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口羊山过年习俗

2019-02-22椰蓝

椰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祈福全村习俗

椰蓝

春节,又俗称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历来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春节是我国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极为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各异,因此各地的过年习俗也有所不同。即使是海南本身,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也“别有洞天”,海口羊山地区的龙塘、龙桥、龙泉三镇(以下简称“三龙”)的过年习俗就很有地方特色。

三龙地处羊山腹地,而羊山地区又是琼北最为丰茂宜居之地,同时也是古代汉族和南方百越各民族融合最早、迁琼儒官落迹最多的地方。羊山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到了汉武帝元封年(公元前110年),前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首开九郡,其中珠崖郡治就设在羊山地区,今遗址尚存。此后,琼山

(海口)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外来的汉民们入乡随俗,与各民族和睦共处,繁衍生息。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进化繁荣。沧海桑田,经过岁月的洗礼,中原文化落地生根、同化积淀,原有的方言“村话”难以割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很强的羊山文化,铸就了纯朴、坚韧和敦厚的羊山人品格和秉性。其实人类的语言是相通的,羊山方言(与临高话基本相似)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少相同的语音元素,比如壮语、黎语、粤语、闽语、越南语等语种,这是诸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人口密度大、百家姓氏多也是羊山地区明显的地方特点。羊山地区儒释道盛行,素有求请道士或“公爸”(神的过身、化身,即神徒、降童的意思)举行斋醮法事以驱灾祈福求安的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南宋时期诞生了“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的一代道教宗师——白玉蟾。村村可见的祠堂庙宇、族谱碑记以及书院民居、石门牌坊等,均可见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追根溯本,这些都有着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渊源。从三龙的过年习俗可窥其一斑。

进入农历十二月初,年味渐浓,在外工作的人们也开始做好回家过年的打算了。许多年过去,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过什么事情,我们心中依然保留着那份过年的眷恋,那份难忘的乡土情结,并且历久弥新。年关临近,现将三龙地区过年的基本习俗凭忆赘述如下——

过年前的习俗

大扫除: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初八起,人们就开始趁好天气进行全面大扫除了,做好除旧迎新的准备,以逢单日为佳。除了打扫房前屋后、浣洗衣物和抹净家具外,尤其以砍一根带有叶子的竹梢结成竹把清扫屋顶墙面的环节最为庄重。除此之外,还有比如送灶门(祭灶)、买年货、送“节”(礼)、贴春联和利是符等习俗。过去送礼重在送鸡鸭鹅等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重视送钱了。戴孝人家的(即有亲人过世的人家),一般不宜兴土木、扫除、贴春联和利是符等迎新动作(传说:已故者逢年过节都会回家看望家人,家人也会立牌供奉已故者,如果春节兴土木、扫除、贴春联和利是符等活动,就会吓着已故者,导致其不敢进入家门,在阴间怪罪子孙后代),要过三个年头,等到道士为亡灵设坛施法超度(羊山方言叫“上香炉”或“上家堂”、“解身”)后方可解除,以此为忌讳来纪念故者,寄托哀思。

除夕:除夕,顾名思义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这一天,在我国民间,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等。

回家祭祖拜神(公)和吃团圆饭是羊山地区最为重要的除夕(羊山方言叫“三十围炉”或“晚三十”)习俗。此外还有除夕(晚三十当天)挪动神物和做事(消除灾祸、求神还愿等)无禁忌之说、除夕米水满缸、备足干货、肉类和果蔬、点灯通宵达旦等习俗。过年食鱼,寓“年年有余”之吉意,但羊山地区喜食鸡却忌吃鱼,有“倒霉如臭鱼腥味”之说。海南人喜食鸡,“鸡”同“桔”、“吉”,吉祥如意也。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央视春晚、宽带短信和自动麻将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正月期间的习俗

初一(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在不眠之夜里,子时或零点一到,爆竹声骤起,烟花璀璨,意味着开门红时辰已到,大家都在辞旧迎新,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了。人们通常参考《锦福堂通书》(羊山方言叫“子户”或“子册”)择定开门和出行祭祀的吉时良辰及方位。开门燃放鞭炮前,首先要在各家正堂的八仙桌上烧香点烛、斟上酒,心怀祈求保佑平安兴旺发达之美好愿望,拜过祖宗和天地后,才开门燃放鞭炮,预示一年好兆头,大吉大利,這时最忌断炮和响声断断续续。开门后,接着就到出行祭祖仪式了。家家户户要生烟火,趁早煮好干饭(初一,羊山地区的女人不用动火做饭,由男人把持),备好供品,多为干米饭、糖果、清果(油炸品)、水果等素品,不用荤品,曰“吃清(素)”。以同一个祖宗为单元举行出行祭祀仪式,只祭祀祖宗,不祭祀村神。大年初一,人们不动刀不杀生,因除夕不空锅之俗,吃干不吃稀,热一下菜肉,熬一锅粉丝汤,寓意“寿高福长”。孩儿时,什么吃饭不出声,打饭要多次呀,不准说脏话,见人要打招呼问好呀等等,母亲常常暗示我的举动情景,记忆犹新。羊山地区有新嫂子初一给老人小孩派发红包的习俗,体现尊老爱幼之美德。正月初一最忌说不吉利话,特注重礼节,做事规规矩矩,不计冤仇,全村男女老少、左邻右舍聚集庙前村头,说说笑笑,和和美美,共度新春佳节。

初二:羊山地区回外家拜年,称“回二家”(娘家)或“去春年”,区别于正家之说,即“迎婿日”。团圆饭,除夕在正家,初二在二家,维系着两头亲情。给上门熟家的同宗族或亲戚的新婚婿媳压岁钱(羊山方言称“压手”钱)和出嫁的新婚女儿次年必须携带丈夫回娘家拜年,是羊山地区大年初二的重要习俗,也是女婿最为开心和体面的时刻。同一族亲人要前来喝酒祝贺,给新女婿压手钱,当然新女婿进入娘家前要燃放又大有长的鞭炮,也要带来好烟好酒,并给在座的每一位族人点烟敬酒,其乐融融。正月初二早上要是哪家门口响起持续不断的爆竹声,就知道家有出嫁女早早回来“春年”了。

初三:初三是钉赤口日,祭祀祖宗,祈求平安,全年一帆风顺,不犯口舌,不惹事生非,有用红纸书写“钉赤口”“送口舌”贴于门侧之俗。

正月十四:这一天是最后一个晚上点灯过夜的节日,叫结灯(有些地方十五结灯),也要通过祭祀祖宗的方式祈求兴旺发达、香火不断、代代相传。次日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古时羊山地区的人们大多向往府城换香,传薪火,而现在变成换花了,花为媒,羊山人对府城闹元宵的热情却依然如故。

每年大年初三后,三龙(羊山)地区各村就开始闹迎亲纳福的隆重节庆了,持续半个多月时间,最晚一般在正月下旬初结束。

正月迎亲纳福日:

正月迎亲纳福活动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抬神入宅祈福;另一种是全村祈福祭典,类似庙会。

家庭抬神入宅祈福(法师“考公”祈福),羊山方言叫“耍(即入神供奉之意)公、斋公”或“耍好斋”(斋醮)。入神祈福的对象一般只针对一个家庭或一个宗族,全村采取轮换或自愿两种形式确定请“公”(神)名额,并以掷杯铰方式决定抬神入宅前后顺序,多喜首末两位。当年入神的民户负责张罗全村一年各项公共事务,包括请戏班、请道士、“画”公(木刻神,过年换衣服之意)、备神品等神事。同时,还要请好八音乐队和“考公”道士(羊山方言叫“公相”,法师)。吉时一到,随着一声“奏乐”,全家行过三跪九拜,一身专业服装的“考公”道士,左手握剑、右手执印、面对众神和醮斋灵符,作揖行礼,边诵经边掷谷(米),口脚并用,踩法时,舞步轻盈,场面庄严,乐经喜庆悠扬,神欢人悦。经过几个敬酒回杯(掷杯铰以定天神降旨许诺)环节后,道士开始炼平安符,诵读全家成员名单祈福祝文,三个杯铰顺利灵验后方可火烧,最后于鼓乐声中把大红平安符贴在正堂前面的扁檩上,镇宅驱邪逐疫保平安。当道士向主人作揖道贺,“考公”才宣告结束。当日抬神入宅前,外家要事先送来米酒压室,次日外家父母还要送来几对水缸(红纸封口,米谷压底,喻五谷丰登、米谷满缸,年年有余之意;时下改为铁皮桶了)及八仙桌等家俱,亲戚以米附带红包来送福。送来的福不能拿完,要适当回福。主户也要记得给进宅祈福的各个村神封红包,村神所得的红包收入纳入全村的公共神资,供神事日常开支,无人敢贪。

全村迎亲纳福日,讲“村”的叫“迎亲戚”,简称“迎亲”,讲“客”的(特指海南话,闽南语种,亦属南方民族语系)称“公期”。从“村”和“客”二字可看出琼北地区的移民文化史。

羊山地区正月期间的“公期”不等同于平时月份的“公期”,准确的说,正月期间的公期(迎亲戚)是全村迎新祈福祭祀日,客人是来送福的,属于道教文化;而其他月份的公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期,是一个村供奉的神(公祖或婆祖)的诞辰日,羊山方言叫“公爸(公祖)生日”,好像自己的亲生父母过生日一样,值得庆贺怀念,属于儒教文化。既然有公期,也必然有婆期了。供奉的婆祖名多称“某某娘娘或夫人”,多与妈祖文化有关,至于观音菩萨之类的那是佛教的东西了。平时的公期一般定在单月,婆期定在双月。多以自己氏族始祖或某个先贤或历史名人英雄立为神供奉,如冼太夫人、韦公元帅、关公等。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神化崇拜和人文信仰。在封建时代,神庙是一个重要的民间社会机构,在治理村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龙地区正月迎亲日同为一天的村庄很常见。相同迎亲日的亲戚朋友只能平时或等到“公爸生日”再互相造访喝酒了。

羊山地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正月迎亲日。这一天,全村以斋醮科仪方式“考公”祈福,考公的方式与家庭入神祈福时的一样,不同的是,这天是为全村迎新祈福日,抬出去的神都要回庙堂,所有正月入神祈福的户主代表全村跪拜天帝村神(俗称“跪公”);平安符相对也要大,且多了两种小方符——红色的“天赦平安”符和黄色的“消灾驱邪”符(用于张贴门口),祝文里要出现全村的丁名,道士边诵经(村话称“唱斋”)边以掷杯铰的形式求神确认保佑全村平安无灾,三杯灵验后,鼓乐齐鸣助威贴灵符,道贺声中,法事方算顺利完成。接着祭祀神明,燃放鞭炮,善男信女,喜庆有余,然后各自回家祭祖宗拜家神,忙完这些后,就开始设席迎亲接朋了。每逢迎亲日(公期),通常都要“绑”戏班来演琼剧,热闹非凡。演戏前必上排“八仙”,即八仙贺禧显神通,全村納福呈瑞气。不知此俗是否与江浙一带的社戏文化存在着某种关联,无人考究。每逢正月迎亲日,过去羊山地区的相邻村庄也有互相抬神看戏祈福的风俗。只有个别大村庄有能力举行诸如舞狮、舞龙、跑马行军等隆重活动来欢庆迎亲日,但现在却难觅其踪了。

羊山地区流行正月抬神入宅祈福,也许跟当地尊崇儒教、道教和理学文化有关。有了这些休闲的新春节日后,分散各地的亲戚就可以借此机会见面聚会吃饭,维系着浓浓亲情。

羊山地区正月家庭抬神入宅祈福和全村迎亲纳福都离不开“考公”(即道士设坛施法祈福)这个环节,是海南平安斋会戏的一个浓缩版,其目的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健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添丁旺财、官运亨通、金榜题名。

公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净化心灵、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崇尚简约环保低碳生活,摒弃攀比。公期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良习俗时,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探索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倡导文明和谐公期。

羊山地区,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传递着文明的讯息。羊山过年习俗,彰显中华农耕文化的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祈福全村习俗
全村唯一收件人
拍马祈福
投币祈福不如感恩当下
Beams Up
为飞行祈福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