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评介

2019-02-22靳开宇吕金月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概念化连接词主观性

靳开宇 吕金月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3 月第1 版)是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中心教授Arie Verhagen 的一部专著。Verhagen 教授曾经是《认知语言学学刊》的主编(1996-2004),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与语言结构的关系、共时与历时、构式与语法的关系等。

Verhage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经发表过一系列有关主观化、句法和交际方面综合研究的论文,在分析语言现象时强调将语义、句法和话语分析三种研究视角互补结合的研究思路。本书也正是在此前分析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人类交际背景出发,借鉴认知语言学领域主观化的理论认识,强调自然语言中有些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协调说话者(作者)与听话者(读者)就某一概念化客体的认知立场,而并非是纯粹客观现实的简单描述。在本书中主要结合交际双方之间的认知状态,分析了否定、小句补语成分和话语连接词等语言现象的交互主观性.正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到的: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provide this linguistic part of the story about humans’ablity to engage in deep cognitive coordinationwithothers.(Verhagen,2014:4)

这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类与他人进行的认知协作的能力是如何在语言中得以体现的。

一、内容介绍

全书共有五章,第一章交互主观性—认知状态的相互管理,主要阐释了交互主观性方法的理论基础并说明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这是全书开篇的前言部分,共有四个小节,建立了全书用以解释不同语言现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书中用到的一些相关术语。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否定、限定补语和话语连接角度,结合交际双方的认知状态进行具体语言现象分析,第二章是否定与实际论辩,包括五个小节内容,用交互主观性方法分析阐释语言使用中的否定现象。Verhagen认为,自然语言中使用否定表达的功能主要不是在于描述语言与世界或者语言使用者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是关于概念化主体间的认知协作的问题。说话者(作者)使用句子进行否定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听话者(读者)构建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这两个空间是关于同一命题的截然相反的“认识立场”,听话者(读者)经过推理后选择其中一个立场接受。这样就可以解释“It is not impossible.”与“ It is possible.”这两个句子虽然在语义上可以相互蕴涵,可是在语言使用功能上却存在差异。作者认为形态否定主要是在概念化客体平面之间的操作,而句子否定才涉及到概念化主体之间的认知协作。

第三章是用交互主观性方法分析限定补语的问题。Verhagen指出,补足构式应当被看作是以其独特方式协调概念主体之间认知状态的构式家族成员,补足构式的主要功能不是对概念化客体的简单描述,而是引导听话者(读者)以其指定的方式与另一概念化主体对补语小句所表示的概念化客体进行识解上的认知协作。也就是说,补足构式是人类作为意识主体和心理主体相互之间认同的能力在语言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是用交互主观性方法阐释话语连接词的问题。Verhagen围绕因果连接词和让步连接词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可以运用“论辩方向”“特定文化模式”等概念来解释这些连接词的概念连接作用。其中表示让步关系的连接词“although”的使用不仅涉及的是一般性的、缺省原则与单个的、特定命题之间的不同,还涉及不同概念化主体之间视角或心理空间的协调。另外,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because”既可以标示情景A与B之间的客观关系(说话人与听话人共享和接受的信息),也可以标示其主观关系。当标示主观关系时,because触发了一个心理空间构型,其中说话人预见听话人可能持有对所陈述命题不利的认识立场,通过because小句说话人为命题提供论据。

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作者先进行了内容总结,然后分析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Verhagen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概括指出,否定、补足构式和话语连接词等语法机制的共性是为人类提供了与同类之间进行相互的协作管理、相互评价的工具,这是与人类典型的认知事物的能力相关的,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把同类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心理主体,可以从他人视角理解事物并与表达不同视角的同类之间进行彼此的认知协调。

二、简要述评

作者首先从三个目前仍存在争议的语言问题出发作为开篇,即为什么语言表达式It is not impossible 和 It is possible语义上相互蕴涵,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却存在功能不对等现象?The danger is that depleted uranium is poisonous 中镶嵌的附属小句that depleted uranium is poisonous到底是主语还是谓语?让步连接词although 可以看作是与因果连接词because的否定对等关系,对因果关系的否定可以产生让步解读,例如John is not the best candidate although he happens to have a PH.D.但是对让步关系的否定却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又有什么原因?这样的开篇既发人深思又非常引人入胜,而作者认为解决这些困惑问题的一个基本假设来自于我们对语言尤其是对意义的假设。

在全书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作者借鉴了发展心理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等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自己独特整合视角的理论创新。作者首先以发展心理学家Tomasello的系列研究成果为基础,认为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包括灵长类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具有从他人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因此人类这种理解别人的基本能力,是在个体在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两个发展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即从意识主体到心理主体,这也是人类其他认知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同类认同的能力在社会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对语言符号系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语义成分中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人类自我理解与理解他人的认知处理的内容,这样对意义的认识,不再仅是传统语义学研究领域中只是将语言与外部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强调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而不考虑那些依赖语境的推理性意义。

其次,作者借鉴了Anscomber和Ducrot的“论辩理论”,认为人类语言除了具有交换信息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对他人进行调控和评价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比描述功能更为基本,是第一位的,因为说到底语言是说话者想要影响别人的思想、态度或引起对方一个即时反应的工具,这些都是与传统观点对意义的理解相反的看法。“论辩理论”认为,普通语言表达式具有论辩潜能,能为某种特定结论提供依据,这才是表达式的不变功能,而表达式的信息值却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个词语在话语中具有的论辩潜能是由说话人和听话人共享的“特定文化模式”决定的。“特定文化模型”是一种缺省规则,文化背景不同文化模式会存在差异,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正是基于不同的特定文化模式对话语进行推理从而得出不同结论的。所以成功的言语交际不只是是交际双方对同一概念客体的关注,而是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想让其做出何种推论。

另外,Verhagen在分析中引入Langacker 认知语法中“识解构型”理论和Fauconnier 的“心理空间”理论,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拓展。识解指的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作用于同一情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和不同的意义。Langacker 关注的是人类在概念化过程中,概念化主体是如何对概念化客体进行识解的,而Verhagen则是站在人类言语交际的背景下进一步将识解能力拓展为概念化主体之间是如何进行认知协作来达到对概念化客体的识解平衡的。Fauconnier 的“心理空间”(Fauconnier,2008:16)理论是自然语言意义建构方面的重要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也就是说心理空间主要用于储存信息以进行各种认知运作,Fauconnier将心理空间分为时间空间、空间空间、域空间、假设空间以及时态和语态空间等五种(李福印,2008:168),本书中用来分析否定词、连接词等心理空间建构词所起到的建构心理空间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本书最具理论创新精神之处在于Verhagen教授从人类言语交际的宏观背景下遇到的实际语言问题出发,把以往学者基于认知视角的理论阐释进行了理论上的跨域整合,并且把以往语言研究学者提出的“主观性”问题的研究视角推进到了交际主体间认知信息的协调管理层面,认为所谓“交互主观性”的本质就是交际双方彼此之间认知系统的相互协调。“The latter in particular is the basis fori ntersubjectivity: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of cognitive systems(Verhagen,2014:28)”,并且在各章节具体问题的分析操作过程中始终贯穿该理论内部的两大要素构成——交际主体之间的认知互动因素以及”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因素。

作者对于支撑本书理论框架的诸位学者的观点、见解,都是在分析解决语言问题时直接进行理论阐释,比如对于Anscomber& Ducrot“论辩理论”的使用就明显缺乏对于该理论的作者、理论产生的时代和发展的学术背景,以及理论演进状况的补充说明,导致各章节在应用理论解决问题时读者理解起来显得有些突兀,不如在全书首章的进行的理论框架说明时做一些相关内容的延伸,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厘清该理论发展的脉络,也便于理解阐释的问题。

猜你喜欢

概念化连接词主观性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宾语从句的语序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