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执政风险思想:基本要义与当代价值
2019-02-24冯志宏杨亮才
冯志宏,杨亮才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类正在进入世界风险社会,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风险是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把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即“人造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自然原因而产生危险的可能性,人类对其一般无法准确预知;“人造风险”是由于人类自身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其一般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人造风险”分布领域也随之扩展,其遍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中执政风险是政治风险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过程,其总体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它由最初上海中共一大时期50多人的小组织逐渐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局部执政党,最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式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全面执政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党的执政风险问题探讨还相对较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执政党。其既面临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上封锁、政治上打压和军事上围剿的压力,也承担着国内国民经济恢复与重建、政权稳定与巩固等重任。内忧外患的局面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如何防御和化解党的执政风险就成为一个直接而现实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立足当时中国实际,高瞻远瞩,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问题,形成了自身的思想认识,这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
执政就是执掌政权。时代不同,其执掌政权方式各异。随着现代政党制度的产生,执政活动与政党密切相关。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绝大部分政党是以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无论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政党,其在执政过程中总会面临着各种现实或潜在的风险。所谓执政风险是指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遭受损害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如何应对执政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同问题。一般来说,执政风险具有普遍性、传染性和可控性等特点。(1)普遍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不同社会形态下统治者在统治管理社会过程中都面临执政风险问题。现代社会下,不同政党虽然统治方式各异,但其在统治过程中都要面对各种挑战,由此产生一定的执政风险。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执政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2)传染性。一般来说,一定期限内一国的执政者相对固定。执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诸多事务,执政风险会涉及众多领域,其所面对的风险往往会从一个领域传染到其他领域。即使在同一地域内,不同的执政党由于政治惯性导致其在不同的执政时期往往会面对同样的风险和挑战。随着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所面对的执政风险往往会由于与外界的关联性导致执政风险的进一步扩散和放大,由此导致更大范围的风险传播。(3)可控性。执政风险不同于其他社会风险,其风险源相对来说具有可预测性。当执政风险还处于潜在威胁时,执政者可以及时寻找风险产生源头,通过积极引导,改变其存在方式,有效防控执政风险。当执政风险已经产生威胁时,可以通过过程干预,改变风险产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危害程度,有效控制执政风险。
根据不同标准,执政风险可划分为不同类型。按执政风险的起源划分,其可分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是由于执政者自身原因而引起的风险;外生性风险是由于执政者外部原因引发的风险。按执政风险表现的领域划分,其可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等。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执政者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执政者在权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文化风险主要表现为执政者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风险;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执政者在社会治理中引发的风险;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执政者在生态治理中所引起的风险。按执政风险预知度划分,其可分为可预知性风险和不可预知性风险。可预知性风险是指执政者在其执政过程中能够提前预知的风险;不可预知性风险是指执政者在其执政过程中无法预测的风险。
执政风险对政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其直接关系到政权发展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因此,古今中外执政者都非常关注执政风险问题,力求通过各种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防御和化解执政风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对毛泽东执政风险思想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论是君主制国家还是民主制国家都存在新政权成立后国家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的现象。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后必须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要实行人民选举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有效地防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蜕化变质。同时,他们提出要废除高薪制,所有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维护人民的利益,保证政权的稳定。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他提出:执政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通过发扬党内民主、严守党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纯洁党员队伍等方式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更好地领导人民搞好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重视德治与法制相结合。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并认为民心得失与统治者政权稳固与否直接相关。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其失去民心;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同时,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还强调德法结合,特别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规约作用。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国家治理中,只有把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政权颠覆,维护社会稳定。毛泽东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之精华,并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提出了其执政风险思想。
新中国成立伊始,内忧外患并存,各种社会问题凸显。这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形成巨大挑战,由此产生诸多风险。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外源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外源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所产生的风险,如国际上外部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军事干涉、政治分裂等所导致的风险。内源性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内部原因而引起的执政风险,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问题、工作作风问题等引发的风险。在两种风险中,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主要是内源性风险。在之后的执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预防和抵御各种执政风险过程中更加关注内源性风险,并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执政风险危害。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果实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的事情。”[1]1438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会出现由于思想作风滑坡蜕变而导致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党内也可能会有一些人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裹着的炮弹的侵袭,产生腐败问题。这会严重削弱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因此,“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1]1438为此,毛泽东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438-1439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党风建设,提升执政能力,有效地预防了内源性风险。毛泽东也非常重视对外源性风险的防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力求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毛泽东非常重视与各民族国家友好交往,提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在较短时间内同周边许多国家建立起稳定友邦关系,这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毛泽东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1]1465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及时反击,坚决打击一切危害新中国利益的行为,从容应对和驾驭复杂的国际局面,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能力。
二
毛泽东执政风险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既具有丰富内涵,又凸显基本要义。
(一)人民立场:化解执政风险的基本立足点
作为一名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深信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群众路线,让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更好地实现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在化解风险过程中,毛泽东能立足人民、依靠人民,充分维护人民的利益。
在国内发生危机时,毛泽东能坚持人民立场,妥善解决执政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问题。他能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处理党群和干群矛盾时,他认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是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而不是人民群众。毛泽东坚持人民立场,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减少了执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在防御执政风险过程中,毛泽东充分依靠人民,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化解执政风险。无论是“三反”“五反”运动,还是整风运动,没有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无法顺利完成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得到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才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化解执政风险。
当人民利益受损时,毛泽东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执政经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曾经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也走了一些弯路,付出了较大代价。毛泽东能够勇于探索,及时发现问题,敢于纠正错误,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政失误对人民带来的损失。
(二)作风建设:防止执政风险的重要保障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党的作风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因此,党的作风建设是执政党建设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强调必须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毛泽东强调要通过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三大作风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象和精神风貌,是实现党的宗旨、完成党的使命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防御执政风险的必要手段。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等经典文章,科学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效应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面对的风险,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要求全党要深入实际,周密调查研究,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大规模基层调查研究,既积累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及时纠正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稳定了基层人民政权,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毛泽东指出: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要用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要和人民群众一起,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反对干部搞特殊化。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其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其抵御执政风险的能力。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并存,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力图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能力。毛泽东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批评是批评别人,自我批评是批评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中国共产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断修正错误,提高其纯洁性,增强其凝聚力,提升其执政能力。
整风运动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方式。毛泽东非常重视执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建国后,为全面正确贯彻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精神,1951年11月到1952年5月,党中央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思想、政治领导薄弱,对干部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及时地批评纠正,不严肃地执行党的纪律,致使在某些干部中存在着的无组织、无纪律和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的倾向未能及时得到克服,所有这些现象,使工作不断发生错误,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并助长了下级机关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发展。”[5]1953年1月,中央号召开展“新三反”斗争。毛泽东要求中央和地方机关必须充分重视,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为重点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1957年4月27日起,中共中央在党内开展了以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整风运动,以解决全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要求的问题。整风运动较好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其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了党凝聚力和提高党的战斗力产生重要影响,有力地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升了党的执政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人民民主:抵御执政风险的根本手段
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6]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断变化,导致人类社会发展出现波动,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不例外。对于这种历史现象,毛泽东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人民民主在推动历史发展和化解执政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民主是由大多数人作主的民主。毛泽东认为:人民是一个阶级概念,其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应注意国民大会的选举、召集与开会”,[7]重视人民的政治参与。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人民大会制度既让人民能够充分行管理国家社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同时也降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几率。
人民监督是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7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与民主人士黄炎培讨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跳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8]毛泽东认为,通过发扬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可以有效防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风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决贯彻人民民主思想,力求通过人民民主方式,加强对执政党的有效监督,防止执政党退化变质,减少执政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人民民主是一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运用矛盾方法,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他强调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即说服、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种方法既可以有力地打击敌对分子,又能够更好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执政环境,更好地化解执政风险。
三
“执政风险是当今世界政坛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9]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既获得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10]经受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10]这些风险和威胁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尖锐性和严峻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抵御执政风险既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必要选择。“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1]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不断汲取毛泽东执政风险思想,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有效化解执政风险,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
(一)培育执政风险意识
执政风险意识是执政党及其成员对执政过程可能发生动摇其执政地位的因素的前瞻性认识。执政风险意识是抵御执政风险的前提,只有增强执政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发现风险并积极防范风险。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内生型现代化,其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经济不完善带来的各种压力,也要应对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负面效应。随着世界进入全球风险社会,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各领域风险也进一步凸显,内外风险并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风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12]“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3]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充分认识新时代面临的新风险,防止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要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凝聚全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关注风险的全球性,强化全球政党多边合作与对话协商意识,固本强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必须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意识教育,使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风险心理,勇于直面风险,从容应对风险。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之根本。新时代,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不断增进人民利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使发展成果实现人民共享。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立足点,也是其执政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在执政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利益。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权才能更加稳固,才能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更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好地防范执政风险。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就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顺利完成自身使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依靠力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会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会遭遇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正确应对执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积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民力量,共同抵御执政风险,将挑战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实现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共享。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重视发展的公正性,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只有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才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增进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才能使人们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规避和化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风险。
(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5]加强党的建设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其既关系党的前途命运,也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执政环境,各种风险同时并存,其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形成巨大挑战。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不断增强抵御和化解重大挑战与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要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者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积极为党为国分忧解难;要加强思想建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忘使命,勇于奉献;要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好干部选用关,做好干部的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职尽责,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强化纪律执行,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担当意识。加强党的建设是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能力的关键所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10]
(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离开民主政治发展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将迷失方向和陷入困境。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增强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联系,使党的执政具有更稳定的根基,更好地降低执政风险发生的几率。发扬人民民主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关系。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发扬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发扬人民民主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提升民主意识,不断拓宽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保证人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日常政治生活。因此,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必然选择。
(五)重视风险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交往更加密切,人类正在成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交往的全球化使过去局部地域性风险正在变为大范围的全球性威胁,由此对各国执政者形成严重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正在成为各执政党共同关注的问题。风险治理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守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贯彻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风险治理精神,进一步加强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规避与化解全球性风险。这既是提升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完成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一要共商风险治理决策。现代风险具有全球扩散性,其会对世界各国都带来巨大威胁。为了共同维护不同民族国家的利益,各国必须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协商风险治理的有效之策,集思广益,形成合理的、对所有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科学化全球风险治理决策。二要搭建风险治理平台。全球化进程中,风险的流动性使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由于不同民族国家的利益诉求各异,各国在对待全球风险问题上的态度也具有差异性。一些国家从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风险治理。从短期来看,这种治理方式有效地维护了这些国家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风险的全球扩散性,其造成的危害将会给世界各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在全球风险治理中,必须打破民族国家界限,使各行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参与,在共商基础上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协同治理风险,有效化解风险的危害。三要实现风险治理成果共享。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交织越来越多,各国形成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这就要求共同体各成员在解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环境问题等全球性威胁时,必须坚持风险治理的公平正义原则,保证风险治理成本共担、实现风险治理成果共享。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风险集聚一起,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成巨大压力。新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执政风险思想,不断汲取其精华,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意识,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有效应对和从容化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