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2019-02-22魏佳
魏 佳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1.混合式学习模式概述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在适当时间,借助多种学习工具,将网络化学习资源充分融合,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之下,逐步优化学习过程。因此,混合式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高分子材料课程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更加能够改善这门课程的教育功能,加强教学时效性与全面性。在借助了网络资源后,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2.在网络平台中构建高分子材料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流程
2.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环节是在网络中寻找适应本节课程的教学资源。由于在网络中的可应用信息较多,但并非所有信息都契合本节高分子材料课程的关键内容。因此,需要教师甄选其中可利用价值更高,对于教材知识点补充效果更强,与本节课联系更为紧密的学习资料。部分学习资料也需要进行简单的修改,以便增强课程适应度。然后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相关学习资料上传于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下载和使用。在相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补充学生的预习时间。在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程关键知识点后,对相关理论内容熟识度更高将有助于增强高分子材料这么课程的教学质量。而这种带有明显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学习资料,也是授课教师的开发重点,是课程准备环节的重中之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查找高分子材料知识点的相关学习资料,诸如“高分子材料”这种具有微观、抽象特性概念的建立,可结合宏观实际具体物质进行类比,又如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反应与小分子化学反应的不同之处,可梳理其特征进行对比,而带有明确学习任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能够理清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对化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达到课程讲授前的知识和规律总结,为后续教学环节进行铺垫。
2.2 课堂应用
利用网络平台预习之后,学生对于本节高分子材料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认知。课堂教学时间可以采取“资源+活动”的模式开展。对于部分便于掌握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由教师设置相关问题,列出既定提纲,在小组讨论中逐步理清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由小组讨论演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活动,辩证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知识点遗漏,或者完全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需进行一定的补充,讲解本节高分子材料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辅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体系。而对于部分较难理解的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知识点逻辑关系。诸如问题设计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具有哪几个特点”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也是充分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关键所在。
在实验课程中,实验前可随机从每一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介绍本次实验的原理、目标、步骤、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对于部分验证性的实验课题,也可以让学生阐释实验中可以产生的实验现象,并列出反应式。也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问题,然后再进行实验。例如:相关问题可以设置为:在聚合方法中,溶液聚合与乳液聚合的试验体系、聚合机理有何不同之处? 同时,需要围绕实验课程的现象展开讨论。例如,人工琥珀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合成实验。实验结束后,需引导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总结实验现象的成因,在依据实验原理明确材料产生气泡等缺陷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断触及相关知识的盲区,增强了对于高分子材料知识点的关注度,有利于在辩证思考中逐步增强对于该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材料化学学科精神乃至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课后强化
为了拓展有限的教学时间,为高分子材料课程扩增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将部分探讨内容留到课后。而延续性更强的高分子知识点研讨,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开展。借助社交媒体,诸如QQ 或微信群等软件功能,将课堂内没有完全梳理清晰的关键知识点进行反复讨论,能够让高分子材料课程本身的延展度更为广泛,且可以融入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辩论热情,在积极的讨论中寻求真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于高分子材料环保理念的反思,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设置相关问题“高分子材料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哪些处理办法”。此外,可以在网络平台讨论中由学生提出部分实验内容的设计构思,由所有学生共同讨论该项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弊端,从而总结实验方法和规律。诸如苯乙烯单体活性较高,可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聚合,不同聚合机理下的引发剂、引发条件区别是什么等等,均可以作为探讨内容,以预期实验目标和反应条件为话题中心,不断形成对于高分子材料这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规律性总结,形成更为清晰的实验思路。在线交流模式能够增强高分子材料知识点的课后延伸,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优势。
2.4 自我检测与总结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可以拓展出学生自我检测的教学模块。教师将本节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讲解后,通过设置关联知识点的题型,在线测试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自我检测完成后,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总结,从而明确更为详尽的教学计划,辅助学生找出自身的理解偏差或思考误区,增强高分子材料知识点讲授方向与学生理解能力的契合度,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改善教学计划的适应性。
3.高分子材料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开展效果评价
3.1 评价对象
本研究以本校2015、2016 级材料化学专业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课程为《高分子材料》,此课程均在大三第一学期进行,两个班级在前两年所学习的基础课程一致。在课程初始阶段进行了简单测试,两班级学生考试测评成绩较为接近,可以进行对比研究。A 班采取传统教学模式,B 班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实践时间为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两班级学生进行考试测评,验证两班级学生对于高分子材料课程中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两种方法,对A、B 两个班级学生的高分子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动力进行评价。一方面,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以终结性评价为依托,在期末测评考试中对比两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于高分子材料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录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 x2 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证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3.3 对比结果分析
通过终结性评价能够发现,A、B 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评成绩差异性较大。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及总分,B 班学生的考评成绩均高于A 班学生。A 组学生期末考评成绩中平均得分分别为:判断题(16.7±3.2)、选择题(12.3±6.2)、简答题(19.8±2.1)、计算题(15.6±3.2),总体得分中位平均值为(64.4±8.9)。而 B 组学生期末考评成绩中平均得分分别为:选择题(23.1±2.2)、填空题(20.3±3.2)、实验题(23.5±1.2)、计算题(22.7±3.2),总体得分中位平均值为(89.6±5.2)。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证明混合式学习模式具有更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另外,通过不记名投票对B 班级65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学生均参与了关于高分子材料教学方法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反馈信息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感受更为良好,学习动力更为充沛。多数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文献检索能力、加深知识点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合作学习效果。认为教学方法有效的学生多余感觉一般和无效的学生,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证明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的适应性较强。
4.结语
综上所述,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总结与思考。借助网络资源和平台,搭建预习、复习、知识延伸与拓展的便捷通道,更加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是改善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积极策略,值得推广。在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课前准备、课堂应用、课后强化、自我检测与总结等教学环节加以设计,从而加强混合式学习模式与高分子材料课程的适应性及链接性,进一步获得学生的认可,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的目标,优化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质量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