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口里分民居发展的历史回溯

2019-02-23许冠楠王江萍

绿色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开埠汉口租界

许冠楠,王江萍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 引言

国内对汉口里分的研究数不胜数,大多集中于对其空间布局、住宅类型及建筑形制等的研究,缺乏对其发展历程的历史视角全面性认知。汉口里分作为百余年民居文化的缩影,以其特有的建筑符号、肌理、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是中西方历史交融、文化碰撞的结果。

2 开埠前汉口里分的产生背景

2.1汉口城市的形成

明成化初年(1465~1470年)汉口下游频年大水,汉口便形成于一次汉水改道。改道后的汉水将古时的汉阳一分为二,汉水以南为汉阳,以北为汉口,武昌汉阳双城机制被三镇鼎力所取代。汉口依靠九省通衢优势,迅速发展,后来居上[1]。

2.2 地方自治的出现

汉口因水而兴,引来大量客商,他们自发形成同乡会,共同抵御商业风险;同业之间亦基于业缘形成同业会,使行业有序发展。这种达成地方社会各方力量平衡的社会团体的出现以及长期官治的缺失,使得汉口从发展初期就走上地方自治的体制。

2.3 唐代“里”的传承

早在唐代武汉就有里的出现,处于中国里坊制居住形态的成熟期,当时的里主要集中于市场中心周边,布局多采用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对称布置的形式,近代汉口里分则为在其基础上的一种传承。

3 近代汉口里分的发展历程

3.1 产生时期(1861~1910年)

3.1.1 产生时期的历史背景

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英、德、俄、法、日五国接踵在汉口长江沿岸设立租界。

3.1.2 产生时期的城市建设

(1)租界对华界的冲击。租界的城市建设、街道管理、建筑布局以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给华界强烈的冲击[2],推动华界对租界城市建设等的效仿。

(2)传统城市封闭结构的破裂。开埠通商推动了汉口贸易的发展,行业结构发生改变,传统的行会制度和家庭制度开始解体[3]。近代工业与新的商业陆续出现,社会结构发生重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城市的封闭结构就此破裂。

(3)城市空间的重塑。汉口城市中心从沿河走向沿江,从旧市区移向租界,城市空间向着与租界平行的方向重塑[3]。受商业资本的影响,城市空间由封闭式向外延式发展,并开始出现统一的规划。

(4)官方的介入与地方自治的解体。开埠后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发生改变,原有的地方自治体制四分五裂。汉口基层管理转为官、绅、商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机制[2],这推动了汉口里分的兴起。

3.1.3 产生时期里分的起源

(1)住房需求的产生。汉口开埠后经济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增强,吸引周边地区的居民向汉口集中,而人口的爆增使得土地稀缺,房源紧张,产生大量的住房需求。

(2)建筑形制的革新。上海开埠后,英国商人为谋利兴建了早期的上海里弄住宅,融合了英国高建筑密度的联排式住宅与中国传统民居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汉口开埠后,上海房地产商来汉投资,将上海里弄引入汉口,革新汉口建筑形制。

3.2 兴盛时期(1911~1937年)

3.2.1 建设时期(1911~1924年)

3.2.1.1 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辛亥命。10月30日,清军更是在汉口租界外的市区纵火,使繁华城区燃为灰烬。

3.2.1.2 建设时期的城市建设

1912年孙中山提出“首义之区变成模范之市”,设立汉口建设公司筹备处,规划汉口全镇街道[4]。之后两年,汉口被焚房屋大多由中小业主自发进行原址重建。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项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率先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进行规划。

3.2.1.3 建设时期里分的发展

(1)租界建房热。战争使得住房愈加短缺,建房热达到白热化程度。战火及汉口大火使大量资金、人口流入租界,战后达官富贾纷纷在租界建房置业,洋行亦逐渐把资金投入房地产。

(2)银行占地热。各银行通过购置地皮、房产抵押等方式占有大量房产。如由北方财阀控制的大陆银行占有房屋170栋;由南方财阀控制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占有房屋99栋、地皮10块;四明银行、广东银行等均有房产;洋行买办亦占有大量房产。

(3)华界建房热。汉口大火后接壤租界的华界兴起建房热潮。富商官僚修建了大量里分,如义成总里、长怡里、长乐里、长康里、长寿里、保和里、保安里、保成里等;刘歆生更是建设了“模范区”[5],建成约2000栋房屋、35个里分。

3.2.2 演变时期(1924~1937年)

3.2.2.1 演变时期的历史背景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组建黄埔军校,统一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10月攻克武汉三镇。1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6]。1929年武昌城区被划归湖北省政府,汉口仍为直辖市,并辖汉阳城区;此后随政局变化三镇时有分合。

3.2.2.2 演变时期的城市建设

1929年《武汉特别市设计方针》、1930年《汉口市分区计划》、1936年《汉口都市计划书》[4]都重视公园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提出“汉口新村”、“模范新村”等平民住宅区建设计划。此外,城市街道的改良计划、长江大桥的详细计划也已完成,市政卫生管理亦大有改善。

3.2.2.3 演变时期里分的发展

(1)里分建设标准化。 1930年《汉口特别市建筑规则》的完成标志着里分建设的标准化。其对里分主次巷的宽度及分工,住宅的形式、材料、结构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规定了数据标准;并对已有里分也进行了相应改造。

(2)里分形式进一步演变。 里分总体环境大有改善,其形式也进一步演变。天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推广;三四层的里分开始出现等。新的里分类型也开始出现,如公寓式里分采用集合式、逐层分户的设计;银行大楼则完全采用西式住宅样式的平面布置,为统一的三段式立面。

3.3 衰退时期(1938~1949年)

3.3.1 衰退时期的历史背景

1938年10月24日,日军完全突破武汉外围要塞,武汉进入沦陷期。1945年,日军投降,武汉解放。1945~1949年国共内战,战灾连年。

3.3.2 衰退时期的城市建设

1938~1945年,战火炮轰下,汉口城市建设有所停止。1945~1947年,先后出台了《大武汉建设规划轮廓》、《武汉区域规划》、《武汉区域规划初步研究报告》、《武汉三镇交通系统土地使用计划纲要》四个规划文件[4],城市规划理论逐步完善,但受内战影响,实施建设受阻。

3.3.3 衰退时期里分的衰败

受战争的影响,汉口里分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该时期汉口里分不但没有新的建筑产生[5],反而被战火摧毁8000余栋建筑;据统计到1949年,武汉仅有里分208条,里分建筑3294栋,里分民居就此走向衰败。

4 新时期汉口里分的保护局面

4.1 保护概况

1950年以来,汉口里分的保护备受重视,如《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年)》提出对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保护,面积约3.5 m2。然而事实不容乐观,1949年尚存的208条里分,到2001年仅剩140多条。

4.2 保护困境

4.2.1 研究现状局限

目前国内对汉口里分的研究,一方面偏向对历史建筑本体的研究,缺少以遗产保护为切入点的研究,另一方面注重个案研究,缺少对汉口里分的全局性时空研究。

4.2.2 存续现状模糊

截至2012年底,汉口近代里分有146处,43处已拆除,现存103处。而这与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在2015年《武汉里分》中的武汉现存里分现存情况有所出入。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学派和建筑学派对汉口里分的定义不明晰,二是由于历史变迁,部分里分已经更名。

4.2.3 作为居住遗产的保护困境

汉口里分具有居住属性和遗产属性,故同时面临着居住困境和保护困境。一方面,大多里分功能性衰退明显,居住品质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物质腐朽与结构老化,部分里分的建筑价值受到极大威胁,且处于地价高昂的中心城区,极易在城市更新中被取代。

5 结语

作为中西方建筑形式的结合体,汉口里分刻录着时代风云的变迁,蕴藏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遗产价值。汉口开埠后西方文化介入,自治体系瓦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里分应运而生并大量兴建;辛亥革命后,汉口大火将华界大片民居燃为灰烬,里分取而代之并全面改造;然而日军侵华武汉沦陷,国共内战战灾连年,里分发展停滞衰退;新中国成立至今,里分的保护受到重视,但保护困境亟待打破。

猜你喜欢

开埠汉口租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近代华北开埠城市《红楼梦》戏剧演出述论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论近代三都澳开埠对闽东社会的影响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刍议条约开埠与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