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内涵与课堂结构的现象学阐释

2019-02-22谢亚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真实世界现象学语境

谢亚洲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课堂,而且也是一个培育健全人格,让学生通过为民族和国家作出贡献而实现自我价值和抱负的课堂。这对我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才能建设这样的课堂,建设这样课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应该具有的课堂内涵与课堂结构。

一、感性直观与新时代“思政课堂”的现象学经验

现象学描述的是这样一类知识,这类知识产生于对某种之前未被显现的东西的显明。让未被显现的东西显现,这是现象学方法的精髓所在——通过现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与结构的方法。通过现象学方法,我们发现“事情本身”,发现事物的本质、结构与关系,让“事实说话”——“事物”的意义也是通过一种现象学的阐释“成就”的。本文尝试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分析并阐释“思政课堂”,以让“思政课堂”本身来说话,发现新时代“思政课堂”的独特内涵与结构,找准新时代“思政课堂”建设的着力点。

首先,用现象学的“直观”体验课堂,洞察学生的先天自由领域,明确学生的“真实世界”是高校思政课堂的事实性逻辑前提。现象学最基础的方法是看和“直观”,直观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知识原则,即真正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都来自于“直观”。“非常执拗地努力查看现象,并且在思考现象之前始终忠实于现象。”[2]看或直观要求我们精神高度集中,专注地看,寻求最直接的体验,这种最直接的体验就是一种对对象的直接“洞察”。那么,关于高校的“思政课堂”,我们的直接经验和体验是什么?就此而言,有如下共同经验:担心自己的课堂教学吸引不了学生,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与思想需求,我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既追求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又追求内容和思想上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我们在思想与现实之间游走,理论联系实际,即便这样,学生似乎还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满意,抬头率不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老师与学生不对等的教学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自己的课程期待。

在此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都有一个属于自身的先行筹划,对其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一种自己的领会和理解,明白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领会把此在之在向着此在的‘为何之故’加以筹划。”[3]筹划源于对世界的领会,本质上是一种期待。期待展现了一种基于“真实世界”而来的先行想象和寻视去远活动,是年轻灵魂对新事物的美好想象。先行想象使一些重要的事情变得“切近”,也许该事情离学生在距离和时间上遥远。“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寻视去远活动揭示着‘真实世界’的自在存在,而这个‘真实世界’就是此在作为生存着的此在向来就已经依之存在的存在者。”[4]“真实世界”是人之生存的根据和依据,“真实世界”先天告知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事物。“真实世界”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伦理性。“真实世界”其实是学生的先天自由领域,这个“先天领域”构成了人自身在时间上的统一性,使个人意志与自由的生命权力在特殊个体的生命历程中得以体现出来,因此这个“先天的自由领域”其实是一个不可剥夺的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基础。就“真实世界”作为人之存在的依靠和根据而言,它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堂的事实性逻辑前提。这就要求思政课堂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真实世界”为前提,以“真实世界”作为课堂建设的出发点,建设尊重学生“真实世界”的思政课堂。

现在的问题是,对大学生而言,这个“真实世界”的具体内涵(具体体验)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发现学生的“真实世界”?“真实世界”总是处于一种“显”与“隐”的游戏中,是在人的无意识的行为和语言中显现的。事实上,学生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世界”是什么,但却总是接受真实世界的支配并根据“真实世界”来行动。“真实世界”为个人无意识制定一种“方向”和“目标”,这种方向和目标在“筹划”中显示出来。“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及先行掌握构成了筹划的何所向。”[5]因此,在关于“何所向”的话题中无意识地显现着“真实世界”。根据现象学的方法指引,本人与3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以下两个“话题”中来发现“真实世界”:一是从学生的先行想象中发现“真实世界”,谈论的话题是“想要什么样的思政课”,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暗含着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二是从学生的寻视去远活动中发现真实世界。谈论的话题是“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暗含着自我筹划。关于第一个主题,学生都有一种课堂期待,主要包括:第一,希望课堂是一个公正的课堂,不要因为有学生平时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主动联系而给该学生以高分,不要因为课堂之外的东西来影响课堂的公正;第二,希望课堂是一个能引起思想共鸣的课堂,希望老师能给实际热点问题以精准的理论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内容;第三,希望课堂是一个充满价值认同感的课堂,希望老师拥有自己的思想风格,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老师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要含糊其辞或不敢亮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听着过瘾,而不是一头雾水。这也就是说,课堂不是一个社会之外的宁静之地,而是一个批判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思想阵地;第四,希望课堂是一个能引发情感融合的课堂,希望老师能在思想分析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情感。关于第二个话题,大多数同学都想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但一谈到实现人生目标的现实困难和个人的艰苦付出,一半左右的同学都不是很自信,少部分同学把实现人生目标的困难都归结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其它外部因素影响。以上的几个回答其实显现了学生们的“真实世界”,但要阐释“真实世界”的本质与结构及其对“思政课堂”的建设意义,我们还是要通过现象学的范畴直观来发现思政课堂的内涵与结构。

二、用“本质直观”来发现新时代“思政课堂”的课堂内涵与课堂结构

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就是让我们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发现事物的一般本质与结构。这需要深厚的现象学训练,不断变换实例,创造一个奔流不息的意向体验之流,使自在自明的“客观世界”呈现出来,从而发现事物的一般结构与本质。

那么,结合与“真实世界”有关的话题,我们究竟能从这些话题中能发现哪些课堂内涵与结构。就第一个话题所及而言,公正为什么是学生的首要课堂诉求。这里,我们变换各种公正与不公正的实例与经验,我们发现这本质上是一种内在诉求与外在社会承认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学生内在的个人追求与社会的公平裁决和公平对待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现象学的经验理论,我们发现“任何经验都有自己的经验视域”[6],“视域就意味着在每个经验本身中,本质上属于每个经验并与之不可分割的诱导(induktion )”[7],这个“诱导”是指在原发生存经验中我们已经事先领会了的某种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整个国家的价值诉求发生了变化,同时国家的价值诉求也影响社会风尚,公正成为了“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诉求,由此人的生存论境遇也发生了相应转化。在此意义上,“新时代”成为了一种存在论解释学前提,同时也为一种新的存在论解释学成为可能,为当代中国的存在论解释学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正是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经验“视域”,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提供了一个“在先”的视域背景。“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8]“新时代”本质上是作为“在先”的世界视域。以这个视域为前提,“真实世界”通过筹划及其意义展开,因为“在对世界的每一领会中,生存都一道得到领会,反过来说也一样”。[9]正是基于对“新时代”具有世界意义的事先领会,公正成为筹划的“何所向”和意义的“之所在”。新时代作为“在先”的世界性背景,它启示并激活人的心灵与行动能力,并调节和引导现实社会生活。在此背景下,维护公正其实就等于维护人和事物的意义。因此,“公正”是高校“思政课堂”的时代性内涵,“课堂公正”是课堂建设的首要标准,思政课堂应该具有一种“内在诉求——外在承认”的课堂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要建设公正的课堂制度,维护课堂本身的严肃性。以公正的制度来维持世界(新时代)和学生之间存在论意义上的原初关联,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在此原初关联的基础上生发出来。

思政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基于语言、行为和思想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一种广义课堂……它关注的重点是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与行为。”[10]不同于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有明确的“在先的”社会历史语境。根据现象学的经验视域理论,“新时代”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明确的社会历史语境(在先的视域),这给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提供了共同的语境基础,同时也使交往的纵深发展和更高理性层面的共识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一种“好的秩序”成为可能,有助于“个人-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合理化发展,有助于个人(学生)人格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对语境的明确造就了一种秩序。依靠这种秩序,交往参与者对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行为语境的不同因素进行归整,并把它们与先前分析的生活世界中的实际行为语境结合起来。”[11]通过对语境的归整,主体能够对规范和制度体系本身进行切身性的反思与论证,把自己的交往行为建立在规范的普遍有效性之上,能辨识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价值与意义,形成合理的自我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明确语境才能创造秩序,推动人的社会化进程,建立健全个体的自我人格同一性。明确“新时代”这一社会历史语境是思政课堂的语境前提。

第一个话题所及的第二个方面其实涉及了在“新时代”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下交往的合理性问题。交往的合理性在于“言语者要求其命题或实际前提具有真实性,合法行为及其规范语境具有正确性,主体经验的表达具有真诚性”[12]。“思想共鸣”要求老师讲授的内容不但是真实可靠的,而且要在更高的思想与理性层面达成共识。与自然科学的“真实”不同,思想领域的真实更多是通过社会和历史事实来加以证明的。不断变换实例,我们发现这一现象学经验有以下基本结构:学生—教师—思想—社会(历史)。与科学研究的真理生成模式和传播方式不同,高校“思政课堂”的真理生成模式与传播方式必须要有“社会(历史)”的印证,使理论具有说服力,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天马行空,要用理论分析具体社会热点与历史争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立课堂的真理生成与传播模式,使学生真切感受课堂理论讲授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内容的真实性是课堂的真理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种“学生—教师—思想—社会(历史)”的真理生成模式,建构一种“学生—教师—思想—社会(历史)”互相渗透和相互作用的课堂结构。

“价值认同”要求老师能根据“在先”的社会历史语境和制度规范体系来正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明辨是非、敢于亮剑,拥有政治担当。根据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分散利用和操纵事物及事件的能力,与主体相互就事物和事件达成共识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13]教师讲授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个人行为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合作”行为——达成共识的能力。明确语境会创造秩序,思政课堂不同于其它专业课堂,有自己明确的语境。“新时代”作为我们共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为思政课堂提供了明确的制度规范体系。教师个人行为受“新时代”的语境所规定,要使思政课堂形成了明确的课堂精神——基于共同语境的价值认同。同时,教师主体要有使课堂达成共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领会“新时代”这一社会历史语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把这一语境构筑为明确的“在先的”课堂语境(操纵事物及事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课堂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如果老师缺乏把控和操纵课堂的能力,“新时代”语境和学生思想价值认同之间就建立不起一种同一性关联和价值认同,思政课堂就不能创造自己独有的课堂精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和传播。没有课堂精神的课堂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变换实例,比如有把控能力和课堂精神的课堂(抬头的学生)和死水一潭、照本宣科的课堂(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我们发现教师这一主体对语境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老师要运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创造一种与“新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独特的课堂精神。“‘新时代’语境→教师主体→学生”逐步强传递关系的建立是思政课堂的关键所在,是思政课堂的价值传播模式。积极正确的课堂精神是思政课堂的价值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新时代’语境→教师→学生”强传递关系的价值传播模式,建立一种“‘新时代’语境→教师→学生”强传递关系的课堂结构。“情感融合”要求老师的讲授新出心声,真诚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就是说,老师必须真诚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自己信,学生才能信。同时也要求老师真诚而平等地面对学生,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机制。这本质上是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种平等、真诚和合理的“主体-主体”结构,这一结构保证了真诚的课堂情感的形成。真诚的课堂情感是新时代思政课堂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平等、合理的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主体—主体”课堂结构。

运用现象学的经验,第二个话题所揭示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自信(个性)的缺乏和自我同一性发展不充分。我们首先是人,也为人父母,设身处地地想,不断变化实例,我们发现好多学生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困难而影响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家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兰州大学的本科生有一半左右来自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很多学生都需要各种奖助学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学业。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我发现来自很多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自尊心强,不善于展现自我,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思政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论断自己的同一性。”[14]个性发展是社会化的基础。“一个非强迫性的自我同一性模型比那种从道德角度排外式发展起来的自律模型更丰富,更雄心勃勃”[15],而且更容易接受社会规范,更容易社会化。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开放平等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参与课堂理解过程,通过课堂参与,学生才能形成恰切的自我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论断自己的同一性,与外在的制度和社会规范系统达成和解,奠定个人社会化的个性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打开自我,展现自我。运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不断变化场景,我们发现这里蕴藏着一种“课堂文化—主体参与—个性发展—社会化”这样的课堂育人逻辑。“新时代”更加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强调一种开放平等的社会环境。开放平等的课堂文化正是新时代思政课堂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建构一种“课堂文化—主体参与—个性发展—社会化”的课堂结构。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建设”的着力点

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结构,应从以下方面加强课堂建设。首先,构筑“新时代”课堂语境,创造课堂精神,形成课堂势能。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最新变化和新帝国主义秩序体系的内在权力机制,明白当代国际国内大势,深刻领会“新时代”的基本精神和思想内涵,提升课堂的把控和操纵能力,从而使“新时代”成为一种思想上的强势能。第二,建设“公正课堂”,形成课堂信任,使课堂本身成为学生领会“新时代”精神的场域。教师应建立健全课堂制度,维护课堂本身的严肃性,公开公正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三,建设“思想共鸣的课堂”。教师要紧跟时代与社会热点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阐释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打开学生的思想眼界,培育学生的政治理论思考能力和社会辨别能力。本人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要求每一个学生用3分钟“讲一个党和国家的好”,并结合课堂学习在理论上加以阐明。同学们发现,说一个“好”容易,但要从理论上阐明这个“好”不容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从理性层面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形成一种真正的理性共识和思想共鸣。第四,建设能呈现学生“真实世界”的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堂,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回归自我,构建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本人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一是用“精彩5分钟”让学生展现自我,认识自我,树立学生自信——自信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动力。我告诉学生,这5分钟是属于你自己的5分钟,希望你们把这5分钟变成你展现自己的舞台。在此鼓励之下,学生们积极踊跃,不但表达了对自己的自信,也表达了对民族、对国家的自信。在每个学生演讲结束之后,我尽量准确客观地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就我的评价进行简短的评价,通过这种双向评价机制,同学都对自己的真实表现形成了理性而准确的认识,不卑不亢,能自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是“讲一个美好故事或铭记一个美好瞬间”,让学生发现自我、回归自我。我告诉学生,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一种达至美好事物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那怎样才能做到不偏不倚,那是因为我们坚持对美好事物(比如正气、善良等)的追求。我会让每个同学讲一个自己曾经经历或铭记在心的美好事物,这个美好事物可以是一种由某种帮助而来的感动,也可以是回眸一笑的意会,也可以是夕阳西下的景象,也可以是海市蜃楼,也可以是某种铭记在心的痛苦经验,也可以是和家人田间劳作的场面。我告诉学生们,希望通过这次讲述,把这份“美好”铭记在心,当自己懒惰、沉迷于网络或快要堕落的时候把它想起,到时候这份“美好”不但激励你,而且告诉你好多东西。铭记“美好”能让学生不忘根本,发现自己的良知,懂得坚守正道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 语

“新时代”有新气象、新思想、新战略、新气魄、新风尚,新的社会风尚与社会文化催生新的精神气质与个人追求。在此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之下,学生的“真实世界”可以得到时代的回应,学生更加注重个体的社会承认,追求社会正义,学生的各种个人诉求可以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寻视去远活动付诸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先行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来,建立现实学习生活世界与先天自由领域(真实世界)之间的决定性关联。为此,高校思政课堂应该回应“新时代”的时代要求,明确“新时代”思政课堂应该具有的课堂内涵,构建“新时代”思政课堂应该具有的课堂结构,迎接学生“真实世界”的时代性表达,实现课堂育人环境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新时代”构建新的自我同一性,实现学生人格和思想政治意识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真实世界现象学语境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参麦宁肺方治疗22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临床使用研究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分析输尿管软镜手术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的必要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