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有效途径

2019-02-22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马 松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发展

自2004 年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以此为契机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是对之前有关政策主旨的升华。2017 年12 月4 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教党〔2017〕62 号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2019 年3 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4]

在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各学科、各专业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

二、大学语文渗透思政教育元素的优势

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大学语文的功能一般被认为是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现在,大学语文又多了一个思政教育功能。事实上,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语文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语文教材大多精选中国古典诗词、中外小说、优秀散文以及故事性强的教育文章,这些教学内容大多蕴藏着丰富有趣的背景故事,在教师的引领讲解之下,很容易能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在潜移默化中承载着“载道”和“化人”的功能,也就是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大学语文与思政课具有文化共通性。二者都属于人文性课程,文化性是它们的共性。譬如教师在讲解杜甫诗作时,就会不自觉地提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责任担当精神。这样,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也在润物无声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了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同心圆。

一直以来,语文课程都在发挥着思政育人的先天优势。只不过,在课程思政提出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对改变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状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引领,将主流价值自然融入知识的传递中,发挥语文课程隐性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预示着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概念走向了宽广的“大思政”概念。要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的理念,教师要在素养提升、方法创新、内容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

(一)育人者要先学习

全体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首先要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学习,自觉提升“双素养”,积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中,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能力的同时,点亮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其次,要注重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师在课上和课下、网上网下的言行举止和身体力行本身就是示范性的思政教育方式。因此,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和教育工作的示范性,决定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再次,高校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引导全体任课教师了解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未来发展趋势。要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坚决杜绝闭门造车,自说自画。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主阵地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全过程。

(二)精选挖掘教学内容

首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皆精选古今中外浩瀚历史文化中经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浓重的修身养性、爱国爱家等德育情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具有双向提升作用。但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或者说有些教育内容并不适合于当下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例如,我们不能不加区分地宣扬用《女儿经》去造就现代的淑女和闺秀,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用《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得金”“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作为孝道的榜样,要引导大学生在现代法制社会以正确的方式孝顺父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类别、年级的学生的文化程度和接受水平,有选择性地讲解“经典”内容,对课文中蕴含的诚信孝道、责任担当、热心奉献、爱党爱国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其次,要注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舒婷的《致橡树》可以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男女平等的正确爱情观;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张继的《枫桥夜泊》、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于谦的《石灰吟》、文天祥的《正气歌》彰显着清廉正义的凛然正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李密的《陈情表》、孟郊的《游子吟》能够弘扬孝道传统美德。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教学,挖掘作者经历和创作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自觉形成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认同。另外,有时一篇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多元思政教育元素,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思政的眼光、文学的修养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积极有利的思政教育思想。如屈原的《离骚》除了蕴含诗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也表达了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对小人嫉贤妒能的无比愤慨以及想象奇谲、感情奔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再次,要尝试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改革要在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调查的基础上,组建教材研发团队研发校本语文教材。可以围绕诚实守信、孝道感恩、勤奋学习、砥砺品行、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等相关专题,精选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潜藏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文学作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教材呈现的语文作品的目的,多篇蕴含同类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课文叠加讲授,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强化效果。这种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渗透,也有利于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堂教授、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各环节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置于知识传授之上,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语文课程的全过程,也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注入清新活力。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相统一”的教育方法,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其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动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政教育方法对语文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方法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所倡导的教育教学方法一脉相承。如《礼记·学记》中记载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理念、“教人各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的因材施教理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教学相长理念,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强调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以身作则,感染学生。《论语·述而篇》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性教育也要把握火候和时机。朱熹和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和实践要相统一。《大学》中记载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政治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高尚的至善之人。老子《道德经》所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强调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等。对于大学语文课程而言,课程思政的重要方法就是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自身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的接受程度,灵活创新地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育人中,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隐性渗透到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专业传授与思政渗透的深度融合,寓教育于无形之中,达到老子所倡导的“大道无形”的教育境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一味地理论灌输势必会让听者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参与式、讨论式等形式在课上和课下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举行成语接龙大赛。教师抛砖引玉说一个成语,然后让全班同学按顺序依次对接,并指定某一名同学将每一名同学所说的成语写在黑板上。当黑板写满后,教师和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自己的劳动成果,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成语,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并在讲解中巧妙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学生对自己说出的成语更加关注和认同。也可以举行辩论赛。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进行思考研究,设定具有一定思政元素的辩题,如“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对或不对、要不要熬夜、应不应该追星、能不能谈恋爱”等,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以及与自身相关的学习生活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共同讨论研究辩题,一起参与到抗辩的素材搜集,群策群力、团结合作,最终在激烈的辩论中对辩题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者,举行吟诵经典诗词活动。精选主题健康向上的古典诗词,创新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吟诵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尝试吸收《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形式,把古代的“飞花令”“猜谜语”“诗词吟唱”等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增加互动比拼、才艺展示等环节,在诗情画意和交流展示之中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四)处理好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大学语文一直以来本身就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在讲授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之时,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教育学生,特别是女孩子要从马蒂尔德因虚荣导致青春丧失的命运悲剧中吸取教训,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马蒂尔德复杂的人性,她虽然虚荣,但是也有诚实的优点。这样,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双重目的。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正确处理好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对今后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更加强调在专业课程中进行隐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课程依然是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理念。因此,不能将“课程思政”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政”,也不能等同于“思政课程”。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一门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那将是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误解,也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大学语文课程要很好的融入思政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在“安守本分”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传授之中以较高的教学艺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细雨绵绵滋润学生心田,才会真正发挥好语文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如果把语文课比喻成一盘菜的话,那么思政教育就好比是盐。[5]因此,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好“盐”的调味剂功能,让语文课飘出思政味,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四、结语

新时代,面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思潮,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引领多元价值观,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面临的困境。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有效路径。大学语文作为兼具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渗透思政教育元素的天然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按照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6],并在教材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等多方面进一步探索解决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遇到的难题,自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确保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培养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