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五大书记的个性与伟业
2019-02-23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十个年头。70 年前,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刚强而执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宁可去养病也不听临时中央“左”的错误路线指挥。刘少奇也很刚强,讲话尖锐鲜明,把党的力量一度很薄弱的华北、华东、华中的局面打开了,立了大功,深得毛泽东赏识。周恩来温和,润物细无声,起初是毛泽东的顶头上司,却在遵义会议后自认不适合当统帅,说“红军不能没有毛泽东”。朱德最年长,沉着宽厚,张国焘想让他反对毛泽东,他任张国焘怎么斗、怎么骂,总是一言不发,像不沉的航空母舰。任弼时最年轻,坚持己见,曾批评毛泽东的观点是“狭隘的经验论”,年岁渐长后却是“我们党的骆驼”。
五人个性迥异,却能互信互敬、分工合作,开辟了党史、国史上一段星光灿烂的时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毛刘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1932 年冬,刘少奇因受到博古领导的上海临时中央的错误批评,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首府江西瑞金。这时,中央苏区的毛泽东也因反对上海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被解除军权。两人都受到压制和排挤,反而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1937 年12 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会议,由刚从莫斯科回国的王明传达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抗战的指示,即“十二月会议”。王明以“钦差大臣”自居,系统阐述了他自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他批评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抗战原则,说“没有统一的国防军与统一的正规军是不能战胜日帝的,游击战争不能战胜日本”,他的核心思想即“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大部分人慢慢倾向于共产国际、王明的意见,而刘少奇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明确地支持毛泽东的人之一,这让毛泽东印象很深。
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央派刘少奇前往河南组建中原局,与项英领导的东南局一起去打开局面。江南是蒋介石的“大本营”。项英在独立自主抗战和维护统一战线之间摇摆不定,致使新四军总部偏居皖南,在江淮大地没能开辟出令中央满意的局面。摇摆不定的结果,是1941 年皖南事变发生,叶挺被扣押,项英等人遇害。刘少奇在江苏盐城重组新四军,任新四军政委,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苏皖根据地不断扩大,江淮一带的局面很快有了起色,立了大功。毛泽东更加欣赏刘少奇了。
1942 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有一个争论是如何看待遵义会议以前的政治路线错误。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左”的政策使军队损失十分之九,苏区损失不止十分之九,所剩只有陕北苏区;遵义会议提到这个时期只说是军事上的错误,没有说是路线上的错误,实际上是路线上的错误。但博古等人相继发言,不同意这是路线错误。毛泽东觉得,要搞整风,得把刘少奇调回来。刘少奇于是离开新四军,经过103 道封锁线,于1942 年12 月30 日到达延安,日后成为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最重要的助手。
在1945 年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说:“党章的总纲上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七大对党章修改中最大的一个历史特点,是七大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重大成果。
毛周互信互补,是终生的战友
1931 年12 月,周恩来从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空降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统一领导各苏区的工作,成了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顶头上司。此时,毛泽东已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但那时,远在上海的临时中央一味强调“进攻路线”,要求红军攻打中心城市。周恩来到瑞金后,首先和毛泽东谈打南昌的问题,毛泽东坚决反对。
临时中央又提出至少要在抚州、吉安、赣州中选一个城市攻打,苏区中央局开会讨论,绝大多数人赞成攻打赣州,毛泽东还是反对。他认为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中心,闽粤两省的咽喉,是敌军必守的坚城;而且它三面环水、城墙高筑、易守难攻,守城兵力虽然相对薄弱,但其南北都屯集着国民党重兵,以红军现有力量和技术装备很可能久攻不克,所以还是不打为好。但周恩来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攻打赣州。结果,1.4 万红军攻打33 天,陈诚部队入城驰援,赣州未破,红军伤亡却达3000 多人。最后还是急请毛泽东献策,起用作为预备队的红五军团,才解了红三军团被困之围。
经此一役,毛泽东提出,应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闽西发展。这一次,周恩来同意毛泽东攻打闽西的龙岩,还率部到长汀给毛泽东做“后卫”。4 月10日,毛泽东率红军攻占龙岩,10天后攻占福建东南重镇漳州。
“如果说攻打赣州之挫,从反面教育了周恩来,那么攻取漳州的胜利,则使周恩来对毛泽东更加敬佩。周恩来后来回忆说,‘到中央苏区后,才了解到他(毛泽东)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胜,很是佩服’。漳州战役的胜利虽不能与此前毛泽东领导的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相提并论,但政治影响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毛泽东、周恩来双星定位的历史起点。”党史专家石仲泉说。
1935 年1 月的遵义会议,正是有了周恩来等人的支持,毛泽东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会后,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核心,并最终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没有朱,哪有毛”
1928 年4 月28 日,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就是“朱毛红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曾感慨道:“人家都说朱毛
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过不了冬。”
1935 年6 月,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西的小金(时名懋功)会师。张国焘故作无心地问周恩来:“你们到底有多少人?”周恩来知道他的心思,故意往多了说:“三万人。”实际不足两万。张国焘听罢得意地说:“我们有八万人!”他心里有了想法。
8 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多数部队以及朱德率红军总司令部为左路军,毛泽东和党中央率原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以及陈昌浩、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两个军为右路军。8月20 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要求左路军北上向右路军靠拢,继续北上。张国焘拒不执行,坚持南下向西康发展。9 月13 日,张国焘召开阿坝会议,攻击中央的北上方针是逃跑主义,只有南下才是正确路线。他逼朱德表态,朱德说:“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张国焘和他的追随者谩骂朱德是“老糊涂”“老右倾”“老顽固”。
10 月5 日,张国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公然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张国焘再次让朱德表态。朱德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
张国焘的分裂行径最终以失败告终。朱德后来回忆道:“在长征路上,张国焘屡次逼我表示态度,我一面虚与委蛇,一面坚持中央立场,这是我离开毛主席后利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来对付张国焘,最后与中央会合了。”
毛泽东称朱德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那时一直陪伴毛泽东的是任弼时”
1934 年8 月,中央苏区面对蒋介石指挥的第五次“围剿”,处于危险境地,准备长征了,想让湘赣苏区西征为中央苏区探路。这个命令下给了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8 月7日,任弼时等带领红六军团出发了。但这个意图被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就没有跟进。红六军团带出去后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后来就有了红二方面军的组建。
1936 年7 月,红二方面军跟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这时任弼时的态度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砝码:是支持毛泽东和党中央北上抗日,还是支持张国焘?他坚决地抵制了张国焘反中央的宣传,在会师大会上旗帜鲜明地说:“我们唯一的道路是北上与中央会合。”他抑制了张国焘的分裂企图,这也是他后来进入了最高军事领导层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8 年,任弼时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1940 年3 月,他回到延安,毛泽东去机场迎接。随后,任弼时参与主持中央工作。1943 年3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调整中央机构,推举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并决定他为书记处主席,刘少奇、任弼时任书记。1947 年,面对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中央决定放弃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转战,刘少奇和朱德则领导中央工委前往华北。周恩来和刘少奇交替在延安、陕北工作,而那几年一直陪伴毛泽东的就是任弼时。
1950 年10 月,重病缠身的任弼时去世,是五大书记中走得最早的一位。其他四位书记都给他题了词。毛泽东题道:
“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四位书记都敬佩毛泽东,毛泽东也对他们相敬有加。1957 年11 月2 日至21 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 周年庆典。他对赫鲁晓夫说:
“我们有很多同志,可以担当领导责任。第一是刘少奇,这个人原则性很强,在我们党内很有威信;朱老总年纪大了,但威望很高;邓小平、周恩来都比我强,什么矛盾都能解决,有缺点勇于当众作自我批评。”
五大书记的互信互敬、分工合作,开辟了党史、国史上一段星光灿烂的时期,70 年的大国之路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