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饮食中的『糖』衣炮弹

2019-02-23供稿云无心

饮食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糖醇麦芽糖甜度

供稿 / 云无心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现代人的饮食中往往摄入了过多的“糖”。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慢性病、老年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糖摆脱不了干系。“少糖”,成为了健康饮食的“三少”原则之一。世卫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游离糖应该控制到供能比不超过10%,最好是到5%以内来获得更多的健康益处。

“游离糖”是个什么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见“添加糖”“低聚糖”“糖醇”“代糖”等等,它们各是什么,对于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来一一介绍。

★糖类

“糖类”这个词经常被搞混。在教科书中,“糖类”是与蛋白质和脂肪并列的“三大宏量营养素”之一,化学定义是“多羟基的醛或者酮”。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把它称为“碳水化合物”。根据其分子特征,通常又被分为以下几类:

单糖: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单元的糖,比如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等。

二糖:也叫“双糖”,是两个单糖聚合在一起的糖,比如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低聚糖:也叫“寡糖”或者“寡聚糖”,是几个单糖聚合在一起的糖。这个“几个”,一般定义是2到10之间。在多数情况下,由淀粉水解而得到的低聚糖被称为“麦芽糊精”,能够被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作为热量来源。而“低聚糖”则往往特指那些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种类,比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等。

多糖:是更多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完全由葡萄糖聚合而成、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产生热量的,是淀粉;因为含有其他单糖或者特殊的结合聚合方式,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是“膳食纤维”。

“糖类”或者“碳水化合物”中的不同种类,对于健康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健康而言,膳食纤维和低聚糖是许多人摄入不足的营养成分,淀粉和糊精是食物中的能量来源。前者需要增加摄入,后者也不需要严格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糖”经常是特指蔗糖。而在食品营养领域,“糖”是指单糖和二糖。也就是说,蔗糖(白糖、红糖和冰糖等)、麦芽糖、蜂蜜、乳糖、果糖等,以及各种糖浆,都是食品营养领域中所说的“糖”。

★“游离糖”

糖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源于它们能够被人体快速吸收,引起体内代谢的大幅波动。体内经常出现这种代谢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出现,比如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高血压、癌症等等,被称为“代谢综合征”。在食物中,各种形式的单糖和二糖都能够被快速吸收。虽然它们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但是对于健康都有不利影响,所以被“同等对待”,称为“游离糖”。

按照这个定义,果汁中的糖也就是“游离糖”。虽然它们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但是被榨进汁里后,就跟其他的单糖、二糖没有区别,也都可以快速地被消化吸收。不过水果中的糖就不被认为是“游离糖”。世卫组织的解释是,水果中的糖存在于细胞中,吃水果时需要细胞被破坏之后才能释放出来,所以吸收速度会比果汁中的糖要慢得多。此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为吃水果而增加的糖没有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水果中的糖就得到了“豁免”,不被作为需要控制摄入的“游离糖”。

★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糖。按照它的定义,果汁中的糖是食材中天然存在的,也就不属于“添加糖”。

在美国,食品标签上除了标注出碳水化合物含量,还要在下面分项标出膳食纤维和糖,在糖的下面还要进一步注明“添加糖”的含量。强制标注添加糖,是为了促使食品行业减少糖的使用量,通过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来降低社会卫生负担。中国现行的食品标签并不要求标注出糖的含量,也就更不需要考虑添加糖的问题。

在美国,为了规避“添加糖”的标注,很多食品企业也就用浓缩果汁来代替糖和糖浆。比如浓缩苹果汁、浓缩梨汁、浓缩西瓜汁等等,通常是60%~70%的糖溶液,跟糖浆并没有本质区别。

★代糖

代糖又称为“甜味剂”,通常是指甜度很高,用量很少就可以获得较高甜度,因而热量很低甚至不产生热量。有的甜味剂是人工合成的,比如阿斯巴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等等,有一些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等。

★糖醇

在分子结构上,糖醇是糖中的羰基被还原成羟基后的产物,比如麦芽糖被还原就得到麦芽糖醇,甘露糖被还原得到甘露糖醇。糖醇不是糖,但是有一定的甜味。它们有一定的热量,但在获得相同甜度的基准下,糖醇的热量要比糖低得多。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人体内不会产生糖的那些负面影响。所以,在很多“无糖食品”中,就是用糖醇来代替糖浆。

除了麦芽糖醇和甘露糖醇,食品中用到的糖醇还有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等等。有的时候,也省略它们名字中的“糖”字,比如甘露醇和山梨醇。

★无糖食品的三大误区

随着“糖有害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无糖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不过,关于“无糖食品”对健康的影响也众说纷纭,各路“专家”的说法也经常互相矛盾。这里梳理一下关于“无糖食品”的误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无糖食品”这个概念。

1.“无糖食品不一定无糖”

一些营养专家也这么说。关于这种说法有三种理由:一是“无糖食品中也还是有一些糖的”;二是“无糖食品只是无蔗糖,可能含有麦芽糖等其他糖”;三是“虽然无糖,但是有淀粉,在体内还是会变成糖”。

按照国家标准,“无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中所含有的糖不超过0.5克。按照这个定义,“无糖”确实也可能含有一些糖。这是一个“标注阈值”的问题,就像“0反式脂肪”是指反式脂肪不超过0.3%,而不是“一点也不含”是同样的情况。这个含量的糖对健康的危害可以忽略,所以纠结于这个“还是有一些”完全没有必要。

国标标准中的“不超过0.5克糖”,是指所有单糖和二糖,而不单指蔗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乳糖等等都算在其中。所以,“无蔗糖”但是有蜂蜜、糖浆、红糖、冰糖、果汁等等,也还是不能称为“无糖食品”的。如果把“只是无蔗糖,而含有麦芽糖等其他糖”的食品称为“无糖食品”,会被消费者打假索赔到吐血。

淀粉经过消化被分解成葡萄糖而被吸收,确实是“在体内变成了糖”。但是消化需要时间,这使得它对健康的影响与单糖、二糖不同,所以含有淀粉并不影响它是“无糖食品”。

2.“无糖食品无热量,可以减肥”

无糖食品有没有热量或者热量是不是更少,并不取决于“无糖”,而是取决于“含有什么”。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市场上有甜味的“无糖食品”分为两类:

一类是用无热量甜味剂,比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等高甜度甜味剂产生甜味。它们有的本身不产生热量,有的热量很低而甜度高,在实现相同甜度时产生的热量完全可以忽略。如果是饮料,那么它们代替糖确实没有热量;如果是糕点、面包等食品,就需要考虑它们代替糖之后食物里含有的面粉、脂肪等其他食材如何。对于后者,往往还是要用麦芽糊精、精制淀粉或者油脂来产生口感,所以实际上的热量未必就会减少。

另一类无糖食品使用糖醇代替糖。糖醇不是糖也不是醇,而是一种低甜度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它们在人体小肠里不容易被吸收,没有吸收的部分到了大肠被肠道菌群分解利用,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能被人体吸收。总体来说,它们能产生热量,但是比淀粉和糖要低一些。

3.“无糖食品不产生血糖波动,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

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的原因是要避免血糖急剧升高。无热量甜味剂不会影响血糖,糖醇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比较小。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对于糖尿病人都是友好的。

但是,它们本身跟“用它们代替糖的无糖食品”是两码事。跟热量问题一样,对于饮料来说,就是用它们代替了糖而已,所以糖尿病人可以放心的喝。但对于糕点、面包、酸奶等食品,就需要考虑它们之外的食品原料是什么。在这些食品中,糖的作用不仅仅是贡献甜味,还要产生食物的质感。甜味剂只能产生甜味而不能产生质感,就需要其他原料来模拟口感。而“其他原料”如果是麦芽糊精或者精制淀粉,那么也会很高的升糖指数,糖尿病人还是需要很小心的。

糖醇除了产生甜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质感,所以用糖醇代替糖的“无糖食品”对糖尿病患者还是比较友好的。不过糖醇也还是会导致一定的血糖波动,而需要用大量糖的食品往往也含有比较多脂肪和精制淀粉,所以谨慎的建议是:糖尿病人可以吃,但适可而止。

猜你喜欢

糖醇麦芽糖甜度
难忘儿时麦芽糖
胃肠道疾病患者尽量少吃糖醇食品
胃肠道疾病患者尽量少吃糖醇食品
胃肠道疾病患者尽量少吃糖醇食品
水果冰一下更甜
“来”吃麦芽糖
麦芽糖的回忆
甜甜的“喜出望外”
尝尝它们,你才知道什么叫“甜得发齁”
最甜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