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尔雅》同义词研究(1949—2019)
2019-02-22周一萱
周一萱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关于《尔雅》,郭璞在《尔雅序》中这样评价:“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1]72一语道出《尔雅》的重要地位。作为十三经之一的《尔雅》,自问世以来,便因其独特的编排体例、词义分类方式、释义对象等迅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尔雅》的研究成果一直以来收获颇丰。
新中国成立前的《尔雅》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六朝隋唐到宋,二是清代。这期间,研究者多注重文献的注疏与校勘辑佚,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晋郭璞与北宋邢昺的《尔雅注疏》,唐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与《经典释文序录》,清阮元的《校勘记》、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惠栋的《尔雅注疏校本》等。
新中国成立后,《尔雅》研究经历了十年左右的落寂期。张清常在《〈尔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罗常培老师》中写道:“中国科学院语言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乙编,收录新中国成立后至六十年代初的论文名目,这里竟没有一篇以《尔雅》为讨论专题的文章。”[2]虽然不能直接断定这十多年完全没有与《尔雅》有关的研究,但至少说明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稀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尔雅》研究才逐渐升温,关于《尔雅》成书年代、作者、释例、同义为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并且形成系列,稍显不足的是,作为《尔雅》成书基础的同义性质方面的研究却鲜有问津。1963年,殷孟伦在《从〈尔雅〉看古汉语词汇研究——批判继承中国语言学优良传统的一个实例》一文中,对《尔雅》开创性的词汇分类方法,以及编制体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并对《尔雅》同义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中同义词不但使用精确,而且数量颇多,“收录的古汉语词汇单以同义词的类聚群分这一项”就已经足够显示其价值与地位,并提出“我们研究古汉语应当重视这方面的问题”。[3]自此,《尔雅》的同义词研究才得到学界重视,不少学者开始用现代同义词理论对其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尔雅》同义词的研究获得广泛关注,40年来取得不少成果。本文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尔雅》同义词的研究状况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一、关于《尔雅》词典性质的讨论
20世纪50年代后,《尔雅》的词典性质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历来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周荐在《同义词语的研究》一书中对1945年至1990年《尔雅》词典性质的讨论进行分析,梳理出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尔雅》属于类义词典,以刘叔新[4]、管锡华[5]等为代表;二是认为《尔雅》应该为同义词典,以张世禄[6]、吕淑湘[7]、周荐[8]等为代表。
(一)类义词典
朱星在《汉语词义简析》中对同义、近义、类义等三个词义概念进行具体辨析,提出《尔雅》收录的是类义词而不是同义词的观点,指出《尔雅》的类义属性。[9]刘叔新也指出:“两千年前的《尔雅》,严格来说,还不能算同义词词典,因为它往往把意义相同和相近的词编在一组里。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关于词义、同义词甚至词的科学概念。”[4]张清常在《尔雅今注》的序言中强调,《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10]宛志文从词典释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尔雅》是以大部分的篇幅介绍名物词语,并对这些名物词语类聚群分的词典,认为“《尔雅》是一部兼收通用词语与名物词语的语义分类词典”。[11]这些学者见仁见智,其核心观念却是一致的,即《尔雅》是一部类义词典。
管锡华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对“训语与被训语”“被训语与被训语”“训列与训列”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计算出“关系训列”所占比例的情况,得出“单看词与词,也不仅仅是同义关系,也有类义关联”的结论,由此提出:“从《尔雅》词语训列之间的意义关系上看,说它是一部类义词典似乎较为贴切。”[5]在一段时间内,对管锡华的观点鲜有不同意见。李建国在其《汉语规范史略》中指出《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具有规范词汇的重要意义”。[12]胡奇光在《尔雅译注》前言中云:“《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13]
(二)同义词典
与上述观点不同,认为《尔雅》是一部同义词典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将《尔雅》断定为最早的同义词典之一,而汉语的同义词典“从来就是跟分析义类的辞书合成一编的”,因此,《尔雅》的编者在类集同义词的同时,又分别类义词。[14]张世禄在《“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中阐述道:“《尔雅》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 ‘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训释和辨析。具体来说,《尔雅》的训释方式是先将同义词聚合在一起,形成多个同义词词条,每一个词条当中再用常用词或者一般词进行释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训诂学当中的同义为训。”[6]吕叔湘先生也是此类观点的支持者,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同义词典该数中国最早的《尔雅》吧。”[7]胡明扬的观点与上述学者的观点相差无几,提出:“每一条目内类聚同义词,末了用通语中的同义词加以解释,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15]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提出:“《尔雅》是一部古代的同义词词典。”[16]近20年,关于《尔雅》是同义词典的观点的论证更加系统与科学。对这一说法有着开创性意义的是黄金贵的研究,他在《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中提出:“第一次将训诂集中到同义词研究上的是《尔雅》。它不仅是最早的集中的同义词研究,而且也奠定了古代同义词研究的基本格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101黄金贵从“按义类聚”“多词同训”“以一义相同构成同义关系”“通异名辨通别”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尔雅》的同义词典性质,更具有理据性与科学性。王建莉对此进一步补充道:“我们以为《尔雅》不是汉前训诂资料的按义汇编,而是与今日同义词研究一样,做了通同义和辨通别工作,该书从编排方法、功用等方面也符合一部词典要求,故可肯定地说《尔雅》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同义词典。”同时,总结出《尔雅》具有“一义类聚性”“同义对比性”“规范性”“按义排检性”等四种特点。[18]114周春霞在《从多义词看〈尔雅〉的同义词典性质》一文中从词义类别的角度出发,证明《尔雅》的同义词典性质。[19]
笔者认为,《尔雅》编排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同义组合,形成词条,并用常用词加以训释。单从这一点就不能完全否认《尔雅》所具有的同义属性。在这些词条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类义关系,即便是《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也无法避免。既然是同义词,就有可能属于同一类。因此,单纯凭借《尔雅》的词条分类就将其定义为类义词典并不准确,而应该抓住关键部分,即同义关系。而《尔雅》同义词典性质的确立,也推动了同义词研究的多角度开展。
二、关于《尔雅》同义词的界定问题的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汉语同义词的界定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各抒己见,出现了许多集中探讨与研究的专题性论文,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并没有形成定论,但出现了“可替换性”“义同义近说”“同一概念说”“指称同一事物对象”[20]四种主要观点,此后,学者多沿用这些观点并作一定的补充。关于《尔雅》同义词的界定在这70年间大多包含于对古汉语同义词界定的研究中。很少的专门讨论,主要见于近20年的两部《尔雅》同义词研究专著中,即姜仁涛的《尔雅同义词研究》[21]和王建莉的《尔雅同义词考论》[22],其观点可谓是对以往学者观点的总结与再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值得借鉴。
蒋绍愚从现代汉语同义词理论出发,对古汉语同义词进行界说,在其《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出:“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多数上下文中都能互换,就说明它们某一个义位的中心变体相同,就是同义词”。[23]王宁则从“训诂”角度出发,认为“义训”“互言”“对言”“连言”可作为判定同义词的材料。[24]姜仁涛在蒋绍愚和王宁的基础上,提出综合考虑四条原则的界定方法:一是“以义位为考察的基准”,认为“所谓同义是不同的词义位与义位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即词与词之间存在一个义位相同的关系就可以判定为同义词,同时排除因为语境而“形成的随文释义”的情况;二是“义位的中心义素相同”,因为词义位的中心义素“决定一个义位的义场归属”,义位中心义素的相同是形成同义词;三是“限定性因素相差不大”,即便中心义素相同,如果词与词之间限定性义素相差较大,不可能成为同义词;四是“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即“在句法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基本一致,具有基本相同的词语搭配关系”。[21]48-56
池昌海对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同义词界定作了一个总结,他将已有的观点分为“无限”式、“有限”式和“确定”式三种,在他看来,“无限”式和“有限”式都有一定的弊端,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而“确定”式对“对同义词的确定标准有了更为准确的限制”。[25]近20年,在“确定”式这一观点上,颇有建树的是黄金贵,他吸收了王力先生“一个意义”的观点并将其深入,提出“一义相同”的说法,表示“同义词是按一个义位(词义)系统横向聚合的词群”[17]44。王建莉承此观点,在其《〈尔雅〉同义词考论》中,根据古汉语同义词的一般性质和特点提出五条《尔雅》同义词界定的原则:一是“分类通检‘一个意义’的所指”,这里的“一个意义”是指词的理性意义完全相同或者主要理性意义相同。理性意义完全相同在书中多是一物异名,主要理性意义(核心义素)相同则属于一般同义词。二是“以同词类、同词性为同义的基本前提”,实词类的同义词有一个相同的词汇意义,而虚词类的同义词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语法意义,词性不同的词是不能构成同义关系的。三是“在同一义位层次上审核同义词”,即义位不同、次要义素相同不能判定为同义词。四是“在储存态下查考同义词的‘一个意义’”,储存状态下的意义表示因文献中的某些用例、词类活用、使用修辞等临时用法所产生的意义,不能作为同义词。五是“提高词义训释的准确度”,《尔雅》里的词属于上古汉语,有些词义只用于上古时期,因为年代久远,训者会借鉴文献中的“成训”而容易被“误诂”,从而构成“非同义关系”。[18]14-20
综上,对《尔雅》同义词的界定可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首先,词与词之间需要满足“一个义位”相同的条件,并且排除随文释义的情况;其次,词的中心义素相同,或者说词的主要理性意义相同,同时词的次要义素相差不大;再次,以同词类作为考察前提,实词类的词词汇意义要有一个相同,虚词类的词则需要有一个相同的语法意义;最后,词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处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词的搭配基本一致。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可初步断定词与词之间可以构成同义词关系。对于《尔雅》同义词的界定是否带有本书的独特标准,能否更进一步将其理论化,这些方面还值得继续探究。
三、关于《尔雅》同义词的形成问题的讨论
《尔雅》编者所选择的同义词的来源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上古汉语并不像现代汉语,有民族共同语,有统一的词语使用规范,因此,同义词的来源选取自然十分广泛。郭璞在为《尔雅·释诂》作注时提出:“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方俗之殊语。”[26]从中可以看出,《尔雅》同义词的来源并不单一。
《尔雅》中存在方言词是为大多数学者所认证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陆续为众多学者所提及。但有关《尔雅》同义词来源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见,而是散见于《尔雅》的综合研究中。王国维在《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中说:“物名有雅俗,有古今。《尔雅》一书,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也。其通之也谓之释,释雅以俗,释古以今。”[27]胡朴安在《尔雅之注本》中提出:“训诂之书,莫先于《尔雅》。《尔雅》者,所以通古今之异言,释方俗之殊语。”[28]黄侃在《尔雅略说》中也提出:“《尔雅》之作,本为齐壹殊言,归于统绪。”[29]另外,刘叶秋的《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版)、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胡奇光的《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濮之珍的《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赵振铎的《训诂学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李开的《汉语语言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李智明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稿》(贵州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等著作,都明确指出《尔雅》中包含有方言词。华学诚对《尔雅》同义词来源之一,即方言词研究颇深,相继发表了《论〈尔雅〉方言词的考鉴——〈尔雅〉方言研究之一》[30]、《论〈尔雅〉方言词的词汇特点》[31]、《论〈尔雅〉方言词的地域分布——〈尔雅〉方言研究之一》[32]等数篇论文,认为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有211个方言词,并将其归纳出七个战国方言地域,即秦晋、周韩郑、卫宋、齐鲁、燕朝、荆楚、吴越。
进入21世纪,学界对《尔雅》同义词来源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方言词,还有一些新发现。黎千驹在《古代汉语同义词散论》一文中提到古汉语的形成原因,以“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为例,指出同义词的来源可以为造词产生;又以“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尔雅·释天》)为例,指出新旧词的并存同样可以产生同义词。[33]换言之,《尔雅》同义词的来源既可能有新造词,也可能有并存的新旧词而构成的同义词。姜仁涛在《〈尔雅〉同义词研究》第三章中作了专门阐述,他将《尔雅》同义词放在上古汉语的大背景下考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尔雅》中的同义词的形成进行划分:“从词所处的空间层面看,《尔雅》中的同义词,有的是通语内词与词形成同义词,有的是通语词与方言词形成同义词(包括方言词与方言词形成同义词);从词所处的时间层面看,有的是今语词与古语词形成同义词。”[23]70-84王建莉在《〈尔雅〉同义词考论》中指出:《尔雅》同义词具有“动态开放性”,“《尔雅》编纂者对同义词并不局限于通语范畴,而是广泛搜求,博采各种类型的同义词”,并且提出“《尔雅》时代方言词是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尔雅》中的同义词包括“方言词”“古语词”“雅俗词”“外来词”等。[18]85殷孟伦以扬雄的《方言》、郭璞的《〈尔雅〉注》为依据,证明《尔雅》所类聚的词语,即同义词条,方言词是包含在内的。[3]
总之,《尔雅》是一部专门收集同义词的词典,故在编撰此书时收集了大量同义词,而这些词的来源十分广泛,足见著书工程量之浩大、编者文字底蕴之深厚。
四、关于《尔雅》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的辨析工作可以追溯到清代,比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对同义词的辨析就十分精细。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尔雅》同义词的辨析研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并展开相关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黄金贵的“辨释”观点有一定的新意,他认为:“现代汉语同义词属于词汇学范畴,即其辨析是对已有共识的词义进行同义的比较辨析,使原先的释义更精确,因此可以称为‘辨析’,指辨别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虽然也关系到词汇学,但基本上是属于训诂学范畴,在共时辨析上,还必须结合历时的研究,常常在经过‘辨析’后,对原先已释或有共识的词义,有更正确的描写或修正,有时于局部时段的差别甚大,于是成为一种训释方法,因此应该称为‘辨释’,指辨别训释。”[34]这种说法得到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赞成与支持,认为值得采纳。由于之前并没有出现过“辨释”一词,现在也未完全形成共识,因此下文依旧采用“辨析”一词。
张觉在《〈尔雅〉的词义辨析》中认为,《尔雅》作为一部同义词词典,在“观其同”时,还要注重“辨其义”。所谓“辨其义”,即辨同义词的同中之异。他依照行文格式将意义存在差别的45个同义词条分为三类:一是“同异式”,而后又将其细分为“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两种;二是“总分式”,即一一辨析共同类属的词的不同点;三是“意合式”,即“释文只辨析各词的差异”,并且将“意合式”又分为“并列式”和“递顺式”两种。[35]郭鹏飞在《〈尔雅〉“拼、抨、使也;拼、抨,从也”考辨》中对“拼”和“抨”的“使”义,以及“拼”和“抨”的“从”义提出质疑,认为在现存的先秦典籍中,“拼”和“抨”并没有出现当作“使”的用法,而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荓”“伻”“”却存在当作“使”的用法,既而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拼”“荓”“抨”“伻”“”这几个字存在同音假借之意,“荓”“伻”“”都含有“使”的意思。但无论从字义角度论证还是从语义角度论证,“并”“”这几个字都没有“从”义,也就是说,《尔雅》对这一组同义词的训释并不一定正确。[36]方文一在《〈尔雅〉中的一组同义时间词——兼谈同义词的词性问题》一文中对《尔雅·释诂》中的“朝、旦、夙、晨、晙”这组同义词条从词义和语法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除了都可以“表示时间早,至黎明,太阳初升的时候”以外,这些词还有各自的特点。[37]张宏玲在《〈尔雅·释诂〉几组同义词辨析》中对《尔雅·释诂》中的“赉、贡、锡、畀、予、贶,赐也”“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禋、祀、祠、蒸、尝、禴,祭也”这三组同义词的含义进行细致入微的区别。[38]孙玄常的《〈尔雅·释言〉“殷齐,中也”说》解释“殷”与“齐”训为“中”理由,二者皆与人的主观意志有关,“齐”位处东方,久居于此的儒生将其定位“中”;殷商之时迁都至河内,以河内为天下之中,因此“殷”也释为“中”[39]。
《尔雅》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语义、语用、语法等多角度展开,这既能明晰古汉语的词义,也能体察同义词的同中之异。
五、关于《尔雅》同义词的综合研究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研究《尔雅》的代表著作问世,但对于《尔雅》同义词的研究,只是散见于21世纪之前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中,多是作为示例用来充当论据证明古汉语同义词的结论,并没有出现专门的《尔雅》同义词研究。近二十年来,专题研究逐渐显现,目前,有两部综合研究《尔雅》同义词的专著,即姜仁涛的《〈尔雅〉同义词研究》和王建莉的《〈尔雅〉同义词考论》。
《〈尔雅〉同义词研究》,除了对同义词形成与界定两个方面的研究外,还进一步探讨同义词形成和构组的原则,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尔雅》同义词进行辨析,并附录列出《尔雅》同义词表。[21]《〈尔雅〉同义词考论》,排除《尔雅》的词典性质以及界定与形成问题,并运用“一义相同”的同义词观,揭示《尔雅》同义为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疑难训诂进行考证。其同义词研究的通同义、辨通别,同义词的认知语义系统、义类特点等方面都属于创新性理论,观点新颖丰富,是《尔雅》同义词综合研究的新进展。[22]
六、结语
《尔雅》同义词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五个方面,有的还对同义词的“特点”“词性”“训释成分的非同义关系”“二义同条”“训诂方式与训诂术语”等进行讨论。以“特点”为例,苏新春在《〈尔雅·释诂〉同义词词义特点考论》中对《释诂》释词与被释词的词义特点进行了具体探讨。[40]张德意在《〈尔雅·释诂·释言〉的同义原则》中提出:“《尔雅》的同义词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同义关系的”,并以同一词性为分组标准,将意义基本相同、相近或相通的词作为同义词,《尔雅》同义词除了词义相关以外,还应与词性有所关联。[41]
笔者认为,对已有的研究成果需要借鉴吸收,但更需要补充和完善,如《尔雅》同义词的词典性质能否形成定论、同义词辨析是否存在系统化的辨析方式、同义词的特点是否还有其他的表现形态、全面综合性的研究能否可能,等等,这些问题仍值得继续关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