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的构建及其促进研究
——以高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2019-02-22赵银琴
赵银琴
(云南开放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下,作为高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习动机和热情,获得自信,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幼教发展需求。现实中多种矛盾因素交替影响学生的同伴交际沟通能力,因此探索促进构建良好同伴关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同伴关系的认识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群体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同伴交往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经验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社会基础。
一个没有伙伴和快乐的人是孤独和恐惧的。他将心理上处于紧张和自卑状态。有高职专科学生曾经这样说:“老师,我不想练钢琴,同学也笑我,说我笨,什么都不会,烂泥扶不上墙,反正我也学不会,不读了。”经过了解发现,类似的现象在高职专科学校并不罕见。学生在家里不与人交流思想、在学校不与同学沟通、融入,更怕与老师交往,对自己没信心,对人对事冷漠,处于一种自我焦虑和自我封闭状态。缺乏健康良好同伴关系的高职专科学生自卑、固执,交往困难。部分学生因此而退学。而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即便就业,也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自己的工作效率。幼儿园老师更需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需要学会构建各种人际关系,如家长合作关系、师幼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才能成为合格幼儿教师,有效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因此,作为学前教育高职专科教师,努力促进学前专业高职学生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发展其良好同伴关系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是教师的职责要求和职业操守。
二、建构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
(一)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质的促进作用
由于高职专科学校受生源现状、地域及家庭经济差异、学校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及方法等多种矛盾因素影响,使很多高职专科学生在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的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现实已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建构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积极生活和学习,使学生提升交往能力,培育学生的健康开朗向上的热情,提升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幼儿教育职业素养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关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我国面临着农村幼儿园及幼教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困难。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幼儿教师至关重要,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符合国家相关幼教法规要求,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行动方向,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具有符合以上要求的健康的心理素养,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努力造就自己,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而学习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既培养这些素质的要求,也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可以提升学生的幼儿教育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健康人格的幼儿教师。
三、高职专科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1. 生源现状
一般情况下,考不起本科的学生才进入高职专科相关学校就读,部分学生因高考没考好就自责,加之家长和社会的不看好,学生心理有挫败感,比较消极,与周围的人不太乐意亲近,对他人不信任,对自己没信心,消极面对生活和学习。
2. 师资现状
各高职专科学校不断扩招,生师比远超国家标准,造成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缺乏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忽略了学生同伴关系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对同伴关系构建和心理健康促进的关注和指导。部分学前教育的教师对高职专科的职业要求了解不够,不能深入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解决与同伴的矛盾,妨碍良好同伴关系的构建,不能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渗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3. 教材、教学现状
一些高职专科学校,教师的教材仍是拿来就用,不能改变以教材为纲的“教教材”现状。高职高专教材数量较大,情况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教材选用没有严格的标准,更缺乏有针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材。选用很随意,较为混乱,在教学上存在过度强调教师艺术技能,忽略教师的教育心理素养、教学教法的研究。有的学校不重视实习,少数学校的学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实习,没有从教的体验,毕业就上岗,心理过度紧张,不具备从事幼教的心理素养,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自身健康快乐热情的心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原因分析
1. 教学对象是幼儿,且多数高职专科学生面对的是农村幼儿。要求教师岗前就必须学会发展非智力因素构建自己的良好同伴关系,才能胜任基层幼教工作。
2. 在教学上,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从本质上要求学生具备完好的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同伴关系。而目前存在忽视学生同伴关系、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现象。
3. 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目标有过高期望,造成目标偏差。认为只要能歌善舞、会上优质课就好,而忽略学生同伴关系建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四.促进高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构建良好同伴关系的措施
(一)结合教学课程特点和内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上,结合教学课程特点和内容通过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渗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创作真实的幼儿园场景,融入游戏成分把理论知识和系统讲授进行改编,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采用编辑儿歌、游戏规则、户外表演方案等,使学生在集体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构建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改变学生固有的朋友圈,让学生能广交朋友,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鼓励。
如在民族舞教学中,以《雀之灵》为例。首先,让学生先开展一个主题游戏《孔雀开屏》,向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及玩法,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结合实际由学生改编游戏规则及玩法,讨论结果经大家同意后方可开展游戏。其次,由各组代表进行评析,教师总结反馈。最后,教师进行孔雀舞的基本动作展示,对学生开展动作训练和练习。这一游戏教学活动,就是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教和学的环境中,自发地进行交流,培养健康的同伴交往互助互动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舞蹈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与人交往中听取不同意见,学会说服、妥协、理解等人际交往构建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 课余生活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学生课余生活中通过谈话法建构高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同伴关系,培养其非智力因素。课余生活才能真实反应学生性格及人际关系,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是否发展良好可以通过长期观察学生课余生活得到答案。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年追踪调研得知,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样,交往的朋友类型广泛。男生的同伴关系几乎是通过体育活动、班级重大事件讨论、热点新闻、远景目标等方面的交流得到建构,如果能产生共同语言便邀约开展体育活动、竞赛等。对班级事务关心、了解,而在班级讨论问题时不参与女生争论。而女生却相反,下课或宿舍生活说到嘴巴不停,事情不分大小,只要想说便脱口而出,而开展小组讨论较少发言没有这么热闹。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他们同伴关系建构的方式不同,表达方式的差距,所以,作为高职专科的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性别差异、表达方式和心理需求,通过客观、耐心、细心谈话、交流沟通等,获得学生信任,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才能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同伴关系。
(三)通过家访,有效建构城乡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
由于学生各自的家庭教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学生对生活的目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个体性差异。学生中城市学生有他们自身的特点,易和农村贫困学生发生矛盾,少数农村贫困学生,虽爱节约却有时占点小便宜,且容易自卑、胆怯。所以,及时进行家访,说明家访初衷,向家长了解和汇报学生真实情况,怀着共同育人的态度进行家访,获得有效信息,找到打开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生心结,有效建构城乡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
例如,在高职专科班有一个农村女生,一进校就产生自卑感,连说话都不敢开口,原因是怕别人笑话自己。因为不会讲普通话,也不懂音乐和舞蹈,高度紧张,导致发言才走到台边就被同学嘲笑。针对此现象,教师首先开展家访,查找原因,然后向班上同学介绍该女生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不断寻找处理方法。到第二学期,大多数学生有了自信,最自卑女生也获得美术老师的好评,成为全班做手工最精细的人。学生自信、开朗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很大改变,与同伴敢于交往、愿意交往,精神面貌交往能力发生了变化。同学间的关系也相处很和睦,所以,积极主动通过家访获得家长配合是建构同伴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
(四)实行班委轮换制,促进友好的同伴关系
实行班委轮换制,发挥集体力量,挖掘个人潜能,利用班级管理活动促进高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其非智力因素,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通过班委轮流当,轮流管理班级常规事务、班级群众监督班委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接受群众考核等方式管理班级,增加学生交往沟通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性、责任心、义务感、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增强班级团体力量,发展班级同伴关系。
例如,有一个高职专科学前教育班级,通过让班上仅有的两个男生组织开展一个主题班会“如何有效管理我们的班级”,同学们七嘴八舌抒发自己的观点,而两个男生则认为班级管理应从选举班委开始,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约束班级行为,老师让男生开个好头,以轮流当班委的形式,试行一个月,全班通过。在试行过程中,教师进行追踪记录,发现轮流班委制使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呈上升趋势,开始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同学间的情感得到相互接受和包容,集体荣誉感增强,个人意志力得到强化,挖掘了个人潜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自尊自信,提高了同学的自信心,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因此,通过班级管理活动能构建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