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评价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作用
2019-02-25潘志华
肖 鹏,潘志华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51)
采用多层螺旋CT对我院胰腺癌患者进行扫描,并用影像学来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标准,并将病理和手术结果与判断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入组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结束。全部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6~85岁,均值(62.5±5.22)岁。
1.2 方法
(1)扫描方法:全部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仪平面扫描患者的腹部,并用注射器向患者手背的静脉部位注入90ml对比剂(速度为3ml/s),螺距为0.938,电流为135mAs,电压为120kV,层厚为1mm,在注射完造影剂后在动脉期、胰腺实质期、门脉期、延迟期的28s、42s、55s、180s,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医师需将门脉期和动脉期的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中进行处理,并常规性重建延迟期层厚、平面扫描期层厚、门脉期层厚以及动脉期层厚。(2)分析图像:根据重建的相关图像,判定肿瘤影像学的可切除性,并观察周围血管受累淋巴结、腹膜淋巴结、肝脏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
1.3 评价标准
参照肿瘤不可切除的标准,将远处淋巴结转移和血行淋巴结转移,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静脉、门静脉等受侵,肿瘤邻近器官和组织,肿瘤直径≥5.0cm等作为肿瘤不可切除的范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数据,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胰腺癌患者均在CT诊断下确诊,按照评价标准,若是发现患者有重要器官受累、淋巴结转移、血管受侵等情况,则判定为不可切除性肿瘤,其他情况则被判定为可切除性肿瘤,在35例患者中不可切除胰腺癌占29例,可切除胰腺癌占6例。在手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6例可切除胰腺癌的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3±1.2)cm,6例患者中有2例行胆总管引流、胃肠吻合、胆肠吻合等分流术,剩下4例患者则行根治术。在29例不可切除的患者中,肿瘤直径为(5.4±2.4)cm,其中有9例肝转移,有8例局部发生病变超越了胰腺包膜,造成胰周淋巴结转移,有16例包绕重要血管、肿瘤块侵犯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判断胰腺癌可切术性的特异性为97.14%,敏感性为71.43%。
3 讨论
有临床报道显示,CT判断胰腺癌不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92%以上,然后在判断可切除性的方面,判断作用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准确率仅为50%左右,导致准确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不能详细观察后腹膜、肝脏的转移和小血管受侵情况[1]。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具备扫描层面薄、扫描速度快等优点,既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密度差异,又能够准确的把握增强扫描后各个组织的时间窗,在扫描过程中可以最高的分辨率来扫描图片,这样更能够准确观察周围脏器、血管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还更利于血管重建,多层螺旋CT扫描极具优势,并在采用CT在术前评估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具有重大的意义[2]。肿瘤血管在浸润中主要包括实质性转移浸润、血管破坏浸润以及血管接触性浸润,临床上有学者认定,若是肿瘤患者无相关禁忌症,则可采取血管修补术进行治疗,但是仍然可对肿瘤进行切除。现在有报道表明,在切除肠系膜静脉以及门静脉上不超出4cm的患者,需要将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进行有力,能够将两端进行吻合,若是切除较长,则可采用血管修复的方法。有很多学者认为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从技术方面考虑是可行的,但是却不符合肿瘤学的基本要求[3]。如今我院外科对重要血管受侵现象,均放弃进行胰腺癌根治术和血管切除术进行治疗,改为胃空肠吻合术和胆肠吻合术进行治疗。CT可发现胰腺癌是否受侵血管,若是患者血管内腔发生了变化,则提示血管内膜发生了受侵,组织学上认为多发生了肿瘤浸润,可在术后随访中采用CT检查发现血行转移情况[4]。临床上认为小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增高,静脉受侵部位狭窄,再加上静脉管壁较薄,容易扩张管腔,最后导致癌栓栓塞或静脉炎症,可在临床上作为显示血管受累的一项证明。
综上,胰腺癌患者是否具有可切除性可以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判断,术前和手术中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多层螺旋CT对手术中是否切除胰腺组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手术前CT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参考依据,还可判断胰腺癌是否侵袭了患者的血管。CT判断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可参照正常脂肪间隙是否消失、腹膜后有无异常软组织密度影的情况来进行判定,胰腺癌在经过了组织浸润生长后,会造成远处淋巴结转移,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周围发生了慢性炎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