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019-02-22张园园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张园园,辛 源

(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青年汽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齐鲁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山东 济南 250013)

“德才兼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教育成败,任务艰巨。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新的历史方位,也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重要课题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究,多方面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德润人心,文化天下”,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财富,具有历久弥新的再生能力,值得在新时代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修身立德、浩然正气、自强不息等凝结中华文化精髓、积极向上的生动案例和精神素材,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承内容可以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形成健康向上价值观、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边缘化,甚至失语、缺失的现象。笔者在审视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究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应成为重要内容和教育指标。但是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绝大多数高校更倾向于从社会需求出发,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学生优秀品质、品格等培养方面的滋养作用。

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设置偏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建设和继承的重要地位,那么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明确用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传统文化。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传统文化教育也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体现和具体实施方案,甚至有的高校把承载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都取消了,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正经历着被边缘化的处境。

(二)重基础德育管理,轻人文素养培育

大一新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相对较差,于是各高校对大一新生日常行为养成的基本管理成为大一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的内容。规则意识的树立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高校对大一新生德育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生军训环节训练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晨读、早操、晚自习的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加强高校基础德育管理是必要的,但对外在纪律的强调难以触及学生内心,在某种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传统文化的涵养。规则和管教多了,学生被动参与活动,积极性受限,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效果也不明显。

(三)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深度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报告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3]很多高校也逐渐开始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继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有些高校开展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尝试,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先进校园文化,但由于起步较晚、教学改革还不成熟,校园文化效果呈现周期较长等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限于开展一些传统美德的颂扬、国学知识竞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等小型活动。传统文化教育要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论证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力度不够,实施方式还存在读古文、背古诗等简单化、程式化操作,可见文化传承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深度转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p32)从五帝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断裂的文化,她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之中,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当前的互联网+时代、AI时代,大学生们看重的是高效和便捷,很多大学生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可传承的优秀因子,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亘古不变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涵缺乏深度认可。我们对高校学生运用多媒体浏览书籍、图片方面进行调研,发现64.5%的学生对通俗文学、时尚杂志、日韩潮流、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而对文史书籍、古典诗词、经典文化的关注度较低,较少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对于“学校要开设国学课,你认为如何”这一问题,69%的学生认为“没有实际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要实现“四个伟大”就必须有精神力量作为内核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根,更是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阶段,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诸如利益至上、享乐当下、个人主义等忽视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现象。在高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个灵动鲜活的舞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发生转化,呈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一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再加上两千多年前佛教思想的传入,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体系。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以儒家的人为本位、道德取向为主导,以墨家的功利和法家的权力取向为两翼,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己和谐、天人合一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多元价值取向体系。”[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胸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思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坚定立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自我锤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以及“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指出,“中国几千年来,是仁义博厚,恪守宽容忍让,希望天下人类,真能达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没有侵占其他国家的利益,更没有压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时也没有自认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6](p55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的文化宝库,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用之不尽的教育素材库。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养浩然正气,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动力,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宽大胸襟。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重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里的人生智慧,汲取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情怀、责任意识、进取精神以及社会价值担当。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教学有效结合,与校园文化密切配合,与学生的信息化宣传载体有机统一,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

(1)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

课程设置是体现学校育人的基本理念和架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和重要作用欲得以体现,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现阶段高校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学科比例偏低,理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类课程更是凤毛麟角。传统文化课程超越了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的层面,承担着大学生素养发展、价值涵养和优秀人格提升等功能。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纳入课程设置。一方面,在一些文科院校,我们可以开设《道德经》《庄子》《韩非子》等名篇导读,也可以开设《国学经典导读》等专业课程;在一些理工科院校,我们可以尝试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必修科目,开设《大学语文》《国学入门》《传统文化概要》或者《中国古代史鉴》等课程。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升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如《论语新解》《古代诗词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或者开展书法兴趣小组等选修课。此外,还要加大对地方性、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提升和保护,挖掘或编排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处事规范和价值操守等专题。还可选择一些和大学生思想、学习相关的儒家、道家文化思想编入教材中。此外,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内容需求、形式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了解其学习兴趣,提升其生活旨趣。只有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种类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能深化和推进。

(2)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的实施是以课堂为重要阵地的,传统文化也应把课堂作为教育资源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课堂上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信仰,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深化大学生自觉自主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也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传播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各类教材中经典诗文、历史典故等传统文化元素。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要注重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能力及水平的培训和培养,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倡导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适时地引经据典,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激励学生创新;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来开阔学生的胸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学生。此外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任课教师可适时穿插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城门立木”的诚信,“知耻而后勇”的反思等等,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在教学方式方面,应提倡教师采用开放探究的教授和学习方式,如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课题范围,指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分析后形成研究报告,借此形式将课堂的传统文化教学作用加以延伸。在选修课设置上也可充分考虑地区地域文化特点,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处丝绸文化名城的特点,其达利女装学院开设一系列丝绸文化历史选修课,让学生在设计丝绸和服装时把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发扬;带领学生参观杭州丝绸历史博物馆,并开展探寻杭州最美丝绸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们在设计丝绸产品时融会贯通,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产品创新,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2.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无缝贴合”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内涵,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素养的养成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在开展校园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如开展一些与历史、时事相契合的特色活动:华夏文明漫谈,五四爱国话剧展演,中国朗读者,以仁爱、孝道、自强、感恩等为主题的相关活动等。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另一个载体也要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宣传橱窗、人文景观和学生宿舍的环境中;同时为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无缝贴合”。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重要主体,也应把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多开展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推介活动,在一些宣传形式中自觉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中提高素质修养、塑造良好精神风貌。同时,推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资源的共同开发,在地方性文化背景下进行思维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建设,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

3.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信息化宣传载体相结合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自媒体等信息化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引导人们追求何种生活、形成何种价值观的重要责任。而在高校里,信息化的宣传载体不仅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借助信息化平台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学校建立官方信息化平台的同时,二级学院也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除了完成中心工作的传达和学生活动的宣传外,还可辅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如在信息化平台中设立“朗读者”“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选刊”,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承载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崇高的道德境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的灵魂受到熏陶,素质获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4.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要“取长补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课外教育和自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广度和深度的有效延伸。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环节中,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提升素养。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对缺乏,而传统文化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如: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秉承“非遗不遗、匠心传承”的理念探访民间传统文化,同时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俱进以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利用在校期间进行古典诗词、民俗文化、民族特色进社区或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反哺活动,播种国学的种子,让小朋友在国学的滋养下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定期开展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送温暖、结对子等帮扶活动,让学生们切身体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实践活动中优秀传统美德得以彰显,大学生们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洗礼,实现取传统教育教化之“长”补社会实践之“短”。如2018年暑假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的乡村庭院改造社会实践,就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媒体的赞扬:

“不仅房前屋后变美了,我们村好多人家的院子里还添置了花架、秋千呢。”站在村口,淳安县里商乡村坑村村民老吴露出满脸喜悦。跟着老吴在村里转一转,整洁的村道旁,几座老屋错落有致,粉白的墙壁上,国画和书法风格的墙绘点缀其间、古色古香;村里最显眼的一堵水泥院墙也变成了一幅充满千岛湖“湖味儿”的湖水主题长卷,夺人眼球;农家院子里不时映入眼帘的花瓶、花架、秋千等,更增添了几分“文艺范”。[8]

在改造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因地制宜,把传统文化元素与村落地理、文化特点相结合,打造出既古色古香又充满文艺气息的新农村美丽庭院。这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把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成效的一桩案例,学生把在学校获得的传统文化技能、技巧甚至是审美观念反哺到社会实践中,不但为“做好新农村美丽庭院建设多出一份力”[8],而且强化了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学习,一举两得,意义典型。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应当把凝练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精髓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思政工作中,用优秀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的文化感化人,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要努力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传播载体搭建,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的教育目标,对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实践示范和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