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给予替加环素致急性胰腺炎2例
2019-02-25李伟杰丁玉峰
李伟杰,丁玉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30)
1 病例介绍
例1,女,44岁。5年前因泡沫尿住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肌酐420 μmol·L-1,当地医院给予护肾治疗,无好转,肌酐逐渐上升。2017年1月1日,外院开始规律透析。透析期间肌酐维持约为600 μmol·L-1,每天尿量约600 mL。患者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患者配型成功,排除手术禁忌后,为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收住入院。于2019年5月23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器官来源为中国公民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常规用激素和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治疗,免疫维持方案选择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calcineurin inhibitor,CNI)类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该患者以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糖皮质激素免疫维持治疗。为预防供体来源的感染,患者于2019年5月23日,开始使用替加环素(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90305,规格:50 mg)和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90302,规格:2.0 g),替加环素剂量为50 mg,q12h。至使用替加环素第6天(即5月28日),患者腹胀明显,听诊肠鸣音减弱,上腹压痛(+),实验室分析显示胰淀粉酶823 U·L-1、脂肪酶1 532.6 U·L-1。CT扫描提示胰腺肿胀,考虑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考虑患者AP与药物因素有关,停用替加环素,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未停;并静脉滴注注射用生长抑素,同时禁饮食。停药后,患者腹痛症状缓解,停止使用替加环素5 d后(6月1日),胰淀粉酶和脂肪酶分别下降至27和52.3 U·L-1。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肌酐降低至约120 μmol·L-1,于2019年6月10日出院,门诊定期随访。至患者出院,胰腺炎未再复发,也未再次使用替加环素。
例2,男,50岁。患者于2009年因鼻息肉手术于当地医院发现肌酐升高达120 μmol·L-1,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后复查肌酐逐渐升高。2018年12月自觉无力、泡沫尿、夜尿增多,查肌酐约1400 μmol·L-1,给予护肾、排毒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于2019年2月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现尿量200~300 mL。患者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患者配型成功,排除手术禁忌后,为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收住入院。2019年5月12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DCD)。肾移植术后常规用激素(惠氏,批号:AL66/12,规格:50 mg)和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治疗,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糖皮质激素免疫维持治疗。为预防供体来源的感染,患者于5月12日开始使用替加环素和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剂量为50 mg ,q12 h。至使用替加环素第5天(即5月16日),患者诉腹痛,脐周疼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查脂肪酶 434.4 U·L-1、胰淀粉酶 102 U·L-1;腹部CT平扫检查诊断:胰腺肿胀,周围渗出并双侧肾前筋膜增厚,多考虑胰腺炎;患者疑似胰腺炎,停用替加环素,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未停;静脉滴注注射用生长抑素,同时禁饮食。5月19日(停药第4天),患者腹痛症状好转,无不适,查脂肪酶、胰淀粉酶分别降低至53.4,38 U·L-1。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肌酐降低至约130 μmol·L-1,于2019年5月27日出院,门诊定期随访。至患者出院,胰腺炎未再复发,也未再次使用替加环素。
2 讨论
替加环素是临床应用的第一个甘氨环素类抗菌药物,该药克服核糖体保护和药物外排机制,给日益严重耐药细菌的治疗带来新转机。自2005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以来,在全球用于治疗许多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目前已被批准用于复杂的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复杂的腹腔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目前已应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糖尿病足感染(DFIs)[1]。供者来源感染(DDI)指在器官捐献后,捐献者体内存在的病原体通过器官移植使受者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国内多篇文献均报道DDI以及因感染引起的移植肾出血是术后移植肾失去功能的重要原因[2]。绝大部分捐献者入住过重症监护病房(ICU),可能使用过大量抗菌药物、经历重大手术、气管插管等,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增高。部分捐献者可携带多重耐药菌而不发病,但其体内定植菌可以导致受者发生供者源性感染[3]。因此,2例患者基于供体来源感染考虑,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使用替加环素抗感染。
替加环素与四环素具有相似的药动学特性和不良反应。替加环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腹泻[4]。上市后先后有多篇文献报道替加环素致胰腺炎的不良反应案例[5-8]。HUNG等[9]认为替加环素治疗后可能出现药物性急性胰腺炎(DIAP)并发症是合理的推断。
AP通常表现为腹痛,胰腺酶水平升高。大多数AP与胆结石或酗酒有关,约占所有病例80%。药物引起AP总体发病率<2%[9],但是在一些患者组(儿童、老年人群、艾滋病、炎症性肠病、免疫抑制治疗)发病率可能会更高[10]。AP诊断有三个层次的证据,① 确诊:如果有明确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剖腹或尸检证实急性胰腺炎的存在;②很可能:症状典型且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高于原来3倍;③可能:仅基于腹痛但淀粉酶水平没有增加或无症状的酶指标增加[10]。MALLORY等[11]建立一个标准来确定胰腺炎与任何药物的关系。DIAP诊断标准为:① AP发生在给药过程中;②排除所有其他常见原因;③停药后AP症状消失;④再次给药后出现症状。
2例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前无胰腺炎症状,使用替加环素(50 mg,q12h)第5~6天出现腹痛症状,胰淀粉酶、脂肪酶显著升高,CT提示胰腺肿胀,AP诊断明确。停用替加环素后症状好转,于停药第4—5天胰淀粉酶指标恢复正常。患者出现AP与替加环素用药时间具有合理相关性。诺氏评分为:7分,很可能有关。2例患者发生AP时,均同时使用他克莫司,亦为可能引起AP的药物,但考虑治疗过程中均未停用他克莫司,因此,考虑替加环素引起AP可能性更大。
替加环素引起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胰腺药物损伤通常是一种特异质反应,其机制可能表现为过敏或毒性代谢物的形成,而非直接毒性[12]。四环素引起AP常认为与高三酰甘油血症及毒性代谢产物的形成有关,同时可能与四环素胆道浓度较高有关[6]。以往研究患者中,替加环素引起AP往往不伴随高三酰甘油血症,监护患者三酰甘油无明显异常。GILSON等[13]指出,替加环素较高的胆汁浓度可能与其引起AP有关。单次注射替加环素100 mg后,胆汁中替加环素浓度(中位数为75.2 mg·L-1,范围为15.9~1150 mg·L-1)远远高于血清浓度(中位数为0.112 mg·L-1,范围为0.042~0.25 mg·L-1)[14]。替加环素代谢过程似乎不会产生毒性产物,该药在体内分布广泛,体内代谢较少,仅产生微量代谢产物,可见葡萄糖醛酸苷、N-乙酰代谢产物和替加环素异构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为替加环素原形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胆道排泄,次要排泄途径为肾脏排泄[15]。
研究提示,在潜在的肝病患者中,四环素更易引起AP。对于无肝病史患者,四环素抗感染治疗引起胰腺炎的发病时间为4个月至2年,但对于肝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四环素疗程为8~17 d;淀粉酶和脂肪酶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时间在13~21 d[16]。文献[17]报道,在出现胰腺炎症状之前,患者使用替加环素平均时间为12.5 d,其中75%患者在出现症状前使用替加环素平均11 d。因此,与四环素比较,替加环素诱导AP的发病速度更快,停用替加环素后,症状缓解更迅速,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下降时间也较短。
目前报道中,超过100种药物有引起AP的可能。TRIVEDI等[18]对药物性胰腺炎类型进行分类,指出常见的易引起AP的药物有硫唑嘌呤、丙戊酸钠、巯嘌呤、阿片制剂、四环素、阿糖胞苷、类固醇、复方磺胺甲唑、呋塞米,利福平、奥曲肽、对乙酰氨基酚、干扰素、氢氯噻嗪等。而在肾移植术后患者中,有可能用到硫唑嘌呤、磺胺类药物、类固醇、呋塞米和阿片类等已被确定为可能引起胰腺炎的药物。文献[19]报道,他克莫司可能是肾移植术后胰腺炎的一个可能原因,患者肾移植术后第67天出现AP,同时发现血他克莫司浓度大于30 ng·mL-1,停用他克莫司3 d后好转[19]。文中2例患者发生AP过程中均未停用他克莫司,因此排除他克莫司引起AP的可能。此外,AP是肾移植术后一种罕见但常致命的并发症。KLOS等[20]报道1%~5%肾移植术后患者可能发生AP。肾移植术后AP的临床表现与其他人群相同。然而,在移植后长期免疫抑制的患者中,通常发展更为迅速,病情更严重。
综上所述,在肾移植患者中,建议在使用替加环素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有无腹痛症状,若出现该症状则应及时监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必要时进行腹部CT检查。同时,较高浓度他克莫司可能也是引起AP的一个诱因,但是有待进一步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应密切监测他克莫司浓度,维持至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