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2019-02-22吴阳松陈金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意义政治

吴阳松, 陈金莲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门“铸魂育人”的课程,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有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铸魂育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服务。“有意思”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让学生觉得有趣、有味、有理,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善于运用,本质上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有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有意思”的讲授,“有意思”的讲授要紧紧围绕“有意义”的目标展开,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效互动、辩证统一的关系。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审视“有意思”与“有意义”的内涵与边界,规范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统一,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发挥作用。

一、“有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前置性问题就是要弄清、弄懂、弄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与教学目标,深刻领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的意义要求。只有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内涵,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方法,通过一定方式安排好教学,确保教学不跑道、不偏航,实现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门“政治课”,其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使之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2]“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自始至终都要面对和回应的根本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主要职责,具有独特功能。从本质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专门设置的,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魂”之本质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意义”,就是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紧紧围绕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而展开。政治上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铸魂”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思想”来教“政治”,“政治”不是空洞的说教,是有“理论”内涵的政治这一本质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通过“理论的彻底”,以思想的魅力、真理的力量来触动学生的灵魂,使尚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熟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洞察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自觉增进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如果说大学的其他课程是一种侧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才教育”,那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侧重于铸魂育人的“成人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讲授,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个政治立场坚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旨向和目标。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值得商榷的几种教学表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有意义”的目标,需要通过“有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呈现。只有善于把“有意义”的课程讲授得“有意思”,把大道理表达地生动易懂、娓娓动听,才能收到“有意义”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从现实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有意思”,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意义”与“有意思”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目标被模糊、弱化,我们必须要严肃正视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1.在教学形式上片面追求教学“有意思”的几种表现

一是“迎合式”教学。“所谓‘迎合式’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偏好及思维习惯为转移,通过投其所好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以期获得一些学生的认可和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3]当前一些教师背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刻意迎合学生喜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异化为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讲什么”,一味顺从、迎合甚至是讨好学生,以获取学生的“好评”。在教学形式上刻意追求新、奇、怪,在教学内容上专挑学生喜欢的讲,甚至邀请学生来“点单”开讲;在教学管理上放松要求,无视教学纪律和教学秩序等。从过程上看,迎合式教学的确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意思”,教学场面火爆,学生纷纷点赞,老师很受欢迎,但从效果上看,这一教学模式已严重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十足的“有意思而无意义”荒唐课。

二是“兴趣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门政治课,不是老师的兴趣课,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演绎成为自己的“兴趣课”,主要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所研方向、所感趣味来安排教学内容,这一现象日益成为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兴趣课教学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首先,一些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专业兴趣课”来讲。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和研究专长,随意解构教材,扬长避短而不愿系统研究教学内容,只讲自己熟悉或自己擅长的部分。比如把“原理”课作为哲学课来讲,只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且长篇累牍地从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哲学讲起,无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纲要”课上只讲中国近代史,不讲中国现代史等,或把“纲要”课作为纯粹的历史课来讲,大谈上古史、封建史,或从横断面上大讲近现代的道德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在“基础”课上,大谈民法、刑法、婚姻法,把“法律基础”课讲授成了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等;把“概论”课讲成了专业的党史课、社会学课程,或纯粹是党建报告、形势分析课。其次,部分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生活兴趣课”来讲。一些教师随意脱离教学大纲或牵强附会,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和生活感悟来设计安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演绎成为自己的“生活兴趣课”,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喜欢什么就讲什么,只在乎讲得过瘾,有意思,完全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课本质与育人要求。

三是“流放式”教学。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名,在教学实践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演绎为纯粹的“新闻课”、“视频课”、“讨论课”,本质上没有提升教学效果,反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一种“流放”状态,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值得警惕。这一现象首先表现为“新闻课”教学。“新闻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以“讲新闻”为主。一些教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教学实践中只有联系实际而完全没有理论,随意肢解、脱离教学大纲,以当下各类新闻话题、热点故事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教学;或是教学话题依据各类新闻、网红事件漫无边际地叙说或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又不加以正确引导,最后使课堂沦为各种新闻、故事甚至是娱乐八卦的大联欢、大互动。其次,表现为“视频课”教学。当前在教学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和高校有组织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从出发点上是积极和认真的,但存在教学改革过度而异化的现象。一些教师以教学改革为名,特别强化线上教学的作用,把教学完全搬到了网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演绎成了完全的“网络课”,教师从“三尺讲台”变成了函授式的“远程教学”;一些教师刻意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动辄整节课播放视频、观摩示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视频课”。再次,表现为“讨论课”教学。一些教师为强化教学互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是要肯定和支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逾越了事物的“度”,一些教师以“讨论”为名,刻意放大学生讨论的规模和时间,使教师从“讲课”变成了“听课”,还存在一些教师以“讨论”为名无限扩大讨论的范围和话题,从“专业讨论”变成了“社会讨论”,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

四是“猎奇式”教学。当前95后和0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尤其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理。一些教师应和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演化为“吸引力”很强的猎奇式教学。猎奇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一些历史人物或知名人物的旮旯小事、生活点滴的描述上,或借助一些来源不正、根据不足的材料和数据,以戏虐的口吻来解读、评价重大历史事件,或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借助新媒体信息收集的优势,大量穿插讲授一些学生不知而“想知道”的话题和事件,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感官享受,以博取学生的注意和支持。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认真听讲”,教学吸引力强,学生评价较高,而本质上教学已脱离了该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而愈行愈远。

2.在教学内容上片面追求教学“有意思”的几种表现

一是以学术性研究的偏畸来消解“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政治性要通过学理分析来展现政治,学理分析必须是表达一定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学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没有政治立场,不可能走非意识形态化的纯学术道路”[4]。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把“政治性与学理性”割裂开来,人为地把两者对立起来,刻意标新立异,认为在大学课堂上不讲授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就不能体现其思想和水平;或者搞形而上学的统一,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所谓的学术性研究来冲击、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要求。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对已有历史定论的问题不断发表“新见解”,刻意追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凸显研究视角和学术水平;一些教师从所谓学术批判出发,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而聚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甚者是刻意放大这些问题特别是社会存在的消极现象或负面问题,或把个人的经历、感受放大化和普遍化,从而在课堂上肆意发表抹黑现实甚至抹黑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论等,从导向上引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怀疑,本质上颠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意义”要求。

二是以多元化思潮的误读来冲击“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5]在思想多元化的当代境遇下,各种形形色色的时髦思想与五花八门的学术流派铺天盖地袭来,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极速蔓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凝聚力和创新力提出了挑战,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铸魂”与“蛀魂”的拉锯一刻也没有停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责任尤为突出。“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和重视,是难以提出有效举措促进其发展。重视是以认识为前提,以认同为根据,达到重视的阶段需经历‘认识——认同——重视’的过程。”[6]一些教师对此认识不清、认识不全,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立场不够坚定,观点不够明确,在一些是非问题上缺乏判断能力,迷糊不清,不能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不能对多元化思潮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深刻的理论批判。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对西方文化和制度顶礼膜拜,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介绍、宣传西方价值观念,甚至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评判、度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宣传一些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发表一些“新言论”,这从根本上了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意义”要求。

三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聚焦来淡化“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授的不是纯粹的人文知识,不是以智力开发为教学目标,而是以传授具有一定价值观的知识为载体,以培育树立特定的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标,而是力求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来触动学生的灵魂,进而服务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通过一定的知识传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出发,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单纯的知识性课程来讲授,坚持以纯粹知识为本位取向,把传授知识作为第一要务,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政治知识的辅导班,热衷于甲乙丙丁式的知识性讲授,不能或不愿提升知识背后的观点、逻辑与价值指向,或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漫无边际地拓展讲授一些历史知识、时政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了专业知识型课程,这本质上是模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缺乏作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政治担当与责任感。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意义”的实现路径

“有意义”与“有意思”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个有机统一的矛盾体。“有意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授课的性质、前途和方向,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法实现“有意义”的目标,“有意思”则必然沦为自娱自乐的娱乐课、荒唐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意义”的目标,必须要进一步审视“有意思”与“有意义”的内涵与边界,规范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正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离“有意义”而一味追求“有意思”的教学现象,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意义”。

1.在教学主体上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9]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方向、质量和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0]。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没有做到“真知、真懂、真信”,必然也就无法做到“真用”,在教学实践中就可能走偏方向,培育出的就可能不是或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一方面要建立准入制度,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口关,确保增量队伍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学习制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强化政治学习,练好内功,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责任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鉴别能力,确立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前行。

2.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如何通过“有意思”的教学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核心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深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彻底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在课堂上教师机械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方式,不仅事倍功半,甚至会磨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讨欲望,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向边缘化。”[12]空洞的说教、口号式的宣传,从来就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深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理论性,依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深刻剖析来吸引学生,依靠深刻的思想理论与严密的演进逻辑来启迪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说理”建立在对“事实”的具体分析与客观评价之上,要善于通过用实例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历史说话、用对比说话来引导、征服学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以真理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诠释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勤于关注最新消息、关心社会热点,善于把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入到教学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有效引导学生获得客观、理性的认知,从而自觉增进政治认同。

3.在教学保障上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和服务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有意义”的轨道上前进,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严肃认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4],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管理格局和服务机制。一是要严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纪律。理论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要有政治纪律。高校相关主管部门要旗帜鲜明地明确政治纪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一定的干预,明确干预边界、量定干预内容,要通过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座谈会等渠道和途径及时准确掌握课堂情况,确保课堂上不出现杂音、乱声。二是要从服务管理的高度来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评价”为主,并把学生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各种奖惩晋升关联,客观上增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追求教学“有意思”的动力。合理评估教师教学中“学生评价”的作用,要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侧重于一种价值观认同的“成人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要求的“成才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的“有意义”评价权重,建立专业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复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理论课意义政治
一件有意义的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