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019-02-22张世超高学博
张世超 蒋 峰 高学博 崔 贞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高校体育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还要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效体育社团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方式,通过文化宣传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强化体育锻炼意识,促发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不断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对此,教师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组建高校体育社团,通过集体效应,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发挥出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社团的综合概述
高校体育社团依托于高校专业性与学术性,为了满足体育需求和体育生活化要求而构建的非正式性群体,在实际运作中,属于一种目标性与规范性的互益性组织,归类到非盈利组织范围内,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公民社会组织。
1.1 特征分析
一般而言,高校体育社团的形成主要是由体育项目特长生发起,先期建设阶段是以民主方式推选出社团领导,邀请相关指导教师,一旦发生成规模后,通过团委注册进行相关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社团内部成员分工明确,并拥有十分规范和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无论是社团干部还是社团成员在进行工作中,均为义务服务,服务和被服务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凸显体育社团公益性组织属性。
1.2 类型分析
从高校体育社团的实际运作方式来看,主要以单项运动形式为主,可以将高校体育社团分为篮球体育社团、足球体育社团、乒乓球体育社团等,还包含与单项体育运动对应的裁判社团。从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上看,可以分为自发性体育社团与学校管理性体育社团,学校管理性体育社团包含教师兼职与教师专职领导等两种类型。而自发性体育社团内部设定社团名称和主要负责人,但是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乏专门教师进行指导,从这一点上看,学校管理性体育社团相对比较正规,无论从规模和管理效率方面都比较优秀,安排专门教师进行社团财务、业务和日常活动进行管理,财务制度、奖惩制度以及管理制度较为完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体育社团,都离不开相关教师的指导,这也说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高校体育社团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2.1 形成自主意识
高校体育社团的建立和运行,有利于学生体育自主意识的形成,构建自我体育观念,站在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上,以自我意愿和兴趣,自觉参与到体育社团中的体育活动中。在高校体育社团中,可以发挥出集体效应,学生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促进个性与自我性体育观念发展的同时,提高体育锻炼效率,强化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而为终身体育提供必备条件。同时,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基础上,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下,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营造积极和谐的体育锻炼氛围,实现学生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双向发展。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学生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提升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的基础上,从简单的兴趣发展为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2 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在参与高校体育社团的过程中,借助社团活动,可以直接与社会接触,使得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对内外联络均由学生自主负责,教师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使得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加强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针对资金筹集方面,对学生挑战性较大,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在不断实践中,意识到体育项目的价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社团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不断考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现阶段,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学习的双重压力,日积月累,当学生无法承受这一心理负担时,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从这一层面上看,利用高校体育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高校社团集体中,学生们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分享,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缓解学生由于困扰或是压抑而形成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这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3.利用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
3.1 联系体育教学,形成联合效应
为了发挥出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致力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将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教学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体育社团和体育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联合效应,共同作用,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课下时间,无法达到体育教育要求。对此,以教师为主导,将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教学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课内外结合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组建体育社团,发挥出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扩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切实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发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培养体育骨干,为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高校体育社团每年都会招收新成员,课外开设体育技术辅导,教师要加强对社团管理和运营的指导,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扩展体育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3.2 丰富社团内容,开展体育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体育活动,以娱乐性为主、竞技性为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改变原有的活动内容的,降低体育竞技运动难度,使得体育活动更加大众化和普遍化,提高趣味性,增加整个活动的活跃性和高效性。同时,在组织体育活动的同时,教师和社团干部要考虑到学生运动欲望和运动需求,在符合时代潮流的基础上,配合体育教学内容,通过活动开展,宣传健身知识和健身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社团的体育活动开展,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接社会体育活动,使其反映出地方文化特色,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要将体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校间的活动交流,为高校体育社团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形成社团品牌文化,关注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而对学生形成终身影响,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3 加强社团管理,扩展资金筹集渠道
无论是自发性体育社团还是学校管理性体育社团,都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不仅教授学生运动技巧,还要参与到高校社团管理中,帮助社团干部快速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社团内部管理体制,结合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制定和更新管理制度和相关行为准则,约束和指导体育社团内部成员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概念的灌输。以此为思路,教师要将体育社团融入到体育教育管理系统中,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动态化管理,遵循自由与集中结合的原则,激发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发性,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我锻炼的权利,而集中性主要表现在有计划有目标的制定体育社团活动计划,根据活动计划进行活动组织与开展,提高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同时,为了发挥出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对体育社团的资金投入,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观众多、范围广以及宣传效果好的优势,积极联系社会企业进行赞助和投入,使得外部资金成为高校体育社团主要经济来源。加大对社团经费的控制和管理,引导学生发挥出社团的优势,使得高校体育社团朝着市场经济化发展,组织特色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联系体育教学,形成联合效应,丰富社团内容,开展体育活动,降低体育竞技运动难度,使得体育活动更加大众化和普遍化,提高趣味性,加强社团管理,扩展资金筹集渠道,使得外部资金成为高校体育社团主要经济来源,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