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建设健康中国

2019-02-22何泽民何勇强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药疾病

何泽民,何勇强

(1.邵阳学院医院,湖南 邵阳,422000;2.邵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邵阳,422000)

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多次遭遇被质疑、被取消或被废止的厄运,中医自信经受了严重的摧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特别是迈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崛起,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坚持中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坚定中医文化自信

中医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学的自觉认知,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发展生命力的肯定和确信,以及强烈的情感依托。在与外来文化、外来医学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中医药的高度认可与信赖[1],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首选或优选倾向。中医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中医药传统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优势自信、科学自信和政策自信等。

1.1 坚定中医药传统文化自信

中医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和滋养而产生的。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其倡导人和自然(天)相统一、和谐共生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中医突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强调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学道德观,注重以人为本、追求中庸平和、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核心价值观,擅长于重和合轻分析、重功用轻形体、重时态轻空间、重领悟轻检测的典型象思维方式。他倡导“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形神统一的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健康理念,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标本同治,调理阴阳,以平为期的治疗思想,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都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就根深叶茂。

1.2 坚定中医理论自信

中医药学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充分吸收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形神统一、天人合一、和合致中等哲学思想,实现了医学和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多元统一。用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和经络学说等来阐述生命现象和规律;用七情六淫、疫疠、劳逸失当、饮食不当、创伤等阐述病因和发病;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取医学信息,用辨证论治、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来分析和解决医学问题;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比较成熟和完备。这些由古医家发现和总结的关于人体及自然的理论,不仅能够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变化规律,而且能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经过上千年的诊疗实践和总结,以及临床检验和不断创新,证实了其诊疗疾病的疗效和保护人民健康的作用。

1.3 坚定中医实践自信

中医药的诊疗实践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丰富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有明确目的和多样行之有效方法的实践,综合运用汤药、膏丸、针灸、按摩、气功、正骨、药薰、食疗、心理等来治疗疾病,具有个性化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多样等优势。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灵活性,充分尊重患者实际,体现个体化诊疗,顺应和符合人的体质、疾病和证候。并且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的提高,加深对病因病机的了解,改进治疗思路和方法。东汉时期,中原伤寒流行,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伤寒诊疗,有效遏制了伤寒的肆虐,并创立了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20世纪我国开展了针刺麻醉研究,尼克松总统率团访华时,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观看了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手术的全过程,并接受了我国政府赠送的一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一书。这样中医针灸也随之传入美国和世界各地,并引起了世界“中医热”和“针灸热”。

1.4 坚定中医优势自信

中医药学经久不衰,愈久弥新。首先,从整体认识到把握健康和疾病的正确方式。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就健康,若阴阳平衡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克服了孤立、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论。第二,传统中医诊疗体系无需解剖人体,完全尊重人体整体自然性,中医对人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外测内,对获得的各种信息分析归纳为证候,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形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第三,中医药丰富而灵活的治疗手段或方法,适合疾病和病理的多样性。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综合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治疗,医疗过程中基本无创伤及毒副作用。方剂中的多种药物和许多有效成分,能够针对人体病变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调治。第四,中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显著疗效是其长盛不衰的临床优势。第五,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是非常先进的思路和方法[2],符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第六,中医不必完全依赖精密的医疗设备就能开展对各种疾病的有效诊疗,表现出简、便、验、廉的特点。随着疾病和人口老龄化的凸显,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的治疗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1.5 坚定中医科学自信

中医药学不是从现代实验室走出来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科学思维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观。确立了机体动态平衡,阴平阳秘、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坚持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三因制宜、整体调节的个体化防治原则。创立了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治疗手段,选择无毒副作用的天然药物,具有丰富的科学性。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强调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的[3]。中医药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华佗创立了“麻沸散”开展外科手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晋代葛洪提出用海藻来治瘿病,最早提出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唐代王焘提出用金针治疗白内障,为眼科史上首创;明朝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并普遍推广,首创了人工特异性免疫疗法;现代屠呦呦教授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张亭栋教授等用砒霜有效治疗白血病;我国用中药高效防治非典型肺炎。朱清时院士曾指出“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都在研究复杂系统,中医治疗就是协调关系,使人处于平衡的自然状态”[4]。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借助人文科学来分析、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健康与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发展呈现出多学科大融合的新趋势,为其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6 坚定中医政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中医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正确方针和政策,为中医药学生存、壮大和发展保驾护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法律上为中医药学提供强有力的根本保障。1985年,中央书记处提出:“要把西医和中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确定了中医同西医的同等地位。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10月,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显然国家对中医药是高度重视,促力发展。

中医药传统文化自信是中医文化自信不竭之源泉。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和优势自信三者是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文化自信牢固之基石。中医药学是融合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的东方科学,虽然不是现代实验科学,但是漫长的中药、针灸施加于人体的实践观察和丰富的医疗保健经验,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的探索人体和自然的整体思维方式[5],可以为现代科学在认识论、方法学、跨学科研究等提供启发,完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中医科学自信赋予中医药学顽强的生命力。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政策自信是中医药发展最可靠、最有力的外部保证。

2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健康中国

中医药服务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产业、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等领域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首先,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复杂疾病的疗效,建立不同层次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乡镇、社区等基层全面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扩大中医药应用范围,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开展中医养生和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运动项目,提倡药膳食疗,促进广大人民的健康素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第三,建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或疗养院,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的有机融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康复理、法、方、药等体系,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普遍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和训练指导等。第四,发挥中医药在养老方面的独特优势,顺应患病老年人的客观需求,建立医养结合、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养老院。第五,用现代科技来支持中医药的运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改进中医药传统服务模式,在常规医疗的基础上,迅速开展现代中医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逐渐构建健康体检和医疗的理化检查结果共享平台,以及不同医疗机构的医学数据信息交换和认同体系,医院要为患者提供在线预约、医嘱、处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高效的服务。第六,国家要积极促进中医药相关支撑产业发展,鼓励研制适宜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保健和康复等产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健全中药材行业规范。第七,从国情、社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制定中医服务机构、人员、服务、技术产品标准,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体系,并加强标准的应用和推广。第八,开辟中医药文化特色和健康旅游服务,以中医文化宣传和体验为主题,把医疗、养生、康复、中药辨识与旅游考察相结合,创建有中医药健康特色的旅游模式。第九,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的影响力,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医悠久的历史。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药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