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策略

2019-02-23丁长娣

考试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空间观念和数感、符号感一样是小学数学重要学习内容之一,也是当代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例,基于三种不同的教学措施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有效形成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空间观念时描述为:“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能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对此,教师如何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空间观念落到具体教学实处成为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乎学生如何准确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与空间思维能力。那么,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数学活动成为激发学生空间观念的纽带。

一、 认真观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奠基石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也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奠基石。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先从观察着手,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学习方法,形成体验等逐步推展开来。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观察几何物体”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搭一搭”活动:(1)搭一搭: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进行“搭一搭”活动。(2)看一看:蹲下身,让眼睛和小正方体持平,从前后左右几个方位观察,你看到的面分别是怎样的,有几个正方形?(3)画一画:观察完后将所看到的小正方形画下来。(4)辨一辨:展示学生所画图形再次辨认,分别从什么位置观察到的?我在教学中将这几个活动做了精心的设计,并让学生将每个活动都落到实处。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就能在抽象的立体图形中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平面图形的样子,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对于其他的立体图形或几何体,学生也能进行想象,从而正确辨认分别是哪个面所观察到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着力点

空间观念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动手实践活动,即教师需要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对图形才会有感受,这些图形才会印在学生的心里,最终才能对几何相关知识概念有深入的认识。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各项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经历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促进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教学“认识面积”中的一个片段:

(1) 描:孩子们,伸出小手指,跟着动态笔描一描这些图形,我们描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一周的边线,也可以说是周长)。

(2) 刷:举起小手掌,当一回小刷子,刷出它的面。刷出来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面)

这些都是封闭图形,看来封闭图形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面积和周长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刚才的教学片段,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刷一刷”的操作感知理解了“面”与“线”的区别。为学生真正弄清概念本质作铺垫。

再如,在教学中经学碰到这样的问题:A和B哪块地的周长更长?(如右图)受直觉的影响,学生都认为A菜地的周長更小,其实A地的面积小,原因是学生没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如果学生能深刻的感知到:周长是“边线”,面积是“刷面”这种表象,学生应该不会出错。通过上面的描一描、刷一刷等数学操作感知活动,有效地区分了面积和周长两个概念,学生实现“一维”到“二维”认知飞跃,发展了一维和二维空间知觉能力及空间观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将原本在头脑中的几何图形想象成现实图形,并能有序准确地描述几何图形的运动过程或者变化过程,给学生下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奠定了有效的基础。

三、 经历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催化剂

培养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强空间想象的训练。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除了观察、操作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想象。学生展开想象是从实物模型向数学模型的升华,感知空间向思维空间的飞跃,所以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途径。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通过想象活动可以很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特征,把握图形的本质: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不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设计以下不同层次的想象活动:

首先在辨一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这样引导:“想一想,如果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不急着判断。”给更多的孩子一个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其次,辨一辨下面的鸭子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呈现这两个易混的图形让学生在脑子里想象: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吗。学生通过想象活动,发现只有图2对折后两边才能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图1两边形状相同但对折后不会重合,就不是轴对称图形。除了引导学生想象对折,还引导学生想象打开:例如这张纸,将它对折剪去两个圆。最后,想想摊开会[结合手势]是怎么样的?这里有三个选项,你认为会是哪一个呢?

显然学生有的想象是错误的,有的想象是正确的。接着出示三种摊开的图形供学生选择,问刚才想错的学生:“想一想,如果再选一下,你会选几号图?”“你改变主意了,为什么?”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想象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学策略的改进,给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大胆想象、深入思考的机会,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建春.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几种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3(29).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之七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08(16).

[3]蓝雪敏.把握本质特征培养空间观念——“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06).

作者简介:

丁长娣,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