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显像常见伪影及质量控制
2019-02-23陈蕾蕾陈自谦许尚文肖慧钟群付丽媛钱根年
陈蕾蕾,陈自谦,许尚文,肖慧,钟群,付丽媛,钱根年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医学影像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引言
18F-FDG PET/CT显像技术是一种采用葡萄糖类似物18F-FDG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解剖图像和功能代谢显像,是目前肿瘤影像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对97例有伪影影响的全身PET/CT图像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确定PET/CT检查常见伪影,探讨有效的质控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受检者中,选取97例有伪影影响的全身PET/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9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在33~67岁。
1.2 检查方法
(1)仪器与示踪剂。仪器使用美国GE公司Discovery LS16 PET/CT扫描仪。示踪剂为18F-FDG,由GE公司PETtrace回旋加速器和Tracerlab FX-FDG全自动化学合成系统自动合成,放射化学纯度>95%。
(2)患者准备。患者需禁食4~6 h,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要求控制在11.0 mmol/L以下。嘱患者饮造影剂水200~300 mL,充盈肠道,按0.12 mci/kg的剂量静脉注入18F-FDG,注射后平卧休息45~60 min,扫描前排空膀胱,嘱患者饮造影剂水500 mL充盈胃腔。
(3)显像方法。先行螺旋CT扫描,范围从颅顶至股骨上段,再进行PET扫描,每个床位采集4 min,共采集6~7个床位,采集结束后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融合,分别得到全身冠状、矢状、横断面的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
(4)图像判读。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判读,确定有无伪影、伪影的影响程度、常见及不常见的生理摄取,并对伪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
2 结果
本组97例有伪影影响的图像中大致可分为:① 因设备故障产生设备伪影1例;② 生理性运动、体位移动造成的运动伪影24例(图1~2);③ 体内金属异物、高浓度造影剂导致的高密度异物伪影16例(图3),经CT衰减校正的PET(AC)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上放置起搏器的位置可见高代谢灶,而未经CT衰减校正的PET(NO AC)图像上相同位置的高代谢灶消失了,说明PET(AC)和Fusion图像上的高代谢灶是由高密度异物产生的伪影;④ 体形因素、体位受限造成的截断伪影12例;⑤ 示踪剂外漏、剂量不足造成的示踪剂因素伪影11例(图4),第一次显像注射点外漏,示踪剂经组织间隙或淋巴管回流,造成同侧正常腋窝淋巴结显影,呈高代谢,第二次显像示踪剂未见外漏,同部位腋窝淋巴结未见显影;⑥ 正常生理性摄取及18F-FDG的非特异性造成的伪影33例(图5),胃腔同部位高代谢浓聚影消失,说明胃腔里的高代谢浓聚影为生理性摄取产生的伪影。
图1 呼吸运动伪影图像融合不准确
图2 患者头部移动产生的伪影
图3 体内心脏起搏器导致的伪影
图4 示踪剂外漏伪影
图5 生理性摄取伪影
受检者因素伪影主要为运动伪影,金属异物伪影;操作者因素伪影主要为示踪剂外漏伪影;而生理性摄取伪影主要以胃肠道的摄取较多见。
3 讨论
3.1 设备伪影对图像的影响
PET/CT是将PET和CT结合在一起的影像设备,其设备本身的硬件、软件故障及晶体探测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都可能会产生伪影从而影响图像质量。因此,扫描间的温度需控制在20℃~22℃、湿度在40%~60%,定期对机器进行维护与保养,将故障的发生率降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并按一定时间间隔每天、每周、每季度分别对CT部分和PET部分进行检测校正,以提高融合精度,确保图像质量。CT的性能检测主要是稳定性测试、CT剂量指数测试和低对比度测试。PET的检测可在确定晶体探头和探测组件均正常后,使用68Ge均匀性模体对PET进行质量控制,均匀性测试,探测器灵敏度校正(归一化),空间分辨率测试,PET/CT图像融合测试[1]。
3.2 CT衰减校正的伪影
PET使用正电子示踪剂,核素衰变过程中正电子从原子核内放出后很快与自由电子碰撞湮灭,转化成一对方向相反、能量为511 keV的γ光子[2]。γ光子从人体到达探测器的过程中会发生衰减,衰减的不均匀会引起图像的失真,是影响PET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进行衰减校正。PET的衰减校正采用68Ge棒源,68Ge棒源同样发射湮没辐射光子且采用相同的符合计数模式,所获得的透射校正值准确,不会产生误差。而用CT的透射扫描信息做衰减校正时,由于X射线与γ光子射线能量间存在差异,两者有不同的组织衰减分布,X射线不能直接用于衰减校正,必须把低能级光子的衰减系数转换为高能级光子的衰减系数,转化过程中就会产生误差,这种CT的衰减校正误差常表现为过度校正,即校正后PET图像上表现为组织的放射性浓聚[3]。
(1)高密度异物伪影。受检者衣服上的金属异物(金属纽扣及装饰品、假牙、牙齿充填物、心脏起搏器、手术吻合器等),这些异物的密度较高,对光子有较高的吸收率,单纯的PET采用68Ge棒源进行衰减校正,这些高密度物质不会造成伪影,对图像没有影响。PET/CT采用CT进行衰减校正,在PET-CT融合图像上就会形成FDG高摄取的伪影,同时在CT图像上也会形成条状伪影[4]。本组病例中的高密度异物伪影,其中14例为心脏起搏器、手术吻合器等体内金属异物引起。因此,要避免高密度伪影对图像的影响,PET/CT检查前应嘱受检者更换检查服,尽量移除金属异物,并可结合观察非衰减校正的PET图像加以识别。
(2)对比剂产生的伪影。为了更好地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结构信息,在PET/CT检查时常使用含碘的口服造影剂,这种对比剂一般浓度不高,虽然其密度较高,CT衰减校正会有一定的误差,但不会对PET/CT图像有明显的不良影响。Groves等[5]研究了200例口服泛影葡胺患者的PET/CT结果,发现口服对比剂的伪影不具有临床意义,其中38例患者口服对比剂提供了肠道鉴别信息而有助于诊断。但口服对比剂时必须注意其浓度,据报道,口服泛影葡胺浓度为2%,CT值在105~230 HU之间,其对PET/CT显像图像质量和SUV无明显影响;若CT值于730~2300 HU之间的高密度钡剂,其SUV被明显高估,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FDG高摄取[6]。故近期有行胃肠钡餐的患者应将体内钡剂排净后再行检查。结合日常工作经验,一般推荐的对比剂浓度为2%,体积为800~1000 mL,注射示踪剂前口服1/3,用于显示肠道,2/3于检查前口服,用于充盈胃腔。
3.3 运动伪影
(1)呼吸运动伪影。受检者的运动包括不自主的呼吸、胃肠道运动和自主运动。呼吸、胃肠道的生理性运动是不可避免的,躯体和脏器的运动会在扫描时产生伪影从而影响诊断,特别是不自主的呼吸运动,可能造成CT和PET呼吸相位不匹配,出现融合偏差,并导致肺部病灶的衰减校正值出现差错,特别对肺部小病灶的影响更为明显。据报道[7],由于呼吸运动,肺底部病灶的最大位移可以达到3 cm,而且会使病灶在PET图像上的体积增大,从而降低了小病灶的SUV值。呼吸运动对肝脏病灶的影响更为明显,可使肝脏病灶错误地出现在肺底部,类似于肺结节。据报道,肺内病灶通过CT瞬间采集的大小(VCT)可相当于V静,而PET采集的大小(VPET)相当于V动,根据放射性总量相等建立公式:SUV校正=(SUV测量×VPET)/VCT,可以非常简便地对被低估的SUV进行校正,从而减少测量值与真实值的误差,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8]。特别是对于靠近膈顶的小病灶,对其大小和呼吸运动同时进行校正尤为必要,很可能会显著影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故为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对图像的影响,在扫描时应嘱受检者尽量保持不动,并嘱患者在CT扫描时呼气,PET扫描时自由呼吸,以降低膈肌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9-14]。
(2)胃肠道运动伪影。由于胃肠道本身的蠕动和呼吸运动的影响,软组织或液体和胃肠道腔内气体可发生位置的错配,影响CT的衰减校正图,影响腹部及盆腔PET/CT图像的分析[2]。Nakamoto等[15]以68Ge衰减校正图像为参考标准,把胃肠道运动导致的CT校正的误差分为两种:过度校正和校正不足。CT校正过度可使PET的SUV值偏高,出现类似异常的肠道放射性浓聚灶;而某些邻近肠道的腹膜转移灶和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灶,由于肠道的运动可能出现校正不足的伪影,导致CT衰减校正图像的假阴性。故怀疑胃肠道病变者可于检查前注射654-2减少胃肠蠕动,并充盈胃肠道加做延迟扫描,并参考非衰减校正的PET图像进行诊断。
(3)自主运动伪影。自主运动分为两种,一指扫描前的活动,会造成运动部位肌肉紧张,从而对18F-FDG摄取增高;二指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位置的移动,会造成CT和PET位不匹配,产生图像融合偏差。本组病例中,2例由于患者肌肉紧张引起对18F-FDG摄取增高,3例由于患者体位不适,体位移动,产生图像融合偏差。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运动伪影对图像的影响,需在注药前嘱受检者减少活动,尽量保持放松体位和休息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运动和交谈。在扫描时应嘱受检者尽量保持不动,若特殊病人难以耐受较长时间体位不变的,必要时可适当镇静、止痛和固定,以防止检查中位置的移动。
3.4 截断伪影
由于受检者严重肥胖或因病痛等原因无法将手臂上举,需放在身体两侧,从而超出了CT的扫描野,导致PET图像上相应部位无衰减校正值,因此引起衰减校正图像的偏差,进而低估这些区域的SUV值,产生截断伪影[11];另外,CT图像产生的条状伪影,可使PET图像边缘产生高代谢区域,导致对PET图像的错误判断。本组病例中,12例为截断伪影,大多由患者不能配合导致,需在扫描和观察图像时加以注意。
3.5 示踪剂因素造成的伪影
(1)示踪剂外漏对图像的影响。部分受检者经过放、化疗后,血管壁比较脆弱,注射时容易破裂,或注射后对注射点按压不当,导致示踪剂外漏,使注射点周围大量放射性聚集,而病灶却显影浅淡或不显影。据报道,FDG发生皮下渗漏可被淋巴系统吸收,最终被腋下或纵隔淋巴结摄取导致诊断困难,尤其是乳腺癌或肺癌患者,要求进行一个短期内的随访检查,以排除病灶可能[12]。因此,要避免示踪剂外漏对图像的影响,应选择健侧血管进行注射,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防止示踪剂外漏。患者注射完示踪剂后,若尿液污染衣物,PET/CT扫描时容易将衣物上的示踪剂误认为体内的示踪剂聚集,应嘱患者及时更换检查服。
(2)示踪剂剂量、采集时间对图像的影响。为获得高质量的PET图像,需保证受检者体内有足够的放射性计数并配合适当的采集时间,两者相辅相成。据相关理论,注射示踪剂18F-FDG药量的多少与PET图像质量有很大的关系[13]。这是因为受时间的影响,PET扫描仪的计数率随γ光子入射率的变化呈上升段、饱和段和瘫痪段。当剂量递增到一定程度时,使探测器计数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如剂量继续递增时,探测器计数则处于瘫痪状态,造成图像的计数密度严重下降,放射性分布也非常不均匀。当剂量过低,单位时间内收集的信息量太少,尽管其SUV都比较好,但图像的噪声非常高,分辨率也非常差。只有探测器计数处在上升段,所用剂量越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均匀性越好,但此时还应考虑到人体所接受的有效剂量当量。因此,根据本科室的机器性能,按0.12 mci/kg的剂量静脉注入18F-FDG,平卧休息45~60 min后进行PET扫描,每个床位采集4 min,共采集6~7个床位。
3.6 18F-FDG PET/CT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1)高血糖导致的肌肉摄取伪影。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可以反映体内葡萄糖的利用状况,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需求葡萄糖的过度利用,导致肿瘤细胞大量聚集18F-FDG,同时其转移灶与原发灶一样具有相似的代谢特性,PET/CT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血糖的高低对18F-FDG药物的摄取有直接影响,高血糖可表现为全身肌肉放射性摄取增加,而病灶和脑部的放射性摄取明显减低,肝脏和心脏的摄取则增加,结果影响对病灶的显示和判断。因此,要避免受检者高血糖对图像的影响,要求受检者至少禁食4~6 h,且在检查前需进行血糖监测,要求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在扫描前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有效地控制血糖,要求血糖控制在11 mmol/L水平以下方可进行检查。
(2)生理性摄取伪影。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示踪剂,PET/CT图像所反映的即是18F-FDG在体内的分布状况。理论上,在肿瘤中,18F-FDG利用了缺氧诱导基因可以促进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过表达,进而使得肿瘤细胞的乏氧代谢旺盛的原理[14]。使肿瘤细胞大量聚集18F-FDG,同时其转移灶与原发灶一样具有相似的代谢特性。但人体许多组织亦可摄取18F-FDG,如胃肠道摄取、子宫内膜摄取、女性乳腺组织摄取、肝脏摄取及颈肩部和双侧椎肋关节的脂肪摄取等均较为常见,这样就导致18F-FDG在特异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胃肠道对18F-FDG的摄取表现多变,除恶性肿瘤表现为高摄取,约30%~40%正常人也可表现为胃底及全胃的浓聚,有时CT显示肠道壁并不清楚,此时需充盈胃肠道加做延迟扫描,造影剂可确定肠腔,显示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口服造影剂后显示充盈缺损,结合PET的浓聚部位,可对肠道肿瘤作出较明确的诊断。本组病例中恶性肿瘤延迟扫描病灶浓聚程度加大,而生理性摄取延迟扫描表现为浓聚灶范围变淡、消失或位置发生明显变化。据报道[15],延迟显像肠道内放射性位置前移也可作为肠管生理性摄取FDG的证据。因此延迟显像(时间、体位均与早期显像不同)对于肠道病灶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3)18F-FDG PET/CT的非特异性对图像的影响。脑组织对18F-FDG的摄取水平较高,这样就导致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脑肿瘤方面表现不足,不仅难以界定肿瘤侵犯的边界,部分脑转移灶亦可显示为阴性,故作为补充,可结合MRI或CT增强扫描或氮-氨13N-NH3脑部显像联合诊断。正常肝脏对18F-FDG摄取表现为不均匀性,据资料报道[16],原发性肝癌对18F-FDG的摄取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好的肝细胞癌18F-FDG摄取较少或无摄取,表现为与正常肝组织相近,其灵敏度约70%。在颈部肿瘤中,用18F-FDG PET/CT进行甲状腺和腮腺病灶良恶性鉴别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仅有25%~65%是甲状腺癌,部分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对18F-FDG摄取较低,也可出现阴性;部分腮腺良性病变如腮腺混合瘤也可以出现明显18F-FDG摄取,从而影响了18F-FDG PET/CT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因此,需配合MRI或CT增强扫描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由于18F-FDG通过泌尿系统排泄,尿液中会有大量18F-FDG集聚的干扰,对该系统局部病灶的判断造成很大影响,口服利尿剂后加延迟扫描,可以明显提高显像效果。本组病例中膀胱肿瘤患者经口服利尿剂后加以延迟扫描,膀胱壁上的病灶显示清楚。由于大多数肾癌18F-FDG摄取较低,故疑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需配合MRI或CT增强扫描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4 结语
虽然18F-FDG在诊断肿瘤特异性方面存在不足,可出现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但通过相应的质控措施,18F-FDG仍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示踪剂。PET/CT的广泛应用,既丰富了临床诊断疾病的影像学资料,也提高了医学影像诊断的水平,而提高诊断质量的关键是要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规范PET/CT扫描流程,掌握PET/CT显像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减少或避免干扰因素,以获得高质量的PET/CT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