圈的区域产业分工研究为主,主要涉及京津冀、长三角(泛长三角)、珠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区域产业分工理论下对特定产业研究较少,主要涉及汽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航运、粮食等产业;以产业园区为主的区域产业分工研究更少,如天津园区的相关研究等。
另外还有涉及背景、关系的区域产业分工研究:包括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价值区段视角等;与区域产业分工间的关系研究,包括房价水平、劳动力迁移,模块化、产业结构变动,竞争冲突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2 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研究
于明德[11]指出医药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还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降低成本,也能产生区域品牌效应,这一系列动力因素均是来源于政府,而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是其成长另一重要动力。为了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来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现有研究经验表明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定主导产业,并制定针对性扶持、配套政策,借助市场力量支撑园区发展[12]。
褚淑贞等[13]对产业链视角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合作形态进行了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强政府监管的特征,促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多方合作,利用集群效应取得竞争力。但集群内的合作形态存在以下问题:产学研结合松散,研发中介组织缺乏;集群内企业分工不合理,存在产业链同化现象;流通的集群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集群内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针对诸如此类问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注重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宏观统筹,促进已有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加强渠道管理,发挥集中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中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
张永庆等[14]对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模式进行了研究,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程度很高,生物医药产业在区域内产业链分工明显。并将医药产业链分成三个环节研发、设计、咨询,生产、加工、制造,外包、应用、服务等。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介绍大企业的资本运作、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产品加工,再到物流销售、终端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企业内分工模式;并以血液制品为例,介绍小企业产品的产业链分工模式。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化产业链分工的企业规模正加速增大。上海市按照新药研发链和产业链整合上海优势单位和特色服务资源,以资本为纽带,以联盟的形式在国内率先建立的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5]。现有研究还涉及滨州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发展的介绍[16],山东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链培育的研究[17],湖北省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研究[18]。另有研究建议积极实施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集群化发展战略[19]。
裴志东等[20]指出,生物医药产业空间集群即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我国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约400个,为带动医药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突出,产业集聚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提出生物医药产业能否实现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是制约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给出建设基于产业链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园区)的对策,培育创新型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集群,确立优势领域,突出办园特色,构建完善的官产学研创新网络,做好入园企业的创新服务工作,建立由政府、科技专家学者与关联企业家组成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委员会。
3 结束语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虽然不同经济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经济冲突比较明显,但以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为题的文献较少,主要研究生物医药产业特定集群内的产业链分工。从整体来看,我国区域产业分工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而在区域产业分工理论下对特定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区域产业分工的情况的评价及如何完善产业链上面如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演进、演化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上。具体以区域产业链分工研究为主;区域产业分工实证研究涉及不同空间层次,不同背景,不同的比较关系,但对特定产业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分工,多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链分工,但缺少不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间的产业链分工研究或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分工的对比研究。建议加强区域产业分工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和加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分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