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瘀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34例
2019-02-23何小杨
何小杨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 浙江 东阳 322109
近年来,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瘀型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肿胀,取效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来源于我院就诊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年龄49~68岁,平均53.3±5.6岁;对照组年龄48~71岁,平均52.8±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①符合《乳腺肿瘤学》[1],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②患者均已行乳腺改良根治术,且现阶段表现为术后上肢水肿者;③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属脾虚湿瘀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口服地奥司明片500mg/片,每日2片。并配合功能锻炼操:爬墙运动,上举捏握弹力球,梳头运动,吊绳运动。每项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2.2 治疗组:口服加减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鸡血藤各30g,党参10g,茯苓、怀山药、泽泻各20g,白术、炒扁豆、赤芍各15g,炙甘草、春砂仁各9g,桔梗12g,地龙6g。每日1剂,水煎分用。功能锻炼操及疗程同上。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①患肢周径变化评定标准:有效指数=(治疗前患肢臂围-治疗后患肢臂围)/(治疗前患肢臂围-治疗前健肢臂围)×100%。显效:有效指数>90%;有效:有效指数10%~90%之间;无效:有效指数<10%。②患者主观症状改善:凡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均需要填写症状分级量化表;按轻、中、重分别计1分,3分及5分。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观对于患肢肿胀感、疼痛感和麻木感的积分。评价标准: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总值比治疗前积分总值下降≥50%者为有改善;余则视为无改善。③患肢功能康复评定标准均以治疗前患肢功能与治疗后功能测定数值相比。上举功能:有改善:相差≤15cm者;无改善:相差仅≥10cm者。外展功能:≥150°者为有改善,仅能达90°者为无改善。旋转功能:≥300°者为有改善,仅能达270°者为无改善。
3.2 两组患肢周径变化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双侧上肢周径变化比较
3.3 两组主观症状改善评分情况:治疗组疼痛改善22例,肿胀改善31例,麻木改善28例;对照组分别为18例,15例,1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4 两组患肢功能康复评定情况:治疗组上举改善32例,外展改善29例,旋转改善24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17例,1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体会
同侧上肢肿胀是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腋窝淋巴结清扫而造成的上肢淋巴或血液回流障碍。中医学对此疾病并无针对性的论述,但参考其临床表现,可归为“水肿”“水气病”类。此外,术后化疗、放疗亦可能引起腋静脉内膜炎症、纤维化等加重肿胀,严重影响手臂功能。笔者参照前贤著作总结相关病例认为,乳腺癌的病机主要为情志郁结导致气血不和与气滞血瘀。而乳腺癌手术在消除癌病危险的同时会损伤人体津血,加重气血不足。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瘀滞更甚;津血不足则脉道不充,水饮内停;继而形成脾虚湿瘀证,导致水肿发生。参苓白术散为益气健脾化湿之代表方,笔者予以加减应用。方中,重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加怀山药、炒扁豆、春砂仁等有益气健脾之功;茯苓、泽泻、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水;如此,脾旺不受邪,水湿得以运化。另增地龙、鸡血藤活血利水,且易莲子为赤芍,可增强活血通络利水之力,更以桔梗引诸药上行直达水肿病所。诸药合用,健脾利水、行血化瘀,使水瘀同治,瘀去水消则肿胀自减。
5 参考文献
[1]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1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