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扶贫”如何“扶志”
——以漾濞彝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为例
2019-02-22刘俊双张中近
刘俊双 张中近
(大理大学 云南 大理 671003)
0.引言
十九大召开后,我国把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一个新目标。扶贫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扶贫依靠党和政府,而脱贫则依靠贫困户。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扶不起”。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相关论述:张蓓认为扶志是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扶志可以催生精准扶贫的思想动力。扶志即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要淡化贫困意识,形成脱贫愿望、增强脱贫信心并树立脱贫斗志。[1]孙洪山说道:扶“志”是基石。把“内因”激活起来。“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2]牛震认为:扶贫更要扶志,输血更要造血。[3]目前学术界已经意识到了贫困户的主观脱贫意识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扶志”可以把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激活其脱贫的内因。笔者在对漾濞彝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的成效调研期间,发现该县通过“扶志”的方法,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漾濞彝族自治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东与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毗邻,西与永平、云龙二县接壤,南交保山市昌宁县,北连洱源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以彝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区,共有彝族、汉族、白族、回族等 13 个民族。2017年末总人口 105926 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彝族占总人口的49.8%。漾濞彝族自治县核桃产业在全县占据重要地位,早在3000 多年前境内就有核桃分布。漾濞成功注册了“漾濞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荣获“中国核桃产业龙头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全国质量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等殊荣。[4]漾濞县虽然核桃资源丰富,可依然是贫困县,县扶贫办的施组长向我们介绍了漾濞县的贫困情况:“漾濞县是我们云南省93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滇西边境片区’、大理州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实施重点区域之一。从1985年的时候,建县开始,漾濞就是贫困县,现在我们全县有两个贫困乡,24 个贫困村,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总共是有4036 户,15096 人,困率是19.9%。”[5]
1.扶贫“扶不起”的原因
漾濞县的贫困状况为何会如此严重? 在扶贫的过程中为何会遇到“扶不起”的问题?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法分析了几点原因:
1.1 贫困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注重集体意识、团结互助、吃苦耐劳、重义轻利、以孝为重等思想。然而,部分彝族人民却在生产生活中过分的讲究哥们儿义气,喜欢饮酒、好客,请客吃喝情节严重。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饮酒。奢办丧事等行为也将彝族社会的财富耗费大半。[6]农业是彝族祖先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部门,彝族祖先吃苦耐劳的道德价值观自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因而部分彝族人民具有依赖性和滞后性的心理特征,进而导致彝族人民普遍缺乏进取精神。由于彝族人民没有将这些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导致二者相脱节,所以贫困问题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1.2 贫困户自身脱贫的愿望不强烈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仅仅满足于基本温饱的物质需求,对于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较弱。而且受代际贫困的影响,部分贫困人口守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面对脱贫问题时,贫困人口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等、靠、要”的心理普遍存在。
施组长在为挂钩帮扶对象进行帮扶的时候就遇到过真实的案例:我们县的上一任的组织部长,在2015年的时候给他挂钩的那个帮扶户买了11 只羊,2016年春节后进行走访后发现剩了9 只,后来问他哪去了,结果在房顶看到了腊羊肉,被他给腊了吃了。2016年年底再去回访的时候发现就剩下5 只了,问他另外4 只去哪里了,贫困户说没钱,我把他卖了治病了。我们不害怕因病因学致贫,最怕因为自身原因致贫的,特别麻烦。[7]此现象就是贫困户自身脱贫意愿不够强烈导致的。部分贫困户滥用国家的扶贫资金,拿着扶贫的资金却没有做脱贫的工作。极少数群众滋生“等着扶、躺着要、靠穷吃”思想,脱贫难、返贫高的潜在风险突出,贫困问题只会越拖越严重。
1.3 部分贫困户过分依赖扶贫政策
还有少数群众过分依赖政府的扶贫政策。责任一体制的扶贫政策反到滋生了部分贫困户的依赖思想。一味地依靠扶贫干部的帮扶,产生“对我帮扶到底、贫困光荣”的不良思想。施组长列举了一个案例:我们县的一个扶贫干部,在赶集的时候说是叫贫困户下来,给他点钱,他的米呀面呀没有了,叫他下来买,结果呢这个贫困户说,那你就买好给我送上来嘛反正你也是要上来的。[8]这种现象就是贫困户自身不思进取导致的。部分贫困户不断拿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扶资金供自己享乐而不用于发展生产。这种思想的滋生导致扶贫工作遇到瓶颈。
2.漾濞县“扶志”的路径
针对以上致贫原因,漾濞县根据县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旨在激发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适合漾濞县实际情况的“扶志”的路径。
2.1 坚持全员参与,全面动员贫困户
在精准扶贫领域内,“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一直是我国政府的追求。而社会动员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资源。资源包括实物资源、文化符号、社会关系等。其中,作为一种意义体系的文化符号具有和实物资源一样的动员功能。这些文化符号体系包括党的扶贫政策、领导人的扶贫思想、乡村致富典型、乡风、法定扶贫纪念日。[9]漾濞县充分运用了这种文化符号资源,提出动员贫困户脱贫的措施:
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结合开展“转走访”,逐户发放《扶贫政策宣传手册》、《脱贫攻坚政策100 问》等,对文化水平层次相对较低的群众特别是不识字的群众,进行现场讲解,讲明白、听透彻,入心入脑。通过“三下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生活方式,培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群众主动脱贫意愿和内生动力,消除贫因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思想脱变。[10]
思想贫困才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漾濞县贫困群众的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严重。因此扶贫要先扶意愿,通过宣传引导全面动员的手段,鼓励贫困人口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念和意志,从根本上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逐步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达到“扶志”的效果。
2.2 组建驻村工作队,潜移默化影响贫困户
为了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11]高满良也在其文章中提到过:驻村工作队可以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准确解读和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县相关扶贫开发和强农惠民富农政策,努力使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观点、最基本的事实入脑入心,真正让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12]为此,漾濞县认真贯彻落实了驻村工作队政策:
县级部门选派20 名优秀科级领导到乡(镇)任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抽调430 人组建65 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全面实行县处级领导挂乡包村及干部职工“4321”包贫困户制度,中央和省州县共3185 名干部,重点结对帮扶4036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形成县处级领导挂钩贫困村,县级部门包村,全县干部职工帮户的全覆盖挂包帮扶格局。[13]
驻村干部工作在基层一线,是贯彻落实扶贫政策、搭建良好干群关系的桥梁。驻村工作队的下派不仅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而且会牢牢保住脱贫的成果。新时期新任务,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驻村工作,有利于加快脱贫步伐。
2.3 坚持产业优先,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动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最有效、最根本的脱贫措施。[14]产业扶贫可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15]漾濞县坚持产业扶贫优先,改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此,具体制定了以下政策:
发放产业发展补助资金。针对贫困户产业发展薄弱,缺乏产业发展启动资金等情况。在县财政十分困准的情况下,每年由县级统筹安排帮扶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200 万元(占财政收入的近10%),对深度贫困户原则上每户补助产业发展资金5000 元 (县财政补助4000元,帮扶个人筹措1000 元),一般贫困户每户补助产业发展资金3000元(县财政补助2000 元,帮扶个人筹措100 元),指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发展脱贫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产业,为其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16]
漾濞县的贫困是代际贫困,永久脱贫才是真正脱贫。因此发放产业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保证贫困户收入的持久性,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4 改变传统文化陋习,倡导客事从简
漾濞县是彝族自治县,彝族人口较多,因此受到的部分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前面提到的过分提倡尊长重孝,奢办丧事,在农村出现客事铺张浪费的情况尤为严重。漾濞县通过移风易俗等村规民约鼓励群众去除陋习,具体实施办法为:
针对当前农村群众爱攀比,客事铺张浪费等现象,制定出台《漾濞县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工作方案漾濞县移风易俗客事从简投诉举报处理办法(试行)》,把移风易俗客事从简纳入村规民约,指导督促成立自然村红白理事会,明确移风易俗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建立起群众日常监督机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社会风气得到有效净化。移风易俗工作经验在全州推广,并在人民网、《云南日报》等媒体刊播和新华社、《中央领导专供》、《云南领导专供》内登载。[17]
漾濞县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帮扶和贫困户脱贫意愿提升的作用下,漾濞县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扶贫需“扶志”。
3.漾濞县“扶志”的效果
目前,通过一系列扶志的政策,漾濞县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据施组长介绍: 现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总共是有4036 户,15092 人,按照我们当地的情况,贫困率是19.9%,2014年以来呢,通过我们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呢,2014年退出了2838 户,10838 人。到现在还没有退出的有1198 户,4254 人。通过后面推出之后呢,贫困率是5.3%。从2014年开始,大量的贫困人口从这个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脱贫成效还是比较明显。[18]
3.1 全面动员见成效
县里动员贫困户行动起来反贫困,鼓励贫困户自食其力,通过发放产业补助资金、小额贷款等政策,激励贫困群众脱贫,充分调动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也确实取得了成效。在石门关景区经营农家乐的一户村民就是受到这种鼓励机制脱贫的:
我是2017年8月开始在石门关景区附近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和我老岳母合作的,我出钱,我岳母出地,办农家乐时一共花费了14 万,贷款了五万,其他的是向亲戚筹借的,现在已经全部还清。每年的毛收入约十万。[19]贫困户受到鼓励后积极摆脱贫困的状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脱贫而努力。
3.2 发展产业稳脱贫
漾濞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培养农村的“造血功能”,采用“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方法发展产业。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由于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范围广、时间长、就业岗位多,能够为不同年龄层次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因此贫困户可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工资性收入。[20]据李镇长介绍:目前依托石门关发展农家乐,始于2007年,主要是基于旅游才有收入,现在农家乐有19 户,2017年收入200 多万——这是旅游局的数据。光明村有约六十人在景区工作。收入平均工资约2200 每月。收入最低的有1200 每月,最高的每月10000 元。[21]
石门关景区的辐射作用已经成功地带动了周围村庄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发展种植业也成为了全县脱贫的重要环节。漾濞县充分利用了核桃种植的优势。漾濞的古树核桃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核桃产业为全县带来了乐观的经济效益。笔者向李镇长了解到:去年卖出了村里一些核桃树的采摘权。最高价的卖到了297 元一公斤。全镇有100年以上的古核桃树33570 棵。最大树龄1160年。目前在探索给核桃树分等级售卖。去上海拍卖的核桃收入按照农户20%+包装20%+村上60%分成,两年村里获利约21 万。[22]
推动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契合是漾濞县脱贫的秘诀,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不仅实现了当前脱贫,而且保障了贫困户长期脱贫。为贫困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途径,也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3 提升能力促脱贫
针对不适合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县里为其制定了劳务输出的扶贫政策,因为,外出务工的收入是最稳定的。漾濞县通过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脱贫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施组长介绍:2016-2018年,人均接受培训1.5 次以上。培训的项目包括实用技能、职业技能培训等。上海工商联对口接收、相关的数据都有记录。[23]这部分通过技术培训外出务工的已经基本完成了脱贫任务,务工的工资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现成为农民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
漾濞县采取了多种途径共同脱贫的策略,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帮扶,让贫困户在脱贫的路上无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其脱贫的积极性。
4.小结
脱贫的主体是贫困户,因此贫困户的主观意愿在脱贫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漾濞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就是贫困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果。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客观条件具备了,并不代表就能达到人们预定的目的,这其中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24]“扶志”就是激发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扶志就是坚定精准脱贫的信心。脱贫需扶贫,扶贫需扶志。漾濞县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的方法对于我国目前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起了到了的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