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枝头花果香
——论杜甫诗歌的花果式结尾艺术

2019-02-22刘忠洋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花果诗作杜甫

刘忠洋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000)

一、杜诗结尾艺术的诗性观照

如果把一首好的诗歌看成一棵枝繁叶茂、花果飘香的果树,那么,诗歌的开头部分恰如树木的根,它切实地扎根在泥土之中,滋养应是充足的;诗歌的主体部分则如树木的茎干,它应是繁芜壮硕的;而诗歌的结尾部分就是树木绽放的花、结出的果,它应是灿烂而丰厚的。

如果这样来对标和观照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就会发现,杜甫的诗歌就像是一株株根深叶茂的果树,不仅阿娜多姿,而且花果飘香。可以说它是中华诗歌大森林中挺拔伟岸的奇树。而本文所要关注和论说的,是杜甫诗歌的结尾,仿如伟岸神奇的参天大树上最后绽放的花的灿烂及果的丰厚,姑且谓之:花果式结尾。

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诗赋词曲等文学作品的结尾,如杨万里就有“词已尽而味方永,善之善也”之论,[1]郭知达则说“一篇之妙在于落句”。[2]而现在人们大多接受了元人乔吉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语见陶宗义《辍耕录》)体现的都是对结尾艺术的重视。

杜甫在创作理念上也十分重视诗歌的结尾艺术,其《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有评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表面看,这是在赞赏高适和岑参二人的诗才,说他们的诗歌描写的塞外景象,意境阔大,慷慨豪迈,结尾有创造、拓展与升华之效,给人以悠远无穷的“篇终接混茫”的诗意美的享受,实际上,赞美欣赏别人的篇终艺术,正体现了杜甫自己诗歌创作的意向和审美追求。

杜甫现存诗作1400余首,若细加研读,就不难感受其诗歌结尾的风格和特色。有些研读者甚至还专门撰文论述杜甫诗歌的结尾,为其诗的结尾贴出了“篇终结混茫”的标签。如张志烈教授就提出:“结尾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好的结尾或能振起全篇,或能深化题旨,或能寄意言外,或能别开生面,总之能‘元气混茫’,曲终奏雅,为全诗增添色彩与神韵。这一点在杜诗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证明。”[3]本论所说的“花果式结尾”,实际上与“篇终接混茫”的认知方向基本一致,只是更顾及诗歌开头、主体这两个根、茎部分。没有根系的良好基础和茎部的繁荣壮硕,果树无法开出璀璨的花,结出甜美的果。而花果不仅是根繁叶茂的目标,也是人们最为关注和欣赏的成果。花果在枝叶掩映中和蓝天白云下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无穷韵味,花果在灿烂阳光下所展现的悠远之美与绵绵意境,不正与曲终奏雅,为全诗增添神韵或诗意悠远的“篇终接混茫”异曲同工、相互契合吗?

二、从抒情方式看杜诗结尾的艺术特性

杜甫诗歌花果式结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杜甫诗歌的园林之中,只要我们稍稍靠近,就会感觉有一种浓浓的情感穿越历史的时空迎面而来,杜甫诗歌的结尾往往都会掩抑不住的情感绽放,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人生的无穷浩叹。也许有人担心这样的情感式结尾有些繁琐,或者浓郁得不太适应;可事实上,千百年来,无数诵读者在领略和感受之后,还没有出现过此类的不快。因为杜甫不但善于写情,而且抒写的是发自肺腑的真情,他没有无病生吟,没有虛情矫情,正如宋人李格非所说:“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4]正因为杜诗有真情,所以才有如大树上绽放之花,艳而不腻,秀而动人。

杜甫诗歌的结尾,采用的抒情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借景抒情。此类诗歌在其创作中极为普遍,或先写景再抒情,或边写景边抒情,或明写景实抒情,始终将二者融合,表达无限感慨。如《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滴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诗选》第208页,杜甫著,葛景春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后文所引杜诗均以此本为据)。

此诗作于成都草堂时,首联写远近之景,气象壮阔;颔联写思亲之情,感情沉痛;颈联感叹自己,不能为国效力;尾联写郊游所感,为家事国事及前途的深沉担忧,情感达到高潮,读之令人动容!

再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石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监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物,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在这两首诗作中,首联起句不凡,根系良好,颔联颈联可谓枝干茁壮,写景用典对仗等都很出色,“无风云出塞,不夜月监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都是传诵佳句。在这样的铺敘之后,诗人的情感最后如怒放的花朵,嫣然绽放。前首表现诗人凝望边地的烽烟和景色的萧条,悲愁不安,容颜为之衰老。后一首诗面对眼前情景和当下时世,情不自禁为自己的身世慨叹万千,溪风似乎也为之悲鸣。可以说,这是诗人状物写景亮点基础之上的情感亮点,让诗歌得到了花果飘香的升华!

类似的还有《秋兴八首》中的尾句“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中的“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等,莫不如此。

二是叙事抒情。杜甫诗歌创作,大多以抒情为主,叙事诗的比例不多,而就在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中,其结尾也往往抒情气氛浓郁,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如《兵车行》就是以记实叙事手法而创作的新题乐府,描写当代时事,叙写士卒被出征时与亲人们生离死别的场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现场对话的方式叙写,很有现场采访直播的真实感和生动性,逼真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既写出遍地白骨、鬼哭狼嚎的惨象,又用天阴雨湿加以渲染烘托,令人唏嘘不已。

其《前出塞九首·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此诗以叙事为构架,以抒情为魂魄,二者交融,表现了一位士兵军中的经历。尾联在颈联议论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深深的哀怨,无尽的叹息,充分发泄了对开边战争使得兵士家人骨肉分离的强烈不满与愤慨。

其《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现诗人在困守长安时,向时任尚书韦济干谒求用,诗中对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过去和才华进行了叙写,也对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进行了展示,还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殘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现状予以诉说,希望得到韦济的推举帮助。这些都是叙说,而诗作的闪光点还是结尾处难以压抑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流露:“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将自己不甘于现状的抱负和反抗都痛快淋漓地予以抒发。

三是托物言志。也就是在诗作中通过咏写客体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杜甫有不少托物言志之作,而尤其喜欢在结尾处借以抒发自己的性灵、情感和追求。如《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此诗咏写的是军用的汗血骏马,是一曲马的颂歌。尾句写战马虽老,但英姿不减,雄风犹在,仰天长嘶,好像是还想着过去战斗的日子。杜甫以神马思战功,以吐露自己的报国雄心,诗作的立意得到彰显,情感得到升华。另一首同样咏马的诗歌《病马》中,杜甫用深情的笔墨赞美老马多年为其家人长途奔走,虽老却仍在尽其余力。诗的未句,诗人以广博的仁爱之心动情地咏颂:“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诗歌以马喻人,对其在患难中不离不弃的善良品德进行歌颂,虽为微物,也对其怀有一颗感激之心。清代杨伦曾引用蒋弱六语评价此诗说:“贫贱患难中,只不我弃者,便生感激,写得真挚。”[5]可谓知言。

再如杜甫晚年的晚景之作《燕子来舟中作》,此诗写自己流落漂泊湘江,客舟遇燕,比物连类,叹燕怜己,诗末的“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句,读来但觉满纸浊泪!那种亲朋已尽,回乡无望,面对滔滔江水,好不容易遇见一只似故乡飞来的燕子,现在却又贴水飞去,悲伤与失落,此情此景,恐怕非有此痛彻经历的人难以真正心领神会。

四是直抒胸臆。诗人常常激情在胸,难以自禁,于是在诗的结尾酣畅淋漓,一吐为快。我们先来领略一下《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是杜甫登高远望时所作之诗,首联写独上白帝飞楼,心怀愁绪;颔联写楼上近望之景,壮伟奇险;颈联展开想象,有气吞八荒之意;尾联感时怀国、以临空洒泪之忧作结。把险要的江峡形势与沉重的国家时局感受相融合,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果说尾句之前还是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奇景的描写之中,而一到尾句,诗人挺身而出,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酣畅之中达到高潮。

最为奇特的是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七首诗歌集中表现了杜甫到同谷后谋生无着,生活陷入极度的困顿之中,诗人在此流离苦寒,伤思怀亲,忧心国事,感叹光阴催人,时运不济,行将老迈,却宏志难成,因而百感交集,读来催人泪下。每首诗的结尾都采用无保留地直抒胸襟的感叹方式,其一:“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其二:“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其七:“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尾联都仿用了汉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颇有楚辞风味,其结构相似,情感浓郁,一气呵成。如果不是诗歌内容的哀叹、悲愤与沉郁,就情感的浓烈和表达方式而言,似有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豪放情调。

五是议论反问,引发思考。一些诗歌的尾联,在前面抒写情景的基础上,诗人以设问或反问的形式,把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见解,对事件的看法认识,对人物的评说议论,或者无奈的叹息,都毫无保留,痛快淋漓地抒发出来。如《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诗人面对落花,感叹春之将尽,看到翡翠巢堂、麒麟倒卧而想到富贵如烟云般不能持久,进而细推人之盛衰之理,浮名亦不能长久。诗的结尾可谓总概点睛之笔,在前面叹春短暂、富贵浮云的基础上,总概细思,悟明人生和行乐之道,也将心中的郁结,一吐为快!

众所周知,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底层的切身体验,加上他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超常的才华,他不可能对生活无动于衷,而必然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相当的抒发和表达。所以,他的不少作品,都有对社会和时世精到的思考和评议,如《蜀相》中对诸葛亮的扼腕慨叹,诗末的议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已成千古名句,激发无数人的共鸣。他对让生灵涂炭的战争,极力反对,就毫无隐晦地评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他对一生最好的朋友李白的豪饮狂醉进行了规劝:“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曾写过到成都府的纪行诗,在目睹成都府未经战乱的繁华,并感受了这里适宜的气候、满城的绿荫之后,诗人十分兴奋,却也不由地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乡战乱的担忧。尽管如此,诗人在诗歌的结尾,用反诘句进行安慰和感慨:“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成都府》)综上可见,诗人喜欢和善于在诗歌的结尾,以议论或反问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良好的释放或传达,也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诗歌的结尾成了全诗的亮点和精华所在。

三、从抒情内涵看杜诗结尾的艺术特性

再从抒发的情感内容来看,杜甫诗歌表达的内涵更显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体现了花果式结尾的特色。

一是豪情壮志与理想的抒发。主要体现杜甫青年时的豪情万丈及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人们较为熟悉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等,可谓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诗作往往在前面进行铺垫叙写,而到作品的结尾,情感达到高潮,最终情不自禁,喷薄而出,读之令人热血沸腾,很有气冲斗牛之感。

二是表达无奈、痛苦、不平和失望的情感。众所周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别时代,社会、家庭及个人生活的不幸与痛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这种苦涩的花果缀满枝头,诗人心中那无奈、痛苦、忧虑等情感在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渲泄和释放。而这种情感内容的结尾占比是相当高的,被评价为“悲愤沉郁”的创作风格,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我们来看看:“何乡为别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垂老别》)、“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天边行》)“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五盘》)、“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表达此类情感内涵的诗句散布在杜甫许多诗作之中,也涉及到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深沉的忧虑与无奈中,诗人却还不失幽其一默。杜甫在秦州过得十分艰苦,无米下锅,囊空如洗,他在《空囊》一诗的结尾却这样写道:“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诗人为了让钱囊名副其实,还是要留下一文钱来看守钱袋。诗句像黑夜和苦涩中绽放的小花,给人以意外和惊喜,这也许就是大诗人杜甫别具一格的“黑色幽默”吧!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或进行规劝。杜甫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和时代良心的诗人,史称“诗圣”。尽管失落痛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在诗歌的主体表达与抒发之后,常常在诗的结尾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或进行规劝:“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泥功山》)、“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莫相疑行》)、“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读者从诗句中不难感受到诗人胸堂中那个怦怦跳动的火热之心,时隔千载,我们仍然仿佛听到一个形容憔悴的长者那发自肺腑的谆谆告诫。诗歌结尾有了这样的真心诚意的表达,其境界意义自然得到了凸显。

四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及仁慈广博的爱。在深刻经历和感受社会时代的悲哀中,诗人不仅仅只是表达抒写这种痛苦悲哀,想到的也不仅仅只是个人家庭的“小我”,而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仁慈之心和广博的爱。“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是对战乱中失去丈夫却被官府搜刮一空的同情。“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舟前小鹅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要天下寒士有房子安居,我杜甫个人就是房屋破漏被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怎样的胸怀呢!“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杜甫多么希望征战士兵不要再流血流泪,人民能够过上男耕女织的安乐生活。诗人的广博之爱甚至施与到了弱小动物身上,你看天色向晚,客人已散,要是狐狸来了,小鹅怎么办?在杜甫的心中装满的是他人是苍生甚至是小动物,但唯独没有自己,甚至牺牲自己,这样的慈爱之心,能不感天动地,这样的诗句放在结尾,能不熠熠生辉吗?

五是表达狂放、喜悦之情。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由于所生活的时代,自然染上了特定时代的烙印,形成了“悲愤沉郁”的特色。在较完整地颂读杜甫的诗歌时,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杜甫骨子里的激扬浪漫的情怀。如果不是时代和个人不幸的沉压,有理由相信杜甫的作品会以积极阳光的状态呈现。即便如此,他的一些作品还是在乌云中透出了阳光,其诗作的结尾,表达了狂放、喜悦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放船》)、“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夜归》)、“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恨别》)这些都是这位沉郁诗人不可多得的开心一笑之作,似乎有见到苦恼人的笑的感觉。

值得人深思的是,一位本可阳光的诗人成了一个沉郁的诗人,一些本可激情飞扬的诗歌变得悲怆凄清,偶而的一抹光亮也像是从乌云中逃离出来似的,这是个人、时代还是社会的悲哀呢?

四、探析杜诗结尾艺术的成因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能形成繁花璀灿、果实累累的花果式结尾艺术呢?有两个因素在起重要的作用。

一是缘自优良的品质和品种。花果树木要生长茂盛茁壮,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果木品种,杜甫的诗作同样如此。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文化世家,其十三世祖晋代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是位有极高文化修养的儒将。其祖父则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也是膳部员外郞。对杜甫影响很大的是先祖和祖父。这样深厚而优良的家庭文化基因的影响,加上本人自幼聪颖,苦读诗书,从小受到儒学熏陶和诗作训练,而且年青时所从游都是如李邕、王翰、崔尚之类的名士,这些都让他颇具诗人的才华、气质和情怀。

在杜甫的自叙性诗作中,这种状况得到了说明和印证:“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诗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这些都体现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自信及理想抱负,加上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和努力,使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历史已经完全确证了。其诗歌情感的敏锐丰富,表达的多姿多彩,风格的沉郁顿挫,无不令人景仰,故杜甫不仅有非凡的诗才,而且还有诗人丰富的情感性灵,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敏锐感受,尤其是对国家和百姓难以抑制的情怀,他自己也以诗表述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此中不难看出杜甫的格调和精神素养。

这种浓烈的诗人气质和情怀在其诗作中的表现,便是浓厚的抒情色彩。而更多地在诗歌的结尾得到抒发,像浓丽娇艳的花,多姿多彩而又芬芳满枝头。

二是具备成长发展所必需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果木品种的枝繁叶茂、花果飘香,除了优良的内在条件,也离不开适度充足的营养、水分、空气、阳光等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杜甫诗歌之所以具有花果式的艺术效果,同样离不开其诗歌创作的外部条件和因素。杜甫出身诗艺世家,品格、才情卓绝,但却偏偏一生遭遇无尽的坎坷和不幸。按理说身逢大唐盛世,具有远大理想和情怀的青年才俊,理应有相当辉煌灿烂的前程,而现实是:早年进士考试不中,后参加长安的制举考试,因李林甫的强权干预,考试中竟无一人中第。紧接着又经历了“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曾奔走干谒,过着“殘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困苦生活,品尝了底层的不幸。安史之乱,国家的苦难,个人的不幸,他更跌入社会底层,尝够了下层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饥寒交迫、生死流离而无处安身立命之苦。在他的晚年,他已成为一个“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的垂暮老人,过着“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逃难》)的贫困潦倒、朝不保夕的流浪生活,直到最后贫病交加不幸客死在风雨飘摇的湘江孤船上。

生活经历是如此变化和艰难,换上谁都会感觉痛苦与不幸,更何况对一个情感丰富而敏感、关心社会和百姓的诗人呢!这些外在的不幸痛苦是我们身在其外的人难以完全感受和体会得到的。虽是极度痛苦不幸,但在相当程度上又成就了诗人的创作成就。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一个生活平淡安逸的诗人可能也能够写出风花雪月的诗作,但只有充分经历了动荡不安、痛苦跌宕的人世沧桑,他才能够真正写出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味,才能够以其作品更深刻的反映和表现历史的深层。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史”,原因也正在此。“杜甫生活在大唐由极盛而转衰、由太平而战乱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他由一个官宦子弟和一个朝廷官吏一步步地走近了人民,由一个理想主义者逐渐转变成了一个直面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者和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时代玉成了他,也是诗人的努力不断地提升他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境界,完成了由普通诗人向一个伟大诗人的转变。”[6]7-8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杜甫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他诸体兼善,那些抒情性较强或写景的诗,多用五、七律抒写,五、七言古体诗则主要用于咏怀或叙事。他的律诗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传世之作,他对创作非常认真,“新诗改罢自长咏”,并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最佳境界。所以他的律诗标志着唐诗的成熟,也最能代表唐诗的成就和特色。而他的乐府诗,既承继传统,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他之前的乐府诗可谓是“旧瓶装新酒”,但他的诗则是瓶酒俱新,成为新诗体。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努力和创新,是形成其诗歌成就和特色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花果诗作杜甫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卢龙县绿鑫苗木(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杜甫改诗
柑桔花果期管理关键技术
噩梦牌闹钟
杜甫与五柳鱼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