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鹿原》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2019-02-22胡倩倩费三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白鹿原方言

◎胡倩倩 费三华 娄 阳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500;2.黔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形,是一个地方自然风情和人文风貌的体现。关中方言是关中地区地方形象特色的重要载体,并充分吸收了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地方特质,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城镇或村庄,而是一个区域概念。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划分,它属于西安市的长安区、灞桥区和蓝田县。小说《白鹿原》问世以前,“白鹿原”这个地名在当地也是鲜为人知的。1997 年,该小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自此之后“白鹿原”这个地名名声大噪。同时,白鹿原这个地方也因其丰富、有趣、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地方语言,引起了广大读者和一大批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读者在品味文艺作品的同时也是对该地方一次重新的认识,是对一个地方的认知形象重新构建的过程。本文旨在从文艺作品《白鹿原》入手,从中解读关中方言所指代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从而进一步探析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一、语言景观与地方形象研究概述

(一)语言景观

在地理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者渐而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最早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Landry 和Bourhis。他们认为:公共场所的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店名称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行政机构上的符号构成了某一特定区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Landry 提出语言景观的功能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是指语言景观所承载的文字内容,能够传达创立者的思想和意图,具有交际功能,属于主导功能。象征功能是指隐藏在语言景观背后的反映身份、族群、身份等的权力信息。另一个提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本·拉斐尔等人,其认为语言景观是指语言对象识别的公共空间[2]。目前为止景观概念之争仍在继续,但大家应用最广泛的是Landry 提出的概念。我国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孙利在《语言景观翻译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一文中首次将语言景观引进国内,标志着我国语言景观研究正式起步[3]。尚国文、赵守辉在《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一文中着重考察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和理论来源,将Trumper-Hecht 的景观分析的三维理论模型首次引入国内,但遗憾的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并没有深入探讨[4]。至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公共语译写、标牌语言的形式特征、国内外文献综述、多语现象与民族语言活力5 个角度[5]。语言景观是当今语言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较为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吸引了各地学者的关注,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

(二)地方形象

国外对于地方形象的研究开展较早,尤其是在Wanliu 回归家庭和形象胜利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形象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体来看,国外关于地方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区营销理论、原产地效应理论和品牌管理理论3 个领域[6]。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刀阔斧地前行,经济迅速腾飞,市场繁荣活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子,为了顺应社会生产和消费发展的形象制胜趋势,于是企业管理人员接踵投身于企业形象设计(CIS)的热潮之中。20世纪90 年代初期,在国内以企业形象设计、宣传为开始的形象塑造慢慢延伸至生活各个方面,形象这个论题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地理学者的青睐。罗治英认为地区形象也叫地方形象、区域形象,是指能够引起公众感知并进而做出评价、产生一定看法的地区的内在与外显诸因素之综合[7]。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以形制胜的时代,形象正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学者对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区域形象的概念、特点、功能、形象设计、形象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初步整理出了一系列理论框架来指导区域形象的传播与构建。在王飞、冯年华和曾刚的区域形象研究的基础上,将地方形象根据其研究视角分为5 个维度:区域形象设计和定位研究、区域形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形象评价研究、区域形象管理研究和区域形象传播研究[6]。

二、《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词

自1992 年小说《白鹿原》问世,到2012 年王全安执导改编同名小说电影的放映,再到2017年张嘉译、秦海璐等主演电视剧的播映,“白鹿原”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了观众一次次的热议。白鹿原小说的一大亮点,就是陈忠实先生将原汁原味的关中方言融入于文本之中,诙谐幽默、充满秦地气息的关中方言不仅没有使读者感到晦涩、突兀,反而使读者更加喜欢质朴淳厚、粗犷豪迈的关中。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白鹿原用最质朴的乡音,叙述最真实的故事,呈现出一幅既生动又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画卷,从语言景观中折射出关中地区的文化风情和风俗风貌。本文旨在以人文地理学为切入点,解读文艺作品《白鹿原》中蕴含的西安文化元素,从人物称谓、秦腔戏曲、日常俗语、粗鄙脏话四个维度揭示出其折射出来的西安地方文化特色,分析关中方言对于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机理与构建过程。

(一)人物称谓

人物称谓语按类别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人们用不同的称谓语表达彼此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艺术作品《白鹿原》涉及的人物近百个,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笔者以人名称谓、亲属称谓和职业称谓三个方面为立足点,进一步分析西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人名称谓:西安人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后缀常喜带“娃”字,以此来表示亲昵和喜爱。以“黑娃”这个名字为例,黑娃的原名叫鹿兆谦,但在小说中大多数时候都是直接叫他黑娃,而很少叫他的原名。

亲属称谓:从唐代开始,西安地区将祖母称为“婆”,这一称谓沿用至今。例如在小说第十章中,赵白氏指教孙子媳妇:“在马的房子后面,女人会和你说话。”孙子媳妇满口答:“婆,我知道。[8]”

职业称谓:西安人重农固本、安土重迁,认为客都是弃农经商之人,因此常在职业后加一个“客”字,表达对经商之人的不屑与轻视。例如在小说第五章中,马驹和骡驹因街巷里的叫卖声而不停哭闹,仙草对嘉轩说,“你去把那个卖馍客赶走”[8]。

(二)秦腔戏曲

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带,唱腔浑厚深沉、慷慨激昂、悠扬婉转、轻快活泼,因用“枣木梆子”击节,故也叫“梆子腔”,当地人也称为“乱弹戏”“唱大戏”等。陈忠实自身是秦腔迷,在创作之中更是引秦腔入文,通过秦腔的烘托使得人物更加浑厚饱满,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文章的主旋律。例如在电视剧第66 集,仙草身染瘟疫去世,白嘉轩在为妻子哭坟时,背景音乐是秦腔名家任哲中老先生演绎的经典剧目《周仁回府》中的哭墓,“周仁不敢把兄怨,只恨严年狗奸谗,哭娘子,我只是觉得天空在旋转,我的夫人,我可怜的妻子”,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更是把白嘉轩的悲痛欲绝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日常俗语

日常俗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方言古词、歇后语、叠词和语气词四个角度,探究关中方言中的日常俗语如何体现西安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民俗风情。

方言古词:“嫽”字一词,自古有之,最早出自《诗经》中“娇人嫽兮”[9],用来形容女子相貌清秀可人、端庄秀丽,后意思引申为好。现嫽字在关中方言中仍频繁使用,如“嫽扎咧”“嫽的很”“那嫽么”,表达了说话人的喜爱与赞赏。例如在小说第十章中,孝文对媳妇说:“这么好、这么嫽的事”[8];在电影中黑娃在郭举人家中干完活,田小娥给黑娃做了一碗油泼面,黑娃边吃面边说道:“嫽咋咧,美得很”。一句熟络的关中方言,图像与声音的高度契合,瞬间使观众被那筋道爽滑、风味独特的西安特色小吃所吸引。

歇后语:小说中,攻打西安城的镇嵩军刘瞎子的手下杨排长来到白鹿原上欺凌百姓,黑娃放火烧了白鹿仓,杨排长调查纵火案的凶手时,鹿子霖对白嘉轩说:“你去和杨排长解说一下,我也再给他解说解说,你可别硬顶——他可是烧疼了尻子的猴儿,急了就不管谁都抓。”[8]鹿子霖一句烧疼了尻子的猴儿—猴急了,形象生动地形容出了杨排长着急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西安地区农村人民真实的性格和品质。

叠词:叠词在关中方言的使用频率是相当惊人的,主要有ABB、AAB、AABB 和ABAB4 种类型,一般在句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在小说第一章,白嘉轩的父亲生病,冷先生看完病后给白嘉轩说:“瞎瞎病”[8]。在关中方言中,“瞎瞎”的意思是不好的、坏的,瞎瞎病就是绝症。冷先生的一句瞎瞎病,充分展现了关中方言直白、朴实的特点,表现了西安人的豪爽、率真和耿直的性格特征。

语气词:因地域差异的不同,每个地区语气词都相差甚远。关中方言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咧、哩、儿等。以“咧”字为例,“咧”字作为语气词在别的方言中并不常见,但在关中方言中却经常被使用,在白鹿原中几乎每个人物说话都用到过,一般表达感叹或者疑问。例如街巷里卖馍客的叫卖声“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4]鹿兆海问百灵“坐满月子还要我接你回城里不?”百灵回答“不咧”[8]。

(四)粗鄙脏话

《白鹿原》中适当运用粗俗蛮横的辱骂言语,使人物对话更为活泼、真实,突出了人物的真性情,使其形象跃然纸上。例如在电影中,鹿三教训儿子黑娃不要和田小娥在一起,鹿三骂道“把这个烂货给我撵走”。关中方言“烂货”的意思是不务正业的人,鹿三本就是个粗人,他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勇敢、直爽、粗鲁的性格特征,同时他也生动诠释了地道的陕西农民形象。

三、语言景观对地方形象的传播

文艺作品是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统称[11],是文艺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呈现方式可分为静态文艺作品和动态文艺作品。静态文艺作品主要是文字语言,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动态艺术作品主要是有声语言,如音乐、电影、电视剧、歌舞剧、舞台剧、实景表演等。静态文艺作品与动态文艺作品看似差异悬殊,但其二者之间往往能够互相转换,例如小说《白鹿原》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和舞台剧,实现其动静之间的转化。语言表达是文艺作品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表现的重要途径,笔者依据其呈现方式的不同,进一步探究文艺作品中语言景观对地方形象的传播机理。

(一)静态语言景观传播

在刘若愚“文化循环系统”[10][12]四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语言景观对于地方形象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地方方言等语言景观及其他人文、自然景观影响了文艺创造者;第二阶段,基于这种影响,文艺创造者将艺术化、符号化语言景观进行筛选和加工;第三阶段,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当作品及于读者,语言景观直接作用于读者;第四阶段,读者对地方的形象因他对作品的体验而改变,不同的读者因体验的不同对地方形象的认知不同[10]。

(二)动态语言景观传播

第一阶段,编剧受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启发,对语言进行凝练和加工,完成剧本的撰写或通过已有著作对语言进行改编和筛选;第二阶段,演员阅读剧本,抓住故事的内核,也就是构成这个故事的最重要的事件和线索:第三阶段,演员通过肢体语言、舞台语言和唱词等艺术表演形式对剧本进行表演;第四阶段,不同观众因自我认知和对表演者演绎方式的感知不同从而形成了观众心中不同的地方形象。

通过对静态与动态语言景观对地方形象传播机制的解读,艺术作品构建地方形象的流程大致由4 个主体(地方、文艺创作者、文艺作品、受众)和4 个环节来共同完成“从地方走向受众”的过程。语言景观艺术化、符号化了地方意象,促进了地方感的产生;大众媒体对语言景观进行筛选与加工;大众传媒同时传播文艺作品;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受众对文艺作品和场所进行解读,形成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

四、语言景观对地方形象的构建过程

政府、企业以及媒体的力量,依照可行的拟定方案,将区域的现实优势和发展潜力直接或间接地展示或传播到区域内外的社会公众,实现从地方实体形象、地方虚拟形象到公众认知形象三种形态的转变[13]。在语言景观对地方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地方实体形象是源泉,地方虚拟形象是桥梁,公众认知形象是结果。

(一)地方实体形象的构建过程

地方实体形象,指的是地方内所有资源真实状况的表现,直接体现地区的属性和资源竞争力,是区域形象的客观面貌[14]。语言景观是实体形象最直接的反映,从语言与创作的关系来看,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在文艺作品创造过程中,语言建构了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但归根究底,作者的创作源泉来自自然世界和人文社会,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陈忠实撰写的小说《白鹿原》,许多原型在现实生活都有据考究,例如滋水原型为灞河、“滋水县城”原型为蓝田县城、“仁义白鹿村”原型为蓝田县白村和康河村、“白嘉轩”原型为陈忠实曾祖父、“朱先生”原型为清末关中大儒朱兆濂、百灵原型为烈士张静雯、“万人坑”原型为西安市革命公园等。

(二)地方虚拟形象的构建过程

地方虚拟形象,指的是通过大众传播所呈现出来的区域状况,不是对实体形象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一种间接形象和概念形象,在主观和客观上是统一的。是文字、数据、影像等信息符号的总体缩影[14]。文艺作品无论是在创作还是传播阶段,选取的都是最为代表性、典型性的人或物进行描写或分析,部分的代表不可能将地方性完整地展现给观众。例如陈忠实对关中方言词汇的选取十分挑剔,要符合易懂、典型、贴近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要蕴含文学色彩,西安人一般将聊天说为“谝闲传”,但不易被读者理解,因此他用“谝闲话”代替了“谝闲传”;在王全安的《白鹿原》中,将整个故事的脉络改编为田小娥传,脱离了原著的精髓。

(三)公众认知形象的构建过程

公众认知形象指的是公众的主观印象,目标受众通过该地方的直接体验以及媒体传播的影响,在脑海中形成对该地方的认知与情感,也可将其称为区域感知形象[14]。笔者在其概念的梳理下,将公众认知形象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受众到达过该地(经商、过境、旅游等),结合自身现实感受,对该地区形成新的认知;第二种是由于距离或机遇等原因未曾去过某地,通过媒体传播获得对某一地区形象的认知。白鹿原在人物塑造中,给观众呈现出西安人豪爽、率性、实在、仁义的性格特征,但随着白鹿原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白鹿原载客事件频频发生,公众对白鹿原的认知形象仍在变化之中。

五、结语

《白鹿原》因其传播的广泛性及其关中方言运用的地道性,使其在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白鹿原》中关中方言语言景观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无论是动态语言景观还是静态语言景观,地方形象都是通过“地方—文艺创作者—文艺作品—受众”的传播路径进行传播的。其对西安地方形象的构建则是通过“地方实体形象—地方虚拟形象—公众认知形象”的过程实现的。《白鹿原》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构建也许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文艺作品影响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今后的持续关注和继续研究。

此外,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研究语言景观对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人们还可以借鉴社会学、传播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白鹿原》中的关中方言对西安地方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的机理,使研究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白鹿原方言
方严的方言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文艺作品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