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2019-02-22赵明霏

山东工会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队伍技能

赵明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048)

一、“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产业工人①身处生产制造领域的最前沿,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对生产制造领域的革新攻关、转型升级起着决定性作用[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制造强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为“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人力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新平台和空间,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因此,运用互联网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对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互联网驱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智能装备广泛应用于制造流程,这种转变必然对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工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随着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重复性的熟练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产业工人将从过去的机器操作者转变为生产过程中的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产业工人人机交互的能力、灵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2]。因此,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运用,不仅仅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提升产品质量这些“物”的方面,而且要将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运用到提升和改善产业工人技能水平这些“人”的方面来。“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互联网”的模式,而是要以互联网的思维逻辑、价值理念及运营方法为主导,将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融合创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创新理念广泛应用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本质内涵是“创新驱动”,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实现途径是“开放协作”。

(一)“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本质内涵是“创新驱动”

创新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正在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产业获得了进行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了不同领域的信息互联互通,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交换等环节打通,让供求信息得到更为有效的对接,让资源和要素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互联网+”不仅可以促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还推动了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最重要的是观念创新[3]。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就要不断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网络载体,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创新理念深度融合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形成以产业工人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各个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新局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生根。

(二)“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带动了生产和消费由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促进了个人价值的凸显与中心地位的回归。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沟通效率和生产生活中的各方面体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互联网代表着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普惠经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主体地位”[4](p7),推动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往有利于促进产业工人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方向前进,通过改革给产业工人带来更多满足感和获得感。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至上”理念,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高度一致。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就是要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全过程中,通过推动“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将改革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产业工人在政治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职业上有保障。

(三)“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是“开放协作”

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其实现途径为“开放协作”。开放就是“互联互通”。就企业而言,不仅需要拆除企业内部之间的墙,更要拆除企业与外部之间的墙,面向社会、面向全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企业从有边界发展到无边界发展的突破[5]。以强大的存储性和交互技术为支撑,互联网可以通过吸纳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库”。随着在互联网不同终端连接起来的人们继续上传、发布新的信息,这一“信息库”的容量也在不断地扩大。互联网使各类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成为可能,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跨越不同的校园、地区和国家覆盖到地球每个角落。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存储优势,整合各类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向全社会服务,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的开放模式,来加强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6]。

协作就是要博采众长、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形成多元主体参与配合的合作模式。《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构建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格局”,建立贯彻落实协调机制,由全国总工会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加强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联动,打破部门界限,形成整体合力。“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就是要以“万物互联”为特性,构建政府、企业、职工、工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协同推进模式。

三、“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路径

“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通过参与主体间互联互通,共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共享技能提升与培训资源,通过发挥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普惠服务、校企合作等服务职能,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模式。

(一)构建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平台经济或平台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的是,互联网平台经济使厂商从过去生产的规模经济转变为当前用户的规模经济,从边际成本递减转变为边际收益递增,通过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资源和要素的跨界整合与合理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基础,就是要构建一个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泛在网络作为技术支撑,融合思想政治建设、技能水平提升、职工文化建设、普惠服务、校企合作等服务功能,实现企业、政府、工会和职业院校信息与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一个全方面服务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体化管理平台。

(二)建立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和学习资源数据库

构建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是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运行的重要载体。建立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不仅是产业工人基本信息的采集和登记,而且要运用云计算的资源分布式存储技术与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统一数据采集项目和采集标准,及时准确掌握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技术技能和思想状况,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工会组织的相关信息互通互联、数据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打通数据壁垒,对产业工人队伍的基本状态进行常态的跟踪,对产业工人技能水平进行评估和测试,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互联网同时也改变了产业工人的传统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双向实时互动学习、网上社区等种种学习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产业工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7]。因此,构建产业工人学习资源数据库,需要整合职业技术院校的在线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联盟,为产业工人提供专业齐全的实操案例、模拟实训、工匠讲坛等在线学习资源,以满足产业工人在线学习的需求,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水平。

(三)发挥思想引领、技能提升、普惠服务、校企合作等服务职能

1. 思想引领

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思想理论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要加强对产业工人网上思想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思想观念及时、形象地传播到产业工人中。运用网络平台,采取产业工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服务能力;开展“劳模展示微视频”“画面故事”等网络文化创意活动,讲述劳模和工匠故事,展示劳模和工匠风采;通过互联网宣传,让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突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主流价值观。

2. 技能提升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是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因此,“互联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的核心服务功能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依托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学习资源数据库,加强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例如,开展网上技能竞赛和比武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网上练兵比武活动,开发包括闯关练兵、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网上创新等模块的网上练兵平台,为产业工人提供技能提升的便捷渠道;开发内容丰富、学习便捷的网络培训课程,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3D动画模拟工艺实操模块,整合不同行业的工艺技术场景和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产业工人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网络课程;通过建设职工电子书屋,创建网上图书馆,建立网络读书交流平台,满足产业工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普惠服务

推进“互联网+”普惠性服务,以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和学习资源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更加迅速地动态了解产业工人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服务职工工作有机整合。要做到各项服务可记录、可追溯,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职工新通道,提高工会服务产业工人的精准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产业工人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密切工会与产业工人的联系,使工会服务更加直接,更加深入,更加贴近职工群众。

4. 校企合作

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始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劳动者入职前的各层次各类型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提供的技能教育,或是指未来产业工人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基础,对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和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可以借助互联网有效解决产业工人供需矛盾,实现技能人才供需的有效衔接。从需求侧来看,企业可以依托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基于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中的信息,明确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数量和类型,向有关职业院校发布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消除人才招聘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间高效联系沟通的机制;从供给侧来看,产业工人队伍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培训资源和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企业的设备与技术优势,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和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课题研究等方面与职业院校展开积极合作,形成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注释:

①传统意义上,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在《新的使命和担当——〈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一书中,产业工人被界定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主要是适应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制造业产业工人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因此本文中的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制造业中的产业工人。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队伍技能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