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疣状肢端黑棘皮病一例

2019-02-22王上上邹颖尹慧斌李巍徐金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肢端足趾角化

王上上 邹颖 尹慧斌 李巍 徐金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40

患者女,16岁,因双足趾背疣状斑块伴痒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趾背侧褐色斑块,逐渐增厚,伴轻度瘙痒。当地医院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水杨酸软膏,皮损无明显改善,并逐渐增多增厚,形成疣状外观,累及所有足趾背侧。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史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检: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足趾背侧界限清楚的疣状增生性褐色斑块,表面粗糙,触之柔软(图1)。腋下、颈部、腹股沟、双手均未见皮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性激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呈乳头瘤样生长,部分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片状淋巴细胞浸润伴少数噬色素细胞(图2)。

图1 患者足趾背侧界限清楚的疣状增生性斑块

图2 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呈乳头瘤样生长,部分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片状淋巴细胞浸润伴少数噬色素细胞(HE×100)

诊断:疣状肢端黑棘皮病。

治疗:予外用维A酸软膏、水杨酸软膏1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采用剥脱性二氧化碳激光剥脱左侧小足趾皮损表面,皮损稍有改善,患者拒绝继续治疗,仍在随访中。

讨论肢端型黑棘皮病也称为肢端异常棘皮病,为黑棘皮病的一种分型[1],最早于1981年由Schwartz首次报道[2],主要见于黑人和黑皮肤人,皮损可以累及膝关节伸侧、踝关节、手指关节及足趾关节背侧。肢端型黑棘皮病少见,国内未见报道,国外亦仅有数例。

本例患者为双足趾背侧疣状增生性斑块,临床上需要和寻常疣、疣状汗孔角化症、疣状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但这些疾病的疣状皮损一般触感较硬,而肢端黑棘皮病触之柔软,如天鹅绒样感觉。过去认为肢端黑棘皮病预后较好,一般不伴内脏恶性肿瘤,但近年亦有肢端黑棘皮病伴发恶性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3]、胃癌[4]的报道。故对本病的临床及预后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黑棘皮病的治疗应首先排除可能的诱因,对皮损本身的治疗更多是美容的需求。本例患者外用维A酸软膏和水杨酸软膏后无明显疗效,对其左侧小足趾背侧皮损试用剥脱性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后出现红斑、渗出等炎症反应,患者拒绝对其余皮损继续治疗。1年后随访,患者诉皮损较前稍有改善。

猜你喜欢

肢端足趾角化
肢端肥大症并发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肢端肥大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和相关指标分析
肢端肥大症与高血压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对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早期行下肢平衡功能训练的研究
足趾移植术后足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治进展