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思政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9-02-22左东晓
杜 军 左东晓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590)
思想政治教学对当代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切实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就需要以学生为核心,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待,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程间的距离。应让广大学生真实体会到思政课程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疑惑,进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赢得他们的充分信任,最终强化学生的获得感。
一、思政教学中学生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获得感”是由“获得”与“感”共同组成的复合词汇,其属于心理学范畴,其中“获得”即“取得、收获”,而“感”则指的是在思想、情绪方面的具体反应。因此,结合这两个词义可对“获得感”做出如下解释:在客观的外部环境认知下,所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其是主体某一需求得到满足后在思想上、心理上获得的一种真实情感。思政课程学生获得感主要针对的是特殊的受教群体,即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所产生的真实感受,是广大学生倾听思政课程后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个人主观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思政课程得到的收获,思想与行为上受到的具体影响。思政课程学生获得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获得”是学生获得感的基础条件。获得感的形成以思想、文化、物质等方面的真实获得为条件,缺少真实获得,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对思政课程进行亲身感受,才能让学生对其课程产生获得感。其二,获得感是建立在获得基础上的一种个人主观心理,具有差异性及主观性的特征。获得感和人自身的主观感受紧密相关,人的感知情况有着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所得到的获得感也有所不同,每位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都是不同的。其三,主体实际需求将直接影响获得感的整体程度。获得感具有诸多影响因素,但主体需求的影响力最大。对思政课程来说,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政课程和教学实效性有着直接关系,也和学生对其课程的满意程度有关。其四,获得感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学生获得感不仅有自身的主观心理感受,同时也会受到外部感知的目标、任务、环境以及基本原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思政教学中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性
(一)促进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全方面深化思政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保障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教育上能够发挥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强化他们的获得感。思政课程并不是简单的教条式基础理论教学,其涉及怎样在复杂多样的思想文化体制中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正确引导,同时还涉及到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响应、感受等。因此,就需要思政教学改革应考虑广大学生对思想基础理论的具体需求,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情况是检验思政教学改革是否满足学生发展规律与成长需求的重要维度。提高广大学生对思政教学的获得感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题及立德树人落实的价值导向,也是深化思政教学革新的基本要求。
(二)检验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思政教学的改革效果与包含导向、指标与制度在内的综合评价体制有关,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涉及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语言的创新及教学途径拓展、保障制度健全等内容。但不管评价体制内容怎样转变,作为思政教学效果的直接受众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才是检验其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标准。这既关系到党的思想形态工作格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脱离这一重要的评判标准,将无法实现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三、提升学生获得感的思政教学实效性策略
(一)以学生为核心,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及改革方向
首先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教学方式是一个整体,具体包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等同,忽视了两者间的差异性,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为核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学应向学生的学习进行创新性转变,针对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和推理,在探究和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积极引领他们,以此来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之间的平衡及有效互动。其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身的获得感是全方面的,表现在知、行、情等各个方面。思政教学既要让广大学生拥有真实的收获,还要让他们在收获后感受到满足感与成就感,也就是在精神层面得到获得感。对此,就需要思政教师在教学规划与教学评价中,深入挖掘课程后所隐藏的获得感资源,构成深层逻辑性且可强化学生获得感的新型教学模式。
现阶段,思政教学方法还需继续转变。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应符合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也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革新。变革应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将无法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其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政教学方法愈发多元化,慕课、翻转课堂等开始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也对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应客观审视这些先进技术的价值,防止被先进教学技术所限制。思政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的育人作用,既要重视教学形式,也要重视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网络技术对教学方法的积极功效。
(二)重视实践引导,实现思政理论与实践课程衔接
思政教学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际行动来体现的。思想上的认可及行为的转换是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课程属性与教学内容决定着基础理论教学是思政教学的重要渠道。因此,思政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摆正自身的位置,用深刻缜密的逻辑来回答学生提出的深层问题。但单纯的理论教学自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必须将其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应根据课堂教学及学生实际需求,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良好的额体验,在相互沟通中产生思想碰撞,进而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学生独立探索与自我教育的主渠道,应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自身知识积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政教学的真实获得感,为广大学生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进而促使理论逻辑转向实践逻辑。
实践教学要努力将学生的好感转变成获得感,应解决以往注重理论忽视实际、注重实践形式忽视实践内容等问题,要积极向学生现实生活靠拢。首先,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可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作为案例,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得到方法论的有效指导,感受思政教学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强化获得感。其次,实践教学应强调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正确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应控制整个实践过程,重视合理评价方式,不能将实践教学单纯的理解成社会调研、社团活动等。
(三)树立网络思维,全面构建网络思政教学新范式
网络为高等院校思政教学革新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因此,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先进成果,从课堂教学及管理等各方面建设网络思政教学的新范式。其一,应强化网络教育平台构建。融媒体时代知识的广泛传播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各种制约,让思政教学资源开放性更强,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内容方面,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整合了丰富精品的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了立体化课程体制,同时还能根据受众群体的特色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在教学形式方面,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学习方式有效扩大了学习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特别是移动学习软件的运用,让当代思政教学进一步展现出自主、平等的特点。其二,应掌握网络学习技巧。网络时代多种终端设施的运用拓展了学习渠道,学生能够依据个人的时间、需求、爱好等高效运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特色化的自主学习。思政教师要主动服务和引领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互动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其三,要实施网络教学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教学管理及评价的研究、预估能力。思政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爱好及思想情况,深入挖掘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合理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总体、动态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信息,为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提供有利依据,强化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政教学整体水平。
(四)体现育人特色,深入挖掘思政教学的地域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我国有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化的国情。”从国内层面上看,地域性特征构成了与众不同的丰富内涵。近些年来,社会大众对地域性知识及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愈发认同,更加注重地方文化资源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渗透,有利于实现从课本体系向地域特色的教育体制转变,是提高教学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地关键手段。全国将近三千所高等院校分布在各个地区,不同地区的环境与民俗风格积淀了宝贵的人文精神及地方性文化,这些既是我国发展的向心力和黏合剂,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思政课程的宝贵教学资源。有关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大学生对自身所了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亲近感,通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广大学生对周围地方性历史资源、民俗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等虽然产生了一定的认知,但整体印象却并不深刻。对此,思政教师应在全面整合、提取优秀资源后,积极将其转换成学科资源,适当地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在无形中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熏陶作用,强化广大学生的获得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应合理使用与渗透。地方文化资源是国家标准课程及教材的有效拓展,但并不是符合全部的课程内容,思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分析当代学生群体的思想及文化需要,挑选合适的地域文化资源育人案例,在深入探索、精益求精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自然而然的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地方文化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文化共鸣,提高教学说服力及感染力。其二应注重实践教学。思政理论课程在充分发挥自身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教学,以此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道德实践是学生主观感受的实现方式,学生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产生较强的情感感受,加强道德认知、提高道德素养,最终更好的约束学生行为。思政教师要结合地方独特文化资源,建设针对性地实践教学基地,在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并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强化他们的获得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意识。
结 语
当代思政教学改革应将强化学生获得感作为构建改革策略的主要价值导向。当代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指的并不是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感,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关键在于精神层面上的获得感,这是当前思政教学改革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思政教学可从教学模式、网络思维、实践教学、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实践教学整体规划,深入挖掘地方性特色教学资源,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多种措施共同增强学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