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变法革新背景下王安石诗文创作之“变”
2019-02-25孙宇翔
☉孙宇翔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一生著书可观,诗文创作坚持“有补于世”,题材、内容、数量和风格都紧随变法革新。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副宰相),辅佐神宗开启改革大业,史学所称的“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正式拉开帷幕。
被委以变法重任后,王安石充满着对变法革新的信心、激情和喜悦,在其所著诗文中体现得非常清晰。在《众人》一诗中写道:“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引用周公(姬旦)和王莽的典故,隐然以周公自比,充满了对政治和变法的信心。《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洋溢着喜庆的基调,描绘了颁行新法后的新春景象,反映了作者推行新法、实行改革的欢快心情。在新法的推行过程中,面对改革的重重阻力,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力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反对派展开激烈斗争。针对反对派代表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种种责难,他撰写《答司马谏议书》一文,指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痛斥司马光“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词锋犀利,气势逼人。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不断深化,宋神宗开始动摇变法革新的信心,不少师友也因对新法不理解而对王安石疏远,使他陷入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之中。在《雨过偶书》一诗中,他写道:“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有传统的,但王安石素以政治家立命,耻以文士自名。王安石之所以渴望成为“归山文士”,主要是因为变法革新过程中的心力交瘁。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因遭攻击而罢相,次年春复相,赴京途中写下《泊船瓜洲》一诗。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王安石颇为用心之作,也是王安石变法革新心路历程转折的深刻写照,既反映了复相回京的轻松与喜悦,也表达了他对变法革新的深层忧患和对田园生活的无尽依恋。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王安石因变法遭遇挫折,在历经罢相、复职、再罢相之后,终于急流勇退,彻底走下政坛,回到钟山开始隐居生活。尽管过着隐居生活,并且王安石尝试与其他隐居名士一样开始颂诗谈佛,与世隔绝,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著于世事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很难轻松地遗世独立。退居江宁半山园后,他写过一首《元丰行示德逢》:“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既有退隐山林的闲适心情,又隐含对朝政的关注。王安石在朝时渴望功成身退,但真正到了“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却身在山林、心悬魏阙。从政治舞台谢幕的王安石,内心依然复杂而很难与变法革新彻底割裂。在其《杖藜》一诗中“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表达了他在山林而思庙堂的心情,亦颇有自嘲之感。在隐居生活初期,王安石还继续修订《三经新义》,企图运用法家思想影响当时的思想,为继续推进变法革新提供服务。隐居生活十年期间,他还写下了许多咏物诗,托物言志,留恋变法革新事业。其《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既是咏梅,也是自况。《孤桐》中“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则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梧桐的赞颂,表达了自己愿报效明主的决心。而《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现出作者为实现改革理想不惜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